三清的對手其實遠(yuǎn)比他們古老強大。
“六”,在《易經(jīng)》中又被叫做“老陰數(shù)”,力量也是遠(yuǎn)超過“三”代表的“少陽數(shù)”的。
在道門典籍中,就有一個與“三清正法”相對的詞,叫“六天故氣”。
在五代的《神仙感遇傳》中就有一個相關(guān)故事。
說的是西晉末年,天下大亂,當(dāng)時江南一帶雖然還沒有被異族入侵,但也疫情橫行,尸橫遍野。這時,有個叫“王篡”的道士,為拯救天下蒼生,日夜向諸天請命。精誠所致,終于得到了回應(yīng)。靈寶道君降世告訴他,一切不幸的源頭正是“六天故氣”。
靈寶天尊,又名“太上道君”,與“太上老君”僅一字之差,但絕不是打醬油的角色
現(xiàn)代人翻譯這段話說是自上古六帝以來的妖邪。那么上古六帝到底是誰。
我們都知道,佛教是東漢時進來的,道教是東漢時創(chuàng)立的。那么我們中國人在這之前就沒信仰了?當(dāng)然不會是這樣的。在那個人無法主宰自己命運的年代,往往更需要信仰。
從上古開始,信仰已經(jīng)無所不在,天地日月、山川河岳都是信仰。人們虔誠地匍匐在諸神的腳下,乞求祂們的恩賜。這一點從東到西,從中國到印度到埃及希臘并無不同。
但是中國和其他文明不同的是,從上古開始,這些信仰就被官方所控制了。只有被政府承認(rèn)的神靈才可以祭拜。不然的話,現(xiàn)代叫“封建迷信”,古代叫“淫祀”。這樣做當(dāng)然不利于信仰的發(fā)展。
隨便舉兩個名人做為例子。一個是項羽,一個是關(guān)羽。雖然都是武勇傳名于世,甚至有說法關(guān)羽是項羽的轉(zhuǎn)世。但是兩者一個無證,一個有證。關(guān)羽因為其占了“忠義”兩字被千古祭祀,最后成為“三界伏魔大帝”。項羽則遠(yuǎn)沒有這么風(fēng)光,他的祠廟一直是國家的重點打擊對象。比如我們熟悉的狄胖狄仁杰,就以摧毀項羽祠而名聲大噪。
雖然項羽是很多人的偶象,但千古以來一直沒作為正神
但就算是關(guān)羽,他的神格也經(jīng)歷了幾次沉浮。有一段時間甚至被趕出了武廟。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因為按照神格來說,他是屬于“人鬼”,在中國諸神的殿堂中,人鬼是最低層的信仰,地位遠(yuǎn)不如天神地祇穩(wěn)固。
很多人搞不清天神地祇。事實卻是祂們才是中國最高層的神靈。對其祭祀,從上古一直到近代,一直流傳,而且都由國家掌握。在北京就有五個壇,即天壇、地壇、日壇、月壇、先農(nóng)壇,就是專門為這些神靈修筑的。每年皇帝都要按規(guī)定對它們祭祀,向諸神奉上禮品。
而這些壇卻是不對老百姓開放的。私自祭祀是一種犯罪行為,輕則坐牢,重則殺頭。而這一規(guī)定從上古就開始了。
在中國最古老的文獻《尚書》中提到,黃帝的孫子顓頊一度曾做為天帝統(tǒng)治宇宙,但那時候天與地的交通沒有斷絕。凡人可以自在的上天,神人可以隨意下界。于是造成了很大的禍亂。為了天地安寧,顓頊于是下令讓兩個大神“重”和“黎”把天地的通道斬斷。于是神不能下凡,人不能上天,這叫“絕地天通”。人類的歷史這才開始。
這個神話可以有多個解讀。比較現(xiàn)實的解讀就是在這之前任何人都是可以成為巫師通神的。也就是象美國的新教徒一樣,自已解釋神靈的意志。這的確會造成對國家權(quán)力的破壞。就象這次疫情,不知多少老外號稱“尊奉上帝意志”反智。不打疫苗,不隔離。這讓國外疫情一直無法控制。“絕地天通”就是一次宗教改革。你普通人說了不算,和上帝溝通還是得讓我們國家來。于是完成了思想上的控制,當(dāng)然,也可以說是“統(tǒng)一”。
就這樣國家壟斷了信仰。自然之神只能由國家供奉,小百姓能夠信仰的只有人鬼,也就是自己的祖先。在國祀眾神中,高居一切之上的就是天帝,神中之帝。
在這個信仰體系中,祖先與天帝本是一體。因為帝王們相信,自己的祖先就是天帝。這從商代起就有反映。如商朝的開國君主商湯,也被人稱作“天乙”,在中國星圖上,天一星是紫微垣附近的一顆小星,曾經(jīng)居于天心,諸星都圍繞著它旋轉(zhuǎn),那正是天帝的位置。
中國星圖中的天一星
然而一切都會改變。天心沒有固定的位置,人間也沒有永恒的帝王。六百年的商朝終于迎來了它的終結(jié)。可是相比后世的王朝,商朝當(dāng)時的文明程度已經(jīng)足以把世人對天帝的敬畏刻入骨?。因此,紂王在其兄長微子啟對其進行勸說時能夠大言不慚地說出:“我生丕有命在天。”
有人說這是反抗神權(quán)。其實真不是,而是一種對天命的自信。他相信,天帝一定會保佑自己與王國。
正因為如此巨大的心理優(yōu)勢,讓周武王伐商的道路走得戰(zhàn)戰(zhàn)兢兢。幾度差點半途而廢。先是卜巫不吉,然后是天降慧星,接著是暴雷震死驂馬......要不是姜太公膽大包天,歷史早就駛向另一個方向。因此在得了天下后,周武王還沒下車,就展開了一輪全新的造神運動。
他封黃帝的后代在“鑄”這個地方,封神農(nóng)后代在“焦”,封堯帝后代在“薊”,也就是現(xiàn)代的北京。為何對這些衰落的帝王家族如此關(guān)心?其實就是為了取悅天帝。
這次造神運動涉及了當(dāng)時整個中國的山川河岳,《詩經(jīng)》里都有言:“懷柔百神,及河喬岳,允王維后。”余波一直持續(xù)到現(xiàn)在,其結(jié)果就是《封神演義》。
然而周武王卻在兩年后去世了。這事讓周人把對神靈的畏懼延續(xù)了下來。雖然后世的神話已經(jīng)面目全非,但是細(xì)究還是可以發(fā)現(xiàn)端倪。在周朝八百年的歷史中,一直以各種方式消解神的力量。如一邊給天帝冠以自己一族的姓氏“姬”,另一方面又認(rèn)為“天遂人愿”,號召“德配天命”。
但是作為當(dāng)時世界首屈一指的大國,擁有數(shù)倍于古埃及,百倍于古希臘的國土及人民的周朝是不可能徹底改寫自古以來的神譜的。不說之前分封的那些古帝后人,就是周室自己內(nèi)部也有不同路線的分歧。以周公為代表的“尊親”路線就與以姜太公為代表的“尊賢”路線不一致。
等到了春秋,混亂就開始了。各個諸侯國紛紛在神界給自己找祖先。如楚國,它就自稱為顓頊之后、姜齊,就自稱為炎帝之后、陳國,自認(rèn)為舜帝之后....
與此同時,“正統(tǒng)”思想已經(jīng)淪落。哪怕是它的最著名研究者——孔子也不得其要。為此他甚至向來訪的小國國君郯子問禮,也有遠(yuǎn)赴周天子所在的王京求學(xué)。在那里,一位博學(xué)多才的王室圖書館長接待了他,這位就是老子。
孔子求教于老子
可孔子研究還在進行的時候。一場劇烈的內(nèi)亂在王京內(nèi)部發(fā)生。戰(zhàn)敗的一方見勢不妙,洗劫了圖書館里的所有書籍,向南方的超級大國楚國逃亡。這就是歷史上的大事:王子朝奔楚。
但這批價值不可估量的珍貴典籍半路就神秘消失了。老子也騎上他的青牛,走向西方,再也沒有回來。中國上古的故事從此只剩下了只言片語。后人猜測正是這批資料散入民間才有了諸子百家。
這事很難證實。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中國神話世界從此進入了一個“大帝多如狗”的時代。在這之此“帝”僅指天帝,是獨一無二的存在。而《山海經(jīng)》里居然有了“群帝”。簡直只要你能占一個山頭就可以稱帝,如只擁有一座小山的帝臺。
這其實是和戰(zhàn)國初年的政治局勢相呼應(yīng)的。當(dāng)時,魏國搞了個“徐州相王”運動。各大諸侯國紛紛稱王,其實也就是宣布獨立建國,脫離周天子的統(tǒng)治。
僅這樣還不滿足,他們還要挑戰(zhàn)天帝的權(quán)威,稱帝。秦國就搞過這樣一個方案,讓齊王稱東帝,自己稱西帝,趙王稱北帝。不過這方案卻因齊國的快速衰落擱淺。
必須指出的是,在這之前,“帝”是神靈專用。雖然上古有堯帝、舜帝,但他們很可能是神非人。在這里被人王使用,代表了人神合一。
接下來,在傳統(tǒng)的五行世界觀系統(tǒng)下,出現(xiàn)了“五帝五神”。其中心思想是宇宙由五個天帝統(tǒng)治,他們分別是東方天帝太昊,也就是伏羲,其輔佐為木神句芒。南方天帝炎帝,其輔佐為火神祝融。西方天帝少昊,其輔佐為金神蓐收。北方天帝顓頊,其輔佐為水神玄冥。中央天帝黃帝,其輔佐為土神后土。
三皇五帝
推出這套理論的極可能是戰(zhàn)國的“陰陽家”。他們用這來解釋王朝的更替,正可以為改朝換代作準(zhǔn)備。但必須說明的是,“五帝”并非這獨一個解釋,還有以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為五帝的,他們是一個前后相承的關(guān)系。還有分“神五帝”與“人五帝”的,所謂“神五帝”是指青帝靈威仰、赤帝赤熛怒、白帝白招拒、黑帝汁先紀(jì)、黃帝含樞紐(也有其他寫法)。他們可能是人五帝的徹底神化。
分析幾種不同的五帝名號,我們可以確定,所謂“人五帝”已經(jīng)是經(jīng)過很多方式整合的了,把一些自古以來的概念合一。比如所謂“太昊伏羲”,事實上太昊極可能是商朝先祀奉的天帝。在周人改寫商人信仰后與另一位上古天帝伏羲氏合一。而少昊作為西方天帝卻出身于東方,很可能與商族和與他們關(guān)系密切,后來西遷的秦人有關(guān),正是被改造的太昊信仰。而在史書中屬于黃帝親生兒子的少昊在神話中卻是一位私生子。而黃帝,本來又叫“皇天上帝”。這些神話的細(xì)節(jié)都暗藏秘密。
秦人接受了五行五帝的神話,在自己的祖地雍邑建立了五帝壇,認(rèn)為周德屬火,水德將興。于是以黑色做為自己的標(biāo)志色。吞并了東方六國。但秦的統(tǒng)治卻又如此短暫。等到漢高祖劉邦奪取秦地,來到雍邑時,他發(fā)現(xiàn)了一件奇怪的事,那就是雍邑的五帝壇唯獨缺少黑帝的。而沒人能夠解釋這是為什么。
這應(yīng)該就是神話的精微之處。五帝祠中沒有黑帝祠可能是因為秦帝就是黑帝的現(xiàn)世身,所以不建。但因五帝信仰脫離民眾,所以沒能為人所知。然而劉邦卻從中看出了機會。他說:“喔,原來是等我來啊!”于是修建了黑帝祠,這在一定程度上將自己樹立成為秦帝國的繼承者,從而籠絡(luò)了關(guān)中百姓。為后來奪取天下打好了基礎(chǔ)。
從此對五帝的祭祀成為漢皇室的常例。皇帝幾乎每年都要前往祭拜。但是這件事在漢武帝時期又有了新變化。很多術(shù)士向皇帝建言祭祀位在五帝之上的至上神太一。其實這件事在秦始皇時期已經(jīng)發(fā)生過。
游戲里的東皇太一
那是在秦王政想為自己選擇一個全新的尊號時。秦宮的博士們說:“古代有天皇、地皇和泰皇,泰皇最為尊貴,所以建議大王用泰皇作為尊號。”但秦王卻把三皇五帝混為一體,所以才有了“皇帝”這個名稱,也才有了“秦始皇”。
由是可見,“三皇”位在“五帝”之上,祂們也就是“三一”,即“天一、地一、泰一”。
為什么會這樣呢?其實這是因為“五帝”體系存在一個致命缺陷,那就是按照其學(xué)說,王朝的更替是無法避免的。而哪個帝王不夢想自己江山永固,子孫萬代?但出于中國人崇古保守的特性,他們必須回到五帝體系還沒形成的時候,從至上神還獨一無二的時候?qū)ふ以搭^。從各種資料來看,所謂“三一”正是上古“三皇”的神化,也就是道教“三官”的本來面目。
前面說過,商王也被稱為“天乙”,“天乙”也可以寫成“天一”。《淮南子·天文訓(xùn)》里有記載:“天神之貴者,莫貴于青龍,或曰天一,或曰太陰,青龍所居,不可背之……天地以設(shè)……四維乃通,或死或生,萬物乃成”,秦人則有“天一生水”的神話。
這讓人想起現(xiàn)今出土最早的龍圖,即濮陽西水坡的青龍白虎圖。其與主人構(gòu)成了三角形的穩(wěn)定構(gòu)圖,其后在戰(zhàn)國時期的伏羲女媧圖、漢代的西王母龍虎座圖都可以看到傳承。聯(lián)系有學(xué)者認(rèn)為西王母信仰起源于泰山地區(qū),三皇的真相呼之欲出。
濮陽西水坡遺址
很可能“三皇”本來就是出自東方,與西方的“五帝”相對的信仰。在“絕地天通”后兩種信仰相互融合,存續(xù)了下來。在戰(zhàn)國時代的楚人就信奉“東皇太一”。考慮到秦楚文化是與中原文化有別的,兩者相互影響,并不為奇。
現(xiàn)在漢武帝就是要利用這種信仰。在元鼎四年,他建造了臨汾后土祠,正對應(yīng)“三一”的“地一”。其香火流傳至今。
但史書記載,在確定對太一的祭祀時,武帝是猶豫再三的。可能是因為此時五帝信仰已經(jīng)根深蒂固,漢家法統(tǒng)也源于此,貿(mào)然推翻實為不智。在此條件下,元鼎五年才在甘泉宮建立了泰疇,也就是祭祀太一的場所,這就是后世天壇的開端。
但是“太一”這個名號使用并不太久,關(guān)鍵是祂使“五帝之上另有主宰”這種觀念得以體現(xiàn)。不久后,至上神的尊號改為“昊天上帝”,這一稱呼可謂“集大成”,也就是將太昊、黃帝合一。至此,漢人建立了他們的神靈體系。而這正是“六帝”的來歷,也就是五帝加上昊天上帝,他們就是“六天故氣”。
漢朝皇帝的夢想就是通過對這體系的建立,使自己的帝國成為超越周朝的不朽之國。可是正是“天不遂人愿”。在幾代皇帝“艱辛奮斗”后,世間迎來了三國亂世。國家崩潰,戰(zhàn)爭頻乃。這時,世人,無論是皇帝還是百姓都在反思,這祭祀有用沒有?如果有用,諸神為什么不保佑我們?
伏羲女媧西王母圖
這才迎來了佛教的傳入和道教的興起。
三清與六帝的戰(zhàn)斗于是拉開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