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老師說 前幾天有幾個人在后臺回復要《紅星照耀中國》的資料,我想也沒想就答應了,但是沒想到這個資料竟然這么難找啊,不過經歷一個多小時的掙扎,我還是找到了,論找資料,我還真沒服過別人。行,一起看吧,如果你還有其他想看的名著導讀,請去初中語文后臺回復1(不是留言,也不是加我好友回復1,是關注初中語文后從這篇文章中退出去,點左下角按鈕回復1) 于老師給大家找到了《紅星照耀中國》的電子版,把下面的鏈接復制粘貼到瀏覽器中即可獲取,如果遇到文件失效的問題,請及時留言告訴我~ https://share.weiyun.com/9670f4712d74d8347e2645191073c804 《紅星照耀中國》名著導讀 一、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埃德加·斯諾 譯者:董樂山 埃德加·斯諾,出生于1905年美國堪薩斯城的一個貧苦家庭。他當過農民、鐵路工人和印刷學徒。大學畢業后從事新聞工作,在堪薩斯城的《星報》和紐婚的《太陽報》嶄露頭角。后來他在開往外洋的貨船上當了海員,歷游中美洲,最后到了夏威夷,仍然為美國一些報紙供稿。1928年,在中國大革命陷入低潮的時候,他來到上海,擔任《密勒氏評論報》的助理編輯,后兼任《每日先驅報》的特約通訊員。 1930年后,他遍訪中國主要城市和東三省、內蒙古、臺灣以及日本、朝鮮、荷屬東印度。他在中國西南各省作長時間的旅行,徒步云南省西部,到達緬甸和印度,訪問了甘地和其他印度革命領袖。1931年“九一八事變”時,斯諾正在上海,目睹了1932年的淞滬抗戰和1933年的熱河抗戰。以后他到北平的燕京大學供職,同時學習中國語文。在這一時期,他認識了美國著名的進步新聞記者史沫特萊,并結識了魯迅、宋慶齡等一批民主進步人士,產生了冒險進入蘇區采訪中國紅軍的想法……關于斯諾這個人,他的第一任夫人,也是《續西行曼記》的作者威爾斯說:“他個子很高,很瀟灑,有一雙明亮的棕色眼睛和長長的睫毛,他行為自在,從不激動,不發脾氣,他什么都那么從容不迫地干。他喜歡中國。” 斯諾有關中國的書出版了十多部,有幾部非常重要,他畢生致力中美友好,成為美國中國問題專家,并在新中國建立后幾次來華訪問。 1970年10月,毛澤東同斯諾進行重要談話,歡迎美國總統尼克松來訪問中國。斯諾因患癌癥,于1972年2月15日在他瑞士埃辛斯村日內瓦湖畔的家中去世,終年66歲。 內容簡要 《紅星照耀中國》是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的不朽經典名著。作為第一部向世界介紹和傳播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歷程的圖書,它在英語世界獲得了轟動性影響,是一部文筆優美、紀實性很強的報道性作品,被譽為研究中國革命的經典百科全書。 《紅星照耀中國》從1937年初版至今,歷經時間淘洗,一直被不同時代的讀者閱讀,它的活力從未衰減過,是弘揚長征精神最權威的紀實文學作品,呈現出經典作品的別樣光芒。 在中華民族危急存亡的關頭,剛剛30歲的斯諾是到達陜甘寧邊區進行采訪的第一位外國記者。毛澤東主席以博大胸懷、周恩來以熱情真誠的態度迎接這位有好奇心,尊重眼見為實、客觀公正的美國客人的到來。在長達4個多月的時間里,斯諾對西北革命根據地和工農紅軍進行了深入的全方位的采訪,先后走訪了紅軍部隊的許多將領和普通戰士,尋訪當地百姓,對根據地的軍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風俗習慣等作了廣泛深入的調查。斯諾還多次在保安縣(今陜西志丹縣) 受到毛主席的親切會見,從而使他獲得了許多關于毛澤東個人和中國共產黨以及工農紅軍的第一手珍貴資料。 進入西北紅色根據地后,斯諾對中國人民表現出了極大的同情和敬重。通過采訪和實地了解,他深知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工農紅軍是中國人民的希望所在。因此,他撰寫了大量關于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報道,密密麻麻寫滿了14個筆記本。當年10月底,斯諾帶著他的采訪資料、膠卷和照片,從陜北回到北平,經過幾個月的埋頭寫作,將令人大開眼界的故事講述給新聞界,出版了著名的《紅星照耀中國》(中文譯名為《西行漫記》),讓世界第一次看到了中國共產黨、中國紅軍和革命根據地的真實面貌。斯諾用毋庸置疑的事實向世界宣告: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革命事業猶如一顆閃亮的紅星,不僅照耀著中國的西北,而且必將照耀全中國,照耀全世界。 全書共12篇,分別為: 第一篇:探尋紅色中國 第二篇:去紅都的道路 第三篇:在保安 第四篇:一個共產黨員的由來 第五篇:長征 第六篇:紅星在西北 第七篇:去前線的路上 第八篇:同紅軍在一起 第九篇:同紅軍在一起(續) 第十篇:戰爭與和平 第十一篇:回到保安 第十二篇:又是白色世界 內容涵蓋了紅軍長征的介紹、對中國共產黨和紅軍主要領導人的采訪、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政策、紅軍的軍事策略、作者的整個采訪經歷和感受等等,全面地重現中國共產黨在長征途中真實而艱辛的歷史史實,給人鼓舞,催人奮進。 《紅星照耀中國》真切地讓我們仿佛再次回到了那激情燃燒、烽火連天的崢嶸歲月,深深地感受著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的偉大光輝歷程,深刻感悟革命先輩的堅定信念和英雄壯舉,從而擦亮心中的信念之燈,點燃心中的紅色激情,并將自己融入祖國和民族的偉大事業中,從而讓紅色精神在不斷傳承中獲得永生。 《紅星照耀中國》讀后感2篇 《紅星照耀中國》讀后感 在老師推薦的書目中,《紅星照耀中國》吸引了我。《紅星照耀中國》一個多么純正的中式書名,而作者埃德加·斯諾明明是一個地道的外國人。強烈的好奇心驅使我找到了這本書,認真閱讀起來。 埃德加·斯諾是美國著名的記者,他于1936年6月至10月對中國西北革命根據地進行了實地考察,根據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記》的寫作。斯諾作為一個西方新聞記者,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作了客觀評價,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報道。 斯諾同毛澤東、周恩來等進行了多次長時間的談話,搜集了二萬五千里長征第一手資料。此外,他還實地考察,深入紅軍戰士和老百姓當中,口問手寫,對蘇區軍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風俗習慣等作了廣泛深入的調查。四個月的采訪,他密密麻麻寫滿了14個筆記本。當年10月底,斯諾帶著他的采訪資料、膠卷和照片,從陜北回到北平,經過幾個月的埋頭寫作,英文名《紅星照耀中國》、中文譯名為《西行漫記》的報告文學終于誕生。 《紅星照耀中國》出版后,在國內外產生巨大的反響。 1937年10 月,《紅星照耀中國》首先在英國出版,一問世便轟動世界,在倫敦出版的頭幾個星期就連續再版七次,銷售10萬冊以上。世界輿論普遍認為這是一個杰作,標志著西方對中國的了解進入一個新時代。美國歷史學家哈羅德·伊薩克斯的調查說,從某種意義上說,一代美國人對中國共產黨人的知識都是從斯諾那里得來的。 1938年2月10日,由胡愈之策劃,林淡秋、梅益等十二人集體承譯,以復社名義出版的《Red Star Over China》第一個中文全譯本在孤島上海問世。考慮到在敵占區和國民黨政府統治區發行的緣故,譯本改名為《西行漫記》。此書在短短的十個月內就印行了4版,轟動了國內及海外華僑聚集地,在香港及海外華人集中地還出現難以計數的該書重印本和翻印本。國民黨政府不止一次下令查禁斯諾的這些著作,先后查禁的這類著作達十幾種。成千上萬個中國青年因為讀了《紅星照耀中國》,紛紛走上革命道路。 70多年后的今天,作為生長在和平年代里的青年,閱讀這本書,思緒似乎又被帶回到那硝煙滾滾的戰爭年代。 在《紅星照耀中國》中,斯諾探求了中國革命發生的背景、發展的原因。他判斷由于中國共產黨的宣傳和具體行動,使窮人和受壓迫者對國家、社會和個人有了新的理念,有了必須行動起來的新的信念。由于有了一種思想武裝,有一批堅決的青年,所以能夠對國民黨的統治進行群眾性的斗爭長達十年之久。他對長征表達了欽佩之情,斷言長征實際上是一場戰略撤退,稱贊長征是一部英雄史詩,是現代史上的無與倫比的一次遠征。斯諾用毋庸置疑的事實向世界宣告: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革命事業猶如一顆閃亮的紅星不僅照耀著中國的西北,而且必將照耀全中國,照耀全世界。 十幾年后,斯諾的預言得到了證實,紅星照亮了中國,也照亮了世界。從斯諾的描寫中,我們能真切的感受到今天被我們稱之為長征精神的巨大的精神力量。 眾所周知,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中央主力紅軍(紅一方面軍)為了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 中央紅軍共進行了380余次戰斗,攻占七百多座縣城,紅軍犧牲營以上干部多達430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共擊潰國民黨軍數百個團,其間共經過11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無人煙的草地,翻過連綿起伏的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達陜北,與陜北紅軍勝利會師。1936年10月紅二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到達甘肅與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宣告紅軍長征勝利結束。可以說,紅軍在長征路上的經歷是千難萬險的,身后有追兵,頭上有敵人的飛機,還要空著肚子,光著腳走過沒有路的“路”……這些在尋常看來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是他們卻勝利完成了。支撐他們走完漫漫長征路靠的是什么? 斯諾在《紅星照耀中國》一書中認真思考了這個問題。這個問題也值得我們深思。 通過斯諾的描述,我們能真切的感受到紅軍長征途中表現出的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和對美好未來的向往。物質生活及其匱乏,但人們的精神缺相當富有,長征中紅軍戰士表現出的對革命的必勝信念和一往直前、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成為共產黨人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反思如今這個物質生活豐富的年代,喧囂的社會令有些人的精神匱乏起來,有些人出門開名車,穿著講名牌,內心卻異常空虛,最近一段時間出現的明星吸毒,娛樂節目低俗等問題,不正是有些人精神空虛的表現嗎?一些官員當官不是為了服務人民,而是為了追求個人的名利,他們也丟掉了長征精神和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如今中國已經崛起,為了實現中華騰飛的中國夢,我們必須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讓中國立足于這個世界的巔峰! 《紅星照耀中國》的另一魅力,在于描繪了中國共產黨人和紅軍戰士堅韌不拔、英勇卓絕的偉大斗爭,以及他們的領袖人物的偉大而平凡的精神風貌。他面對面采訪了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賀龍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和紅軍將領,結下了或淺或深的交情。其中最重要的無疑是毛澤東和周恩來。他 從小人物的小事件中,反映當時人民百姓的生活、心理狀況,更 是從側面的角度表現出紅軍以及那些遙不可忘的領袖們的精神狀態 和思想覺悟。毛澤東和周恩來作為黨的最高領導者,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給了黨和國家,他們大公無私,清正廉潔,生活樸素,平易近人。正是因為有了他們,我們的黨才能在困境中找到出路,才能領導中國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設的勝利。 “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革命事業猶如一顆閃亮的紅星不僅照耀著中國的西北,而且必將照耀全中國,甚至照耀世界。 ”這是斯諾在《紅星照耀中國》這部書中的預言和感受,也是我讀完后最大的感受! 重讀紅色經典 秉承革命精神——讀《紅星照耀中國》有感 1936年,在中國革命與戰爭最兇猛、最危險的時期,德加·斯諾懷著對中國人民真摯而熱烈的感情,孤身一人冒險穿越南京國民黨軍隊和“白匪”對中國革命嚴密的新聞封鎖,長途跋涉來到西北蘇維埃地區,探尋紅色中國,把他在紅區的所見所聞一點一滴的記錄,后匯編出版為《紅星照耀中國》,揭開無數當時令人無法理解甚至在外界看來撲朔迷離的紅色中國的神秘面紗。近日,我重讀此部經典,內心依舊澎湃不已,整本書內容豐富而生動,看似故事一般精彩,卻給人以強烈的真實感。正像列寧所說“一般歷史,特別是革命的歷史,總是比最優秀的政黨、最先進階級的最覺悟的先鋒隊所想象的更富有內容,更多種多樣,更生動活潑,‘更巧妙’。” 《紅星照耀中國》公正、客觀的記錄在革命戰爭時期從毛澤東、周恩來、林彪、賀龍等掌權人物到諸多無名的紅色戰士、農民、工人、知識分子吃穿住行等生活、心理狀態,從側面表現出紅軍以及領袖們的精神狀態和思想覺悟,還原那段紅色革命歷史,消除當時世人對紅軍“赤匪”的誤解。作為一個資產階級報紙的新聞記者,斯諾站在客觀中立的立場,用毋庸置疑的事實向世界宣告: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革命事業猶如一顆閃亮的紅星不僅照耀著中國的西北,而且必將照耀全中國,甚至照耀全世界。 千百萬人民群眾——不是少數領袖們——的革命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正是由于秉承了這樣的理念,共產黨才能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始終得到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不斷推動革命事業向前發展。在紅色中國,蘇維埃政府沒收地主財產,給農民重新分配土地,幫助農民種田,用真誠的行動震撼、喚起中國農村中的億萬人民,使他們意識到自己在社會中的責任,喚起他們的人權意識,同儒道兩教的膽小怕事、消極無為、靜止不變的思想作斗爭,教育、說服他們參與革命,加入民族統一戰線,為中華民族的解放而斗爭。因此,看慣了消極滿足的中國人的斯諾,在紅色蘇區卻看到了與國民黨統治的“白區”完全相反的、令人吃驚的、“罕見”的景象:這里的人民生活愉快,百姓們“似乎毫不例外地都在從容不迫地從事田間勞動”,看不到一絲戰時緊張的跡象。紅軍總是不惹人注目的開進一個地方,“一點也沒有破壞農村的寧靜”。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不可思議,百姓幸福勞作,充滿對未來的希望和信心,并對紅軍熱烈歡迎和擁戴,傾其所有資助紅軍,支持孩子投身革命,很多知識分子、熱血青年都義無反顧的奔赴蘇區,為爭取民族獨立而斗爭。 初到蘇區,斯諾遇到了很多使他感到意外的事情:還是孩子的少年先鋒隊員為斯諾不叫他“同志”而不高興,他寫到“我想,這些孩子真了不起。我從來沒有在中國兒童中間看到過這樣高度的個人自尊”,“深入蘇區以后,我就會在這些臉頰紅彤彤的“紅小鬼”——情緒愉快、精神飽滿、而且忠心耿耿——的身上發現一種令人驚異的青年運動所表現的生氣勃勃精神。”在紅軍戰士的身上,他發現了“奇怪的鐵一般團結的中國革命家身上一再碰到的特有品質。”“雖然幾乎都遭遇過人生的悲劇,但是他們都沒有太悲傷,也許是因為年紀太輕,也許是我所看到過的第一批真正感到快活的中國無產者。在中國,消極的滿足是普遍的現象,但是快活這中比較高一級的感情卻是罕見的。這意味著對于生存有這一種自信的感覺”。紅軍戰士之間的團結也讓他感到震驚“有某種東西使得個人的痛苦或勝利成了大家集體的負擔或喜悅,有某種力量消除了個人的差別,使他們真正忘記了自己的存在,但是卻又發現存在于他們與別人共自由同患難之中。” 通過親身接觸蘇維埃的掌權人物,斯諾頭腦中起先被國民黨灌輸的“狂熱分子”、“無知土匪”、“強盜”等等印象被一一否定,甚至形成了強烈的對照,他們是有氣質,有風度,更是有能力帶領中國人民前進的一群革命者。書中對毛澤東這樣描寫到:“然而毛澤東還是一個精通中國舊學的有成就的學者,他博覽群書,對哲學和歷史有深入地研究,他有演講和寫作的才能,記憶力異乎常人,專心致志的能力不同尋常,個人習慣和外表落拓不羈,但是對于工作卻事無巨細都一絲不茍,他精力過人,不知疲倦,是一個頗有天才的軍事和政治戰略家。”“周恩來給我的印象是,他頭腦冷靜,善于分析推理,講究實際經驗”。“他談吐緩慢安詳,深思熟慮。”“背棄古代中國的基本哲學,中庸和面子哲學;無可比擬的吃苦耐勞的能力;無私地忠于一種思想和從不承認失敗的不屈不撓精神——這一切似乎都包含在這個紅軍的故事和參加創建紅軍的一個人的故事中。” 除此之外,還有黃埔軍校畢業身經百戰、戰無不勝的林彪;使地主鄉紳聞風而逃的賀龍;九歲離家闖世界十七歲就帶領饑民攻打糧倉的彭德懷;洛浦、徐海東、劉志丹、徐特立、林伯渠、左權許等許許多多優秀的領袖……斯諾這些詳細且生動的描述,把我心里原本模糊而冰冷的革命者的印象變得親切、鮮活起來。中國共產黨人和紅軍戰士在這些優秀的革命者的領導下,在沒有飛機、沒有大炮、沒有金錢、物資匱乏等艱苦的條件下,為了崇高的理想,用火一般的熱情和鐵一般的意志堅持革命,他們百折不撓、奮勇拼搏、自信樂觀等平凡而偉大的革命精神讓我的心靈經歷了一次次的洗禮,讓我明白中國革命事業的成功是深深地根植于共產黨人為人民謀福利的目標,根植于他們頑強不屈的精神狀態,根植于他們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的。 今天,為了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大踏步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邁進,重讀七十五年前這樣一部經典的紅色書籍是值得的。紅軍的精神,是一筆精神財富,激勵著后來人發揚革命先烈為祖國、為人民無私奉獻的精神,也激勵著我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以腳踏實地、銳意進取的精神風貌投入到檢察工作中去,維護社會公平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