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網絡社交障礙調查報告顯示,33%的網友只有過年時才會走親戚,已經淪為形式;10%的人覺得與親戚關系冷漠,還不如朋友密切;更有5%的網友與親戚平時不聯系,屬于無事不登三寶殿的。心理專家表示,現在社會上的大多是獨生子女家庭,因血緣而產生的親緣關系比以前淡漠了。
人情淡了,不是親戚變了,也不是我們的心變硬了,而是時代變了。木心的那首詩,叫做《從前慢》。是的,從前,我們生活在一個慢時代,而現在,我們生活在一個快的時代。這快的時代改變了很多事物,包括我們和親戚的關系。
城市化進程加快了,人口的遷徙變快了,導致大量由宗親血脈形成的關系網逐漸疏離,建筑在小農經濟基礎上的、以家族為核心的社會結構受到了巨大沖擊。
拜年的時候,大家也不在象過去那樣,在親戚家吃飯、喝酒、聊天、甚至留宿一晚,更多是放下東西,客套幾句,就要離開了。拜年成了趕場或者是任務。
如今的親情關系,很大程度上是老一輩建立的關系維系著,這種關系對年青一代來說早已被現實割裂了,悲哀的是老一輩都不在世了,新一輩的聯系也就慢慢斷了。
一定有這樣的時候:當你想到親戚這個詞,思緒悠然,心頭和暖,臉上的神情也不知不覺地柔和了許多,我們這一輩最懷念的,是兒時“走親戚”的熱鬧和快樂。
我們吳家是個大家族,爺輩兄弟有六個,但我有印象的只有四爺與五爺與其中三個奶奶了,五爺五奶家是人員最全乎的一家,幾個姑姑與景巖叔也是印象中最靚麗、最帥的。
小時候去六奶家是最熱鬧的,因為六奶家叔叔、姑姑有6個,六奶奶是我印象里最慈祥、親和的一個老人,至今每次回家探親我都要去拜望,5個叔叔與老姑對我都特別好,大眼睛的景立叔叔很有大哥范。景陽叔是親友中很有才華很熱情的一個叔叔,后來我的婚禮主持也是他操勞的,他在晚年又操勞譜寫的吳氏家族族譜,對吳氏家族貢獻很大。景芹姑與大姑夫的憨厚與樸實歷歷在目,古樸的小屋很小但很溫馨。老姑夫家在雙吉,雖然遠但是去的最多的,因為大姐夫的家也在雙吉,那里有5個快樂的童年玩伴,至今很懷念那時的快樂時光。老姑夫、老姑是最熱情、最親切的人,可不幸的是今年回去再也看不到老姑夫了。景學叔樣子長的是與父親最象的一個,家里也有3個兒時的玩伴。另外,景昌叔與景君叔家也存有記憶中的懷念。
姥爺、姥姥是對我最親切、最好的,每年的寒暑假期我都要去到吉林農村一個村落,整個村都是姓馬的回族,家家對我都特別好,我這個城里的小孩一出門,身后總是兄弟姐妹十幾個跟隨,香甜的白米飯、濃香的羊肉湯、黃黃的炒雞蛋、爽脆的頂花帶刺的黃瓜都是我的最愛,最喜歡的就是夏天里趴在農村瓜地里選香瓜,一天可以吃2個。
印象中還有每年一次回族的“爾代節”一大家子的大團圓。每年這個節日,是看到親戚們最全最多的一次。
父輩們最難忘的,是親戚們互相扶持的情分。“每家遇到困難的時候,常常是親戚間相互幫助。有幾次我應急需要錢,都有老姑夫一家熱忱無私不要回報的支援與幫助,雖然他們也并不富裕。
所以兒時叔輩舅舅也多,他們的孩子更多,逢年過節的“走親戚”真是熱鬧與歡樂,是我人生長河中燦爛多彩的回憶。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被別人當成一回事,在別人心里占據一定的位置,或者更直白地說,就是被招待得特殊一點。然而,人情就如同一個蓄水池,如果人們不再往里加水,那么它只會越用越少。你若期待受到特殊的禮遇,心里也要想想你能夠給對方帶來什么。再說,親情的交流也是個禮尚往來的過程。你回來希望人家熱情款待,大宴賓朋;人家有機會到你的門下,你是否也是熱情遠迎,回贈有加呢?
因為我常年生活在廣東,和家人尤其是朋友的聯系自然地少了。事實上,我們已經漸行漸遠地離開了那個圈子——朋友圈子以及親戚圈子。那種熟悉親切的感覺,隨著時光的流逝,不可能不悄悄地在褪色。
人情啊,其實也是需要培育的,無論是友情還是親情,都需要我們不斷地注入情感。生活在特定的圈子里,因為有了彼此之間的需要與被需要,有了人與人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才會產生人情,所謂日久生情。正是親戚要走動,朋友要交流。而沒有互動的人情,又怎么能不越來越淡呢?
想到這里,即便我們真的感受到親朋好友的淡漠,也不必黯然神傷。人間難遇是真情,情,說到頭來,又是一種可遇而不可求的東西。父母兒女之間如此,兄弟姐妹之間如此,朋友戀人之間更是如此。既是有“情”,就不能拿世俗的得失利弊去權衡斤斤兩兩,否則,那樣帶有功利主義的親情友情,肯定長久不了。
社會發展的速度變快了,這同時也意味著,親戚之間會出現發展的不平衡。發展得好的,上升到了更高的社會階層,發展得慢的,一直停留在原來的階層,甚至可能因為不可知的變故淪入更低的階層。當親戚之間的差異變成了階層與階層的差異,疏離和隔膜就不可避免地產生了。
我們的社交方式也更加快捷和多元了。親戚這種最傳統的人際關系是建立在親緣上的,然而隨著社會變遷,這種社會關系在城市里已經開始逐漸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業緣、利益緣——所以我們的“朋友圈”里,更多的是同事、領導、客戶、合作伙伴,而鮮少有親戚。而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我們最熱衷的一種交往更多的建立在趣緣,即趣味一致上——我們在社交媒體上有很多朋友,雖然互不相識,但三觀相似,意趣相投。我們的交往圈開始慢慢變成一個“價值圈”,圈里的人要么是和自己價值觀一致的,要么是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有實用價值的,親戚們漸漸淡出了這個圈。
時代在變,中國必將會由熟人社會走向陌生人社會,所以,宗族、親戚觀念的式微是一種必然。然而,不管時代的變化怎樣改變著我們和親戚之間的關系,有一樣東西是不會變的——親戚仍然是我們生命的來處,是我們和這世界建立的最初的、最原始的、最天然的關系。多些親情投入、多些純真用心、多些溝通與互助、多些尊重與寬容、少些生氣與計較、少些挑剔與功利。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更和諧、更快樂!
內容來自美篇/作者:吳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