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建軒
楊柳自古以來就深受文人墨客的喜愛,關于它的詩歌繪畫數不勝數。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便有它的身影,其文曰:“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楊柳樹同樣是宋代山水畫中十分常見的描繪對象。柳枝隨風飄動的姿態極為入畫,又因其形體較大常常會被安排在畫面前景的主體部分。楊柳的生長周期可以說是四季分明,春天發芽、夏天繁茂,秋天枯黃、冬天凋零。
宋畫受“格物致知”的理學思想影響,講求對物象的自然之理表現,這一點從對楊柳樣貌四季變化的生動描繪中可見一斑。本期宋畫小品賞析便按四季各選了一幅楊柳主題的作品加以解讀,以期讀者對宋畫中的格物精神領略一番。
春
《楊柳溪堂圖》,絹本,22.5×24.5cm,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此畫又名《柳溪春色圖》,無名款,從其風格判斷應屬南宋時期作品。圖繪一處屋宇依山傍水,四周柳樹環繞,此時正值春天,微風吹拂柳葉飛動,整幅畫面洋溢著春日氣息。庭院中一群仕女似乎在排演著歌舞,屋前有一大片空地可能類似如今的廣場。
此畫構圖十分特別,不似傳統“三遠法”中任何一種,畫面的組織皆圍繞著建筑展開平鋪直敘。其畫法屬工細一路,用筆精致,設色淡雅。畫中前景用斧劈皴畫一巨石,茂林密柳以“胡椒點”為之,有別于常見的人、個、介字的排列畫法;屋宇平直處用界畫成,曲折處稍用筆有放逸;遠山勾畫簡略,幾乎是平涂而成,意在襯托出前面繁密的景物。作者在馬夏風格一統畫壇的南宋時期,仍可另辟蹊徑創出一種新面貌,故此畫當屬難得的宋人佳作。
夏
《柳閣風帆圖》,絹本,25.2×26.9cm,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本畫無款,從風格上判斷應屬南宋畫院中人所作。圖中描繪了夏日湖岸叢柳間一處華閣掩映其中,閣中仕女憑欄遠眺,只見湖上帆船正借風前行;茂林密柳間見一條小路通往橋頭,有一童子行路,橋上婦人顧盼交談,畫中人物雖小如黍米但仍可見其姿態。
此畫構圖勝在疏密得當,柳林繁密卻無擁堵之感,湖上空曠亦無寡淡之意,可謂“疏可走馬,密不容針。”作者用筆精細長于刻畫,設色清麗偶用重色點綴。畫中坡石近于沒骨,僅在輪廓處略加勾勒。柳葉用積墨法,由淡入濃層層相加而成。此圖畫風精致典雅,洋溢著宮廷雍容華貴的氣息,屬劉松年一派的山水佳作。
秋
《柳塘秋草圖》,絹本,23.4×24.7cm,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畫中描繪的正是秋日時節,為了表現秋天楊柳的特點,作者選擇了以墨色為主,柳葉上依稀可見赭石的黃褐色。加之較為尖銳的用筆,這讓看似豐茂的柳葉有了即將枯敗之感。
冬
《柳溪釣艇圖》,絹本,23×24.8cm,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本畫無款,舊題為馬遠所作。此畫描繪一幅江南冬春相較之際的山水小景,近處坡岸邊一棵大柳樹傾斜而生,中景是叢林掩映著的屋舍,湖面一蓑衣漁翁正在垂釣。畫中柳枝垂髫,尚未發芽長葉,柳樹的形態基本上還是冬天的樣子。
畫面意境清新明澈,所畫景物極為簡練生動,顯然是高手所為。但是此種畫風與馬遠相去甚遠,在其傳世的眾多畫作中未見有類似的,所以舊題為馬遠所作并不恰當。此畫從年代上看似乎比馬遠時代要早,它更多的是融合了李唐及趙令穰的繪畫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