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尚武精神哪去了
2012-01-21 14:36:47| 分類: 偉大 | 標簽:偉大 字號
記得著名軍事專家張召中同志說過“丟棄尚武精神中國將萬劫不復”。什么是尚武精神?有人定義為,對武力的喜好,在武力對抗中獲得快感,把軍事征服和武力強大看成是一種光榮。我個人認為,尚武精神是一個民族自尊自強,敢于戰勝一切敵人和困難,英勇頑強品質的體現。意味著不向任何強權屈服,從不依附別人。
回顧中華民族千年的歷史,可以肯定地說,我華夏民族曾是一個文明且尚武的民族。1974年陜西臨潼出土的八千個秦代兵俑,無一人頭戴胄甲。秦兵當時已具有強大的攻擊性武器,卻不注重裝甲,正如司馬遷在《史記》中描寫的那樣,秦兵在戰場上袒胸露腹,甚至于連身上僅有的一點鎧甲都甩掉。這豈不是秦兵極強的尚武精神的體現?
史至漢唐兩個朝代,尚武精神依然是我華夏男兒的崇尚。漢代班超投筆從戎,漢將陳湯的“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豪言,仍然令我熱血沸騰。唐代男兒尚武,文人愛國的尚武任俠之風,更叫人欽慕。“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寧做百夫長,勝做一書生”,馳騁疆場殺敵立功的豪情躍然紙上。李白“安得倚長劍,跨海斬長鯨”,杜甫“奇兵不在眾,萬馬救中原”,王維“報國敢邀勛?”文人志士愛國憂民,建功立業之精神至今催我向往。
然而,從唐末開始,尚武精神就逐步在泯滅。特別是宋朝,統治階級從自身利益出發,大興文風,重文輕武。華夏子孫已經少有了從軍報國、建功立業的熱情,徜徉于花間柳下,纏綿于“宋詞”詩文之中。從此,華夏子孫尚武之風漸衰。尤其是蒙古人和滿族人入侵中原,并建立元朝和清朝后。對漢人的尚武精神進行了不同形式的絞殺。處心極慮地用各種方式扼殺漢民族的尚武精神。總之,從唐末以來的一千多年,華夏民族的尚武國風被自己和異族作踐的幾近消失,乃至在外來異族侵略時,失去斗志和自信。且不說英法等列強長驅直入中國,燒殺淫掠,就說小小日本一個彈丸之國,竟使億萬之眾的中國多次受辱,甚至蹂躪中國人民達八年之久!記得有個外國人對魯迅先生說,從歐洲和日本人的臉上能看出野獸的特征,而中國人則沒有。魯迅則回答,從中國人的臉上看不到野獸的特征,能看到的是家畜的特征。(大意)先生雖然說的太過絕對,但中國人尚武精神的缺失實在是屢受強敵之辱的不能或缺的一個重要原因。
毛澤東是個偉人。他不僅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更是華夏民族尚武精神的極至之典范。在民族和國家危難時刻,他發動、組織受苦受難的貧苦農民,“紅旗卷起農奴戟,黑手高懸霸主鞭”,與封建軍閥、國民黨反動派、日本侵略者殊死較量,以星火燎原之勢,不斷發展壯大人民的武裝力量,趕走了橫行中國八年之久的日本野獸,消滅了一切與人民為敵的反動力量,終于在1949年10月1日建立了新中國。他堅信“槍桿子里面出政權”,不畏美國、蘇聯等強權勢力,抗美援朝、中越反擊戰、中印反擊戰、珍寶島保衛戰,打出了中國人的威風,振奮了民族精神。在國家經濟非常困難的情況下,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發憤圖強,硬是勒緊腰帶,將“兩彈一星”試驗成功,震懾了霸權,展示了國威。世界上再無人敢輕視我中國。“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漢唐尚武雄風終于在我華夏大地重又蕩起。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