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世事靜方見”。
一個人的福氣,來自于他的內心。
一念心靜,處處蓮花開。
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有個皇帝,對他的侍衛說:“如果你騎著馬奔跑在我的國土上,你跑多遠,我就把你跑過的區域劃出來分給你。”
侍衛一聽,居然還有這等好事,立即跳上馬,拼命奔跑。
跑著跑著,侍衛感到又餓又累,可是看著前方一望無際的土地,他兩眼放光,暗暗給自己鼓勁:使勁跑,這些肥沃的土地即將屬于自己。
然后,他又開始不停甩著手中驅趕馬匹的馬鞭,想要獲得更多的土地。
又過了很長時間,御馬侍衛已經筋疲力盡,沒有力氣奔跑,就要死掉了。
臨死前他問自己:“為什么我這么拼命地想要更多的土地?現在我要死了,需要的僅僅是一小塊埋葬自己的地方而已。”
這雖然只是一個故事,但從侍衛的身上,我們似乎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
生活中的我們,何嘗不像這個侍衛,慢不下來是因為我們什么都想要,內心雜念太多。
欲速則不達,不如,放慢腳步,一邊在馬背上欣賞風景,一邊獲取適量的土地。
因為很多事你急也急不來,沒辦法一步登天,那還不如靜下來,一點點來。
金庸先生平時說話總是慢悠悠的,有人甚至認為他有口吃;他走路也慢悠悠的,看起來就像大象的腳步。
然而,金庸先生自己卻說:“我是個慢性子,做什么都不著急,喜歡徐徐緩緩的,最后也都做好了,樂觀豁達養天年。”
他還說:“武俠小說并不是天天都要刀光劍影呀,打一會兒也要吃飯、睡覺、休息、喝茶,要張弛有度。”
如此豁達淡然的態度,正如楊瀾所說:“人生應該以緩慢的姿態行走,如此心境,就沒有大起大落,也無大悲大喜。”
從容不迫,不慌不忙,才能讓生活回歸簡單平和,擁有真正的幸福。
曾國藩說:“人心能靜,雖萬變紛紜亦澄然無事。靜在心,不在境。”
物隨心轉,境由心造,一切煩惱皆從心生。
董仲舒年輕時,為了能夠專心學習,經常整日閉門不出,專心致志的做自己的學問。
那時他所在的房子旁邊,有一個花園,每到夏日,彩蝶翩翩起舞,繁花似錦,還有一些小孩追逐著蝴蝶,嘻嘻鬧鬧的。
然而,三年里,如此的美景都沒有引得他踏進花園一步,外面的吵鬧聲也沒能干涉他研究學問。
正是這種寧靜而致遠的精神,讓董仲舒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現在我們所講的“三年不窺園”,說的就是董仲舒的這段故事。
真正的靜氣,不是遠離喧囂嘈雜的環境,而是無論環境如何,依然專心致志的做自己的事情,能在心中為自己修籬種菊。
優秀的人,都藏有靜氣的品質。
比如陶淵明,在離開官場之后,不再搖擺于“進”與“出”之間,而是在田園上真正定下心來。
他在自傳中寫道: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
掃除內心雜念的他,真正讓心靈沉靜下來,給我們留下了許多朗朗上口的經典詩篇。
隨遇而安,保持淡泊的心境,人生才有安寧幸福可言。
古人說:“凡心靜則神悅,神悅則福生。”
意思就是:心靜能使人精神愉悅,精神愉悅就會有福氣降臨。
我們都知道,在戰場上,軍機瞬息萬變,稍有不慎,就會吃敗仗,這關系到將士乃至自己的身家性命。
曾國藩曾作為湘軍最高統帥,在戰事最艱難的時候,也免不了萬般焦慮,六神無主。
每每遇到這種情況,曾國藩都會到小樓上獨自靜坐一會兒,這個時候他早年開始修煉的靜坐功課就發生作用了,他先讓自己的心靜下來,然后再做出正確的決策。
沉得住氣,不慌不忙,在雙方對戰中,才會化被動為主動,化劣勢為優越。
都說,寧靜才能致遠。
就像曾國藩一樣,心靜了,福氣來了,未來的路才能走得長遠。
愿你在無常的歲月中,以靜養心,笑看花開,如此,方能幸福常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