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怕找咨詢師是怕被貼上“我有病”的標簽
“我找咨詢師就是我有病”。
很多人都因為這樣一句話,止步在心理咨詢的門前。
因為在內心深處,很多人害怕找了心理咨詢師,就會被貼上一個“內心有病”的標簽。
本來就一直在擔心別人怎么看我,會不會覺得我不夠好,再加上這樣一個標簽,自信心會跌倒谷底。
所以雖然我很難受,但是我還是要自己硬扛。
有一天,我看到這樣一句話,驚為天人,“別人的奢侈品是LV,我的奢侈品是咨詢師”。
這是筆者的一個讀者的留言,當時的第一個反應是,讀者都比我有才華!第二個反應是,我要把這句話,分享給大家。
相對于開頭我說的很多人對于找心理咨詢師的畏懼和擔心,這位讀者,這句話的概括,才真正貼合“心理咨詢客觀的認知”。
心理咨詢,不是治病。
如果說,罹患嚴重抑郁癥、嚴重焦慮癥、雙相障礙、強迫癥等“疾病”需要配合醫院治療同時輔助心理咨詢的話,那么剩下的大多數正在進行心理咨詢的人,其實只是在做一件“關懷心靈、探索自我、修通內心”的事情。
這件事,可以做一輩子。也可以在一輩子當中的任何事情,去做。
來訪者因為內心的矛盾沖突、困惑痛苦、選擇無能或長期卡在某一個狀態上糾結停頓,找到心理咨詢師,而心理咨詢師,則提供沒有評判的聆聽、高度的共情關注、接納理解的感覺、咨詢師角度的觀察、協助來訪者去看見和分析自己,讓來訪者透過這種咨詢關系,在另一個人的協助下,看到自己原來看不見的自己。
當我們看到自己看不見的部分,很多令我們痛苦的事情就有了解釋。
“為什么我會覺得自卑?
“為什么我會討好別人?”
“為什么我被攻擊后不敢反擊,我在害怕什么?”
“為什么我會進入一個沒有愛的關系”
“為什么我會一遇到這種事情就很憤怒/難受?
......
其實,我們找咨詢師,不是為了改變現實生活的局面,解決我們遇到的棘手的問題,咨詢師,實際上也無法幫助來訪者去解決他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但是,當完成了對自我更深更廣的認識,我們對于自己的很多行為、現狀、關系甚至痛苦,都有了一個我們認同的“解釋”。
我們可以回答以上問題,我們可以正視一個這樣的有著各種特異性的自己,因此,我們就開始出于理解,而接受了這樣一個現狀,這樣一個事實,這樣一個自己。
于是,和咨詢師一起完成了一件事“看見”,收獲了一種體驗“接納”。
于是就緩解了甚至解除了——因為不理解因為強迫自己做出改變因為認定自己無藥可救因為攻擊責備自己而帶來的種種痛苦。
重新獲得內心的平靜。
總有一天,“我有一個咨詢師”會成為一種流行態
筆者有一個來訪者,給自己貼了二十幾年的標簽。
二十多歲的時候,她發現自己和別人不大一樣,“我發現別人都不會在意的事情,我會特別在意,一想就是好幾天,好像在一個洞里面打轉,什么事情也做不了,我好害怕,擔心我自己會有一天發瘋”。
后來在我們的談話里,漸漸她知道了,自己只是焦慮,還有因為從小活在一種自我毫無存在感的恐慌里,所以格外在意和別人的關系。
特別害怕別人不喜歡她,會離棄她,因為這種離棄,會讓她重新接觸到兒時,不被任何人關注和看見的那種“世界只有我自己”的強烈恐懼。
因此,她會比別人在意,比別人敏感,比別人焦慮。
當她找到了這種對她的“異樣”的解釋,她的焦慮癥狀,得到了明顯的改善。
她開始可以去和我探討她自己,去分析她的童年,去分析她有抑郁傾向、缺乏生命力,無法提供正常的“養育功能”的媽媽。
我們咨詢了十次,她開始漸漸可以去肯定自己,“我不但不是一個可能會發瘋的人,我還是一個頑強的人,可以在那樣的環境里,獲得今天這樣的生活,建立自己還不錯的家庭關系”。
她開始寬容自己,表揚自己,不再覺得自己是一個糟糕的媽媽,而是會這樣表述,“那么相比我的母親,我要好很多了”。
她不再認為“別人對我的表揚我覺得不配,我的內在他們看不到,其實空虛而糟糕”,而是可以去認同“他們看到的那個優秀的我,也是我的一部分,我自己體驗到糟糕的我,也是我的一部分,這些不同的部分都是我”。
因為童年的創傷,她的心理發育固著在了嬰兒時期。她思考東西也是非黑即白,只能看到純粹的絕對的部分。
但是在咨詢中,我們完成了“整合”。
當她可以去理解,關于自己的壞,與好,可以同時存在,并且被自己包容接納的時候,這種“整合”的感覺,實際上,已經代表她的心理功能又一次在向前發育。
這是變得“更強大”的方式。
她說,如果二十多年前,大家就能傳播心理學和心理咨詢這樣的概念,那么她痛苦的時間,也許會縮短二十年。
盡管有遺憾,但是我認同。
心理學,是我們都繞不開的學問。
心理咨詢,則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去做的事情。
說“不知道”的咨詢師,比什么都知道的咨詢師厲害
我很欣慰的看到,現在有的人,關懷自己的另一,半和家人的方式,是給他/她預約一個咨詢師,這是一種認知的進步。
但是對于那個真的要去咨詢的人來說,他自己本身,也需要做好愿意去和一個人聊聊自己,愿意去嘗試打開防御,看到自己的準備。
如果此刻他還不愿意,那也就意味著他的自我還沒有做好準備,那個時刻還沒有到。
能夠和咨詢師談論自己的人,不是有病的人,而是勇敢的人。
很多人第一次做咨詢會緊張,因為不知道咨詢里會發生什么,我也不能告訴你會發生什么,因為會發生什么,的確是需要去體驗的,我們不會有一個既定的劇本,會發生的、談論的、體驗到的都是以你為主導和咨詢師一起創造的。
心理咨詢,是看見、是關注、是傾聽、是探索和分析,更是一個人的人格,對另一個人的人格在這種關系中,發揮潛在影響的過程。
是潛意識對潛意識的工作。
”華夏思源“專注做心理學教育10年,累計培訓30萬名咨詢師,線上最大的教育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