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智慧,聰明。 唐 段安節 《樂府雜錄·琵琶》:“初, 朱崖 李太尉 有樂吏 廉郊 者,師于 曹綱 ,盡 綱 之能。 綱 嘗謂儕流曰:‘教授人亦多矣,未曾有此性靈弟子也?!薄都t樓夢》第九一回:“你的性靈,比我竟強遠了。怨不得前年我生氣的時候,你和我說過幾句禪話,我實在對不上來?!?/div>
(1).水盛大貌。《法苑珠林》卷八二引 南朝 齊 王琰 《冥祥記》:“時積雨大水, 懿 前望浩然,不知何處為淺,可得揭躡?!?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記·粵西游日記一》:“崖頭之南,江流浩然自放。” 魯迅 《墳·科學史教篇》:“洪波浩然,精神亦以振,國民風氣,因而一新。”
(2).廣大壯闊貌?!豆茏印葮I》:“精存自生,其外安榮,內藏以為泉原。浩然和平,以為氣淵?!薄痘茨献印ひ浴罚骸罢\通其志,浩然可以大觀矣。” 唐 李白 《日出入行》:“囊括大塊,浩然與溟涬同科。” 明 方孝孺 《題〈鄭叔致字辭〉后》:“發之為文章,則浩然而無涯?!?魯迅 《故事新編·理水》:“吾嘗登 帕米爾 之原,天風浩然,梅花開矣,白云飛矣。”
(3).正大豪邁貌。 晉 陶潛 《扇上畫贊》:“至于 于陵 ,養氣浩然。” 元 張可久 《金字經·偕王公實尋梅》曲:“浩然英雄氣,塞乎天地間?!?清 俞樾 《春在堂隨筆》卷三:“﹝ 趙忠節 ﹞有俠丈夫風,呼盧縱飲,意氣浩然。”參見“ 浩然之氣 ”。
(4).不可阻遏、無所留戀貌?!睹献印す珜O丑下》:“夫出晝,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歸志?!?朱熹 集注:“浩然,如水之流不可止也?!?唐 溫庭筠 《送人東游》詩:“荒戍落黃葉,浩然離故關?!?清 徐士鸞 《宋艷·叢雜》:“ 楊蟠 宅在 錢塘湖 上,晚罷 永嘉郡 浩然掛冠?!?朱自清 《“海闊天空”與“古今中外”》:“再到 南美洲 去看那茫茫的大沙漠……到 南沙群島 去看那郁郁的大森林--于是浩然歸國?!?/div>
幾杖 拼音:jǐ zhàng
坐幾和手杖、皆老者所用,古常用為敬老者之物,亦用以借指老人?!抖Y記·曲禮上》:“謀于長者,必操幾杖以從之。”《史記·淮南衡山列傳》:“ 元朔 三年,上賜 淮南王 幾杖,不朝?!?唐 杜甫 《回棹》詩:“幾杖將衰齒,茅茨寄短椽。” 明 張煌言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而君子正非務之以表異于物也。其銘之幾杖,與于此悟迪同焉;其勒之杯棬,與于此宏式訓焉。”
古詩詞釋疑之《晝居池上亭獨吟》 (2013-02-26 11:00:10)轉載▼
標簽: 情操 古詩詞 教益 教育 分類: 教學研究
晝居池上亭獨吟
劉禹錫
日午樹陰正,獨吟池上亭。靜看蜂教誨,閑想鶴儀形。
法酒調神氣,清琴入性靈。浩然機已息,幾杖復何銘。
【注】①法酒:按照法定規格釀造的酒。 ②幾杖復何銘:給幾、杖作銘文,往往有自警或勸誡之意。漢代劉向曾有《杖銘》詩:“歷危乘險,匪杖不行;年耆力竭,匪杖不強;有杖不任,顛跌誰怨?有士不用,害何足言?”
近日在一份試卷上看到了劉禹錫的《晝居池上亭獨吟》,對其中的一道試題甚為不解,于是查了百度,發現這道試題的設計來自百度上的一篇文章《晝居池上亭獨吟—原文與欣賞》,作者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吳汝煜先生。吳先生對劉禹錫此詩的尾聯作了如下解讀:
“浩然機已息,幾杖復何銘?”尾聯作達觀之語,正好與“鶴儀形”相契合,不失為君子風度。但又以反問句作結,隱隱透出內心的不平。“浩然”是形容心胸的開闊和澹蕩?!皺C”是機心。世人為了爭權奪利,機心百出,劉禹錫無意于此,所以說“機已息”。給幾、杖作銘文,往往有自警或勸誡之意?!皫渍取痹谶@里是偏義詞,主要是說“杖”。劉向《杖銘》:“歷危乘險,匪杖不行;年耆力竭,匪杖不強;有杖不任,顛跌誰怨?有士不用,害何足言?”本詩末句暗用劉向《杖銘》之意,諷刺朝廷“有士不用”,而又不直接點破,只是說當今為幾杖作銘,毫無意義。內心的不平,僅以反語微露而不使瀉出,因而詩意就顯得更為含蓄了。
先要指出的是吳先生的這段文字有自相矛盾之處。他先是說“尾聯作達觀之語”,后又說“但又以反問句作結,隱隱透出內心的不平”,既是“達觀”,又何來“內心的不平”?
當然我的疑惑主要是吳先生對尾聯的理解。吳先生把“浩然機已息”理解為“‘浩然’是形容心胸的開闊和澹蕩。‘機’是機心。世人為了爭權奪利機心百出,劉禹錫無意于此,所以說‘機已息’。”這樣的解讀有可以商榷之處。我粗粗瀏覽了劉禹錫詩全集,發現劉禹錫的詩句有一個特點,就是一句表達一個意思,沒有像吳先生這樣理解的造句方法,——把一個句子拆成兩個意思來讀,這不是劉禹錫詩歌行文的習慣。這是我對吳先生解讀的疑惑之一。吳先生在解讀這句詩的時候,還打了個馬虎眼,故意對“機已息”中的“已”字不做解釋。但就是這個“已”字恰恰馬虎不得。“已”就是“已經”,用了這個“已”字說明劉禹錫曾經有過,現在“已經”沒有(即“息”)了。吳先生為什么故意不解釋這個“已”字呢?估計他可能認為劉禹錫不可能有“機心”,所以他有意隱去了這個“已”字。如果吳先生查一查字典一定會知道,“機”還有一個解釋是“心意”。把“機”字解讀為“心意”,前面提到的兩個問題就全都解決了:“浩然機已息”就是詩人“宏大的心愿已經消失了”。對“浩然機已息”作了如此解讀后,對“幾杖復何銘”的解讀也就隨之發生了變化:既然自己宏大的心愿已經消失,那么自己在幾杖上刻寫銘文還有什么必要呢?因此吳先生所謂的“本詩末句暗用劉向《杖銘》之意,諷刺朝廷‘有士不用’,而又不直接點破”之說也就沒了著落。
吳先生在自己的文章里指出,劉禹錫是我國唐代一個很有政治抱負的詩人。長期遭貶,備受打擊,卻仍然抗厲不屈。……也產生過消極退隱的念頭。從這首《晝居池上亭獨吟》的尾聯來看,我認為表現的正是劉禹錫內心的消極情緒。劉禹錫被貶二十二年,一個封建時代的文人,長期被貶,看不到自己有重見天日的時候,產生消極情緒是可以理解的,把劉禹錫看成是永遠充滿著斗志的人,是不切合實際的。他在《和仆射牛相公(即牛僧孺)寓言二首》中說“時來未覺權為祟,貴了方知退是榮”,當是自己的深切感受。
文章寫到這里,是不是可以結束了呢?還不能。因為如果對尾聯作這樣的理解,那么對這首詩的頷聯、頸聯的理解也就與吳先生不一樣了。
我們先來看頸聯“法酒調神氣,清琴入性靈”,句中的“調”字很值得玩味。吳先生說“詩人飲酒則是為了‘調神氣’,即調節精神”。既然詩人飲酒是為了“調節精神”,那就說明原先的“精神”可能有點消沉,有點不振,否則就沒有必要“調節”。為什么精神有點消沉不振?這當然與詩人的長期被貶遭遇有關。心中有郁悶有不平,又無法言說,那就只能付諸于琴聲,——“清琴入性靈”了。對頸聯作這樣的解讀,才能讀懂尾聯的消沉情緒的來龍去脈。
最后來看頷聯“靜看蜂教誨,閑想鶴儀形”。吳先生認為“這兩句詩抓住蜂的勤勞勇敢和鶴的志趣高尚的屬性,構成了鮮明的感性形象”,如果把這兩句詩與全詩割裂開來,這樣的理解是沒有錯的。但是,在詩的頸聯和尾聯我們讀到了詩人內心的消沉情緒,那么對頷聯表達的意思我們是不是也應該重新思考呢?對“靜看蜂教誨”,吳先生的解讀是這樣的:“蜜蜂‘繁布金房,壘構玉室。咀嚼華滋,釀以為蜜’(郭璞《蜜蜂賦》),一生何嘗偷閑?對于敵害,它們群起而攻,萬死不辭,臨戰何嘗退卻?這就引起詩人深沉的思考。詩人積極參加政治革新,并寫了大量諷刺權貴的詩篇,這一切都是問心無愧的?!蔽乙舱J同吳先生的解讀。但是吳先生對“閑想鶴儀形”的解讀我就不敢認同了。吳先生認為“相傳鶴是君子所化(見《抱樸子》),所以‘鶴儀形’也就是君子的儀形。在他另一首《鶴嘆》詩里有:‘徐引竹間步,遠含云外情’兩句,就可以想象出‘鶴儀形’的神態,及詩人曲折表達的高尚人格。這里以‘鶴儀形’為尚,修德至勤,表現了‘身閑志不閑’的高尚情操?!蔽抑圆徽J同吳先生這樣的解讀,是因為這首詩的頸聯和尾聯表達的是消沉情緒,如果對頷聯作吳先生這樣的解讀,那么這首詩的前后表達的感情就不一致了。按照我對整體閱讀的理解,一首詩表達的思想感情應該是統一的,盡管有的詩表達的思想感情比較復雜,但是它也應該有內在的思維邏輯和情感線索。按照這樣的思路,我對“閑想鶴儀形”的解讀思路就與吳先生不一樣了。吳先生是用劉禹錫自己的詩句來印證“鶴儀形”的內涵,但是吳先生沒有注意到,即便劉禹錫自己的詩中寫鶴的形象也不一樣。他在《鶴嘆》里描寫的是“徐引竹間步,遠含云外情”,表現的是鶴的志向高遠;而在《秋詞》中寫的“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表現的是詩人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同樣是寫鶴,表達的思想感情就有差異。再說“鶴”在古代詩人筆下的形象是多種多樣的。以劉禹錫的好友白居易為例,他寫了不少關于鶴的詩,其中一首《感鶴》,既贊美了鶴的“饑不啄腐鼠,渴不飲盜泉。貞姿自耿介,雜鳥何翩翩”,也惋惜鶴“一興嗜欲念,遂為矰繳(zēng zhuó)牽。委質小池內,爭食群雞前。不惟懷稻粱,兼亦競腥膻;不惟戀主人,兼亦狎鳥鳶?!惫湃嗽娢闹械您Q既是高潔的象征,也是隱者的化身。既然鶴在古人詩文中的含義是多樣的,我們又何嘗不能從《晝居池上亭獨吟》的整體著眼來解讀“閑想鶴儀形”的含義呢?詩人想到了自己當年積極參與王叔文的政治改革,又想到自己因此而被貶多年,尤其是他被貶為連州司馬(閑職)時,是何等的自由自在,就像鶴自由地生活在大自然中一樣,于是“靜看蜂教誨,閑想鶴儀形”的詩句自然就從心中流出來了。也許我對這兩句詩的理解有點異類,但是我相信,這樣的理解是目前為止所有賞析《晝居池上亭獨吟》的文章中最符合整首詩表達的情感的。
最后要說的是關于《晝居池上亭獨吟》這首詩的寫作年代。吳先生認為“寫作年代不可確考,但定于開成元年(836)分司東都以后,當無大誤”,我認為這種說法也可商榷。我揣度吳先生之所以對這首詩的寫作年代作出這樣的判斷,是因為在《劉禹錫詩全集》中,《晝居池上亭獨吟》編號是“卷357—27”,而“卷357—28”是劉禹錫的《分司東都蒙襄陽李司徒相公書問因以奉寄》,兩首詩一前一后,所以下了這樣的結論。吳先生沒有注意劉禹錫是在開成元年改任太子賓客、秘書監分司東都的閑職,“東都”是洛陽,遠離京城長安,也就是說遠離了朝廷,遠離了權力中心,而劉禹錫這一年已經64歲,按吳先生所說《晝居池上亭獨吟》表現的思想感情與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與劉禹錫身居閑職的處境是不相吻合的。更何況兩首詩一前一后未必能說明寫作年代相近。如卷357_46 是劉的「德宗神武孝文皇帝挽歌二首」,卷357_47 是「敬宗睿武昭愍孝皇帝挽歌三首」,卷357_48是 「文宗元圣昭獻孝皇帝挽歌三首」。這三首詩分別為三位皇帝寫的挽歌,寫作年代肯定不是相連的。我之所以做這樣的考證,是覺得劉禹錫的《晝居池上亭獨吟》更像是貶居謫所時所作,全詩表達的情感也與被貶的處境更為吻合。
附劉禹錫詩二首
「酬思黯見示小飲四韻」劉禹錫
拋卻人間第一官,俗情驚怪我方安。兵符相印無心戀,
洛水嵩云恣意看。三足鼎中知味久,百尋竿上擲身難。
追呼故舊連宵飲,直到天明興未闌。
「題欹器圖」劉禹錫
秦國功成思稅駕,晉臣名遂嘆危機。
無因上蔡牽黃犬,愿作丹徒一布衣。
稅駕:猶解駕,停車。謂休息或歸宿。稅,通“ 捝 ”、“ 脫 ”?!妒酚洝だ钏沽袀鳌罚骸拔飿O則衰,吾未知所稅駕也。” 司馬貞 索隱:“稅駕,猶解駕,言休息也。 李斯 言己今日富貴已極,然未知向后吉兇,正泊在何處也。”
黃犬:指晉陸機的黃耳犬。機有犬曰黃耳,曾為機長途傳遞書信。事見晉祖沖之《述異記》。后遂以"黃犬"為信使的代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