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妍 《陽光》第162期專稿
單獨二胎放開,生還是不生?過去一個月,這是一個讓無數中國單獨家庭既欣喜又糾結的話題。
欣喜的是,在等待多年之后,“單獨二胎”在千呼萬喚中正式落地,不少想再生一個孩子的家庭終于可以光明正大地享受生育權利了。經歷了多年“只生一個好”的計生政策,單獨家庭結構的失衡讓生兩個孩子的好處顯而易見。在各大網站的單獨二胎調查中,獨生子女太孤單,性格孤僻、自私等,成為不少父母想要二胎的最大驅動力。而第一代獨生子女面臨贍養老人的巨大壓力,獨生子女無暇照顧老人,空巢老人缺少精神關愛,失獨家庭成為社會不能承受之痛……也都成為“單獨二胎”的衍生課題。
盡管再生一個的愿望如此強烈,但生育意愿要真正轉化為生育行為,顯然并不容易。更多的單獨家庭在初得生育“福利”的短暫欣喜之后,迅速陷入了經濟計算的糾結。擺在眼前的現實是,隨著社會經濟、文化、價值取向的發展與轉變,生二胎已經遠遠不是傳統認識中“添雙筷子”那么簡單的事了。生活成本水漲船高,教育投入逐漸增大,養育孩子需要付出的精力越來越多,管理培養兩個孩子的精力、經濟、配套很難跟上……這些都讓本該屬于親情需求范疇的第二個孩子,逐漸成為普通人消費不起的奢侈品。
“生”相對容易,但“育”卻是一個艱難而漫長的過程。
生二胎的親情與養老呼喚
電影《北京遇上西雅圖》中,媽媽們紛紛遠赴香港、加利福尼亞乃至西太平洋的美國領土塞班島生第二胎,無數有錢人為要第二個孩子不遺余力。這部電影只是近年來國外生子潮的縮影,有錢人到國外生二胎已成潮流。
有家庭主婦就坦誠,“只有極少數是為了移民拿綠卡出去生的,絕大多數都是為了給第二個孩子合法的身份?!钡?,持國外國籍后患無窮?!昂⒆赢吘挂谥袊蠈W,教育成了大問題,要不就上私立,再花一大筆錢,上公辦學校要各種手續,很難辦下來,而且參加高考也是問題。”
現在,符合單獨要求的群體終于可以名正言順地生了。這個生,本來只是人類從古至今最原始、最自然的繁衍需求。但是到了現代,這個生,更多地包含了許多家庭的親情倫理、養老需要等等訴求。一些門戶網站的“單獨生二胎”調查就顯示,想要生二胎的原因中,“一個孩子太孤獨,想有個伴兒”幾乎排在首位,其次則是“養老需要,減輕孩子未來的贍養壓力”。
實施多年的獨生子女政策,的確也讓許多單獨家庭的結構及親情需求處于某種失衡狀態。不少單獨家庭的父母認為,獨生子女在家里沒有伴兒,性格容易變得孤僻;如果家庭教育失當,也容易出現一些心理偏異。比如父輩的溺愛嬌寵容易使孩子變得自私;早期難養成尊重長輩、遵守紀律的自覺性;不易養成與人協同合作精神;易于形成依賴性;同時由于一個孩子承載的家庭期望太大,孩子在學業上常常不堪重負,缺乏應有的游戲時間。
也有不少家庭有養老的考量。對許多單獨家庭來說,養老往往意味著一個孩子要單獨撐起父母的贍養責任,這不僅要花費大量金錢也會牽扯不小的精力,對獨生子女來說,這是一種巨大壓力。事實上,現在的獨居老人、空巢老人越來越多,也在變相證實著獨生子女無暇照顧老人之痛。而隨著中國首批獨生子女的父母正式步入老年,“失獨老人”和“失獨家庭”問題也日益凸顯。當“失獨老人”年老體衰,需要孩子照顧時,不僅孤立無援,甚至連養老院都進不去。老無所依加精神寄托的缺失,使這一群人成為計生政策的間接犧牲品。如果這些家庭中能再有一個兄弟或者姐妹,養老壓力或許會小不少,老人的精神關愛也許會多不少。“單獨”放開,則為這些家庭提供了選擇的可能。
二胎的經濟計算
胡適在《慈幼的問題》中曾這樣說道:“你要看一個國家的文明,只消考察三件事:第一,看他們怎樣待小孩子;第二,看他們怎樣待女人;第三,看他們怎樣利用閑暇的時間。”“怎樣待小孩子”被放在最優先的標準,這或許足以說明,為什么現在這么多符合政策條件的家庭,對“單獨二胎”依然保持謹慎的態度。
在過去,對很多家庭來說,生育更多的是傳宗接代,是開枝散葉,“多子多?!?、“養兒防老”是傳統觀念的體現,同時也是為家庭增加勞動力,改善家庭經濟條件的重要手段。有些家庭一生就是七八個,看起來枝繁葉茂,其實家庭責任也僅僅是把孩子“養大”而已。
如今,隨著社會日益開放與進步,生育的觀念早已翻天覆地。越來越多的家庭對孩子的教育有了更加獨立的觀點和看法,它們既強調對孩子的培養保護,更注重孩子的自我價值實現,健康、快樂和優秀的全新生育觀念開始在家庭中流行。
這種生育觀念下,“養孩子”甚至比“生孩子”變得更加重要?!澳苌焙汀澳莛B”也成為了父母們面對國家生育政策時的雙重考量?!皢为毝ァ彪m然放寬了對單獨家庭的生育限制,但是從經濟承受、個體價值實現的角度來說,更多的孩子對每個家庭來說則意味著更多的經濟支出、更大的精力投入,每個家庭因此不得不為養育孩子做精確的現實成本計算,并據此決定是否生育第二個孩子。
據報道,北京的陳女士算過一筆賬,“幾個月的嬰兒,每月基本花銷起碼在3000元以上”。其中的消費包括國產奶粉、尿不濕、衣服和玩具、器具等消費,如果要買進口的開支還要往上猛漲。這還只是衣食住行方面的消費,如果把教育投入計算在內,隨著早教機構日益風行,加上價格不菲的親子班、幼兒園等消費,“在北京養一個5歲的小孩,一年需要8萬元左右,還只是中等水平?!?/p>
除去經濟上的壓力,管理培養兩個小孩所需的精力也是一個嚴峻的考驗。家里的老人帶孩子常常力有不逮,保姆的開銷水漲船高,自己的時間、體力、精力又十分有限……這些,都讓很多“單獨家庭”在增添家庭樂趣、增加家庭抵御風險能力、減輕下一代贍養老人的壓力等“二胎”誘惑面前,愈發猶豫不前。
二胎的經濟計算
朋友圈前段時間曾流傳有段子:42歲的媽媽是獨生女,21歲的女兒也是獨生女,她們老公都不是獨生子,母女均可以生二胎。如果父母先生了第二個孩子的話,女兒生第二個孩子就違法了!如果女兒先生了第二個孩子,父母后生二胎,則不犯法。于是,按照法律,則應該讓女兒先生,這樣將會看見外甥牽著小舅、小姨出去買糖吃,從此往后,中國的小舅小姨都過上了甜甜蜜蜜的小日子。
這則笑話或許只是“單獨二胎”政策下,獨生子女資源怎樣充分配置、利用與爭奪的一個視角。事實上,生育新政下,隨著獨生子女逐漸成為婚姻市場中的稀有、優質資源,許多人的擇偶觀也在悄然發生轉變。一項對生育意愿的調查結果就顯示,有約3/4的網友表示想要生兩個或以上的孩子,而約1/4的未婚者表示,會改變擇偶標準,更傾向于找獨生子女。有人據此調侃稱,今后相親除了有車、有房等條件外,“是不是獨生子女”也將成為擇偶的一項新標準。
不只是“獨生子女”成為婚姻的新門檻,隨著人們生育意愿的增強,單身男性的結婚成本還可能更高。比如二胎政策出世后,房地產人士就曾描繪過這樣一幅藍圖:再生一個孩子,90平米以下的兩室一廳會顯得逼仄,換房需求會提升;兩個小孩的情況下,必然需要老人幫忙帶,四房需求會成趨勢,大戶型的春天又來了!如果地產界的預測成為現實,對那些仍舊未婚的單身男青年來說,這無疑意味著身上的擔子更重了。
不僅如此,隨著二胎政策放開,未來女青年的擇偶標準可能更加現實:房子面積是不是夠四口之家居住,地段學區是否是名校,家庭收入能否支撐養育兩個孩子……這對那些屌絲男青年來說,也并不是太好的消息。
如果把生二胎當成一種生育福利,對幾乎沒有養育二胎經驗的這一代人來說,如何把這項福利真正落地,如何讓生育權利與現實需求對接,如何讓生育二孩的相關配套及經濟能力順勢跟上,而不是讓二胎成為婚姻的門檻、家庭的負累,恐怕才是更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對任何家庭來說,生育孩子應該是最樸素的情感需求,而不是簡單受制于各種經濟計算。對于“生育二孩”這個新課題,社會顯然需要更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