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德
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調整人們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為準則和規范的總和。
每個社會為了自身的生存與發展,必然要制訂一系列的道德準則以規范人們的行為。道德準則是約定人俗成的并由輿論給予監督的,道德準則也是辨別善惡是非的標準。當社會成員的行為符合道德準則時,他就會獲得人們稱贊,就會有愉悅感,心安理得。違反道德準則的人會遭人譴責或自己感到內疚不安。所以,道德是依靠社會輿論和個體“良心”所支持的行為規范的總和,對社會生活起著約束作用。它具有明顯的階級性、歷史性和繼承性。
二、品德
品德又稱道德品質,是道德的個體化,它是指道德在個體身上表現出來的穩定的心理特征。它是現實社會的關系與道德規范在人腦中的反映。品德具有兩個基本特征。第一特征是道德行為的穩定性。道德行為是判斷品德的客觀依據。偶爾表現出來的某種道德行為不能視其為品德,只有在不同時期,不同場合一貫性地表現出來的某種道德行為才能稱這為具有了某種品德。第二個特征是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的統一性。品德是以道德觀念為基礎,使道德觀念和道德先為有機統一的一種心理特征。離開道德先為就無所謂品德,沒有道德意識的行為也談不上品德。事實上,沒有形成道德觀念也就不可能表現出穩定的道德行為。
三、道德與品德的關系
品德和道德既有密切的聯系又有嚴格的區別。說它有聯系,是因為品德是道德在個體身上的表現,離開道德就談不上個人的品德;社會道德也是只有通過個體品德才能真正地發揮作用,個人品德在某種意義上也構成并影響著社會道德的面貌或風氣。說它有區別,第一,兩者研究的范疇不同。道德是社會現象,是人們行為的規范和準則,是倫理學的研究對象。品德則是社會道德規范在一個人身上的具體體現,是個體現象,是教育學、心理學研究的對象。第二,兩者的形成和發展的條件不同。道德的形成與發展受社會發展規律的制約,不以個人品德有無為轉移,具有明顯的社會歷史性和階級性。品德的形成與發展不僅受社會的制約,還受個體生理、心理活動的制約。所以,盡管有相同的社會、社會階層、教育環境,但每個學生的品德行為表現也可能不一致。第三,道德與品德的內容也不盡相同。道德是一定的社會倫理行為規范的完整體系,品德只是道德的部分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