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脈有統任諸陰經的作用,故稱為陰脈之海。本經經穴分布在會陰、腹、胸、頸部之正中線上。起于會陰,止于承漿,一名一穴,共24穴。本經主要病候為:男子易患各種疝癥;女子易患赤白帶下和腹中結塊等癥。
1.會陰
穴位:在兩陰之間(即前陰與肛門之間)。取穴:截石位,于肛門與陰囊根部(女子為大陰唇后聯合)連線的中點取之。
主治:疝氣、痔疾、脫肛、遺精、月經不調、陰痛、小便難、遺尿等。針灸:直刺0.5~1寸,孕婦慎用,可灸(3壯)。
穴名淺解:穴在前后兩陰之間,沖、任、督三脈之會處,故名會陰。備考:《聚英》:“卒死者,針一寸,補之。溺死者,令人倒馱出水,針補,尿屎出則治,余不可針。”
2.曲骨
穴位:在橫骨上臍下5寸,中極下1寸,毛際陷者中。取穴:仰臥,于腹部正中線,當恥骨聯合上緣凹陷處取之。
主治:遺精、陽萎、少腹脹滿、小便淋瀝、遺尿、疝氣,以及赤白帶下、月經不調、痛經等。針灸:直刺0.5~1寸,應在排尿后方可針刺;灸3~7壯。
穴名淺解:恥骨聯合叫“曲骨”,本穴治其上緣,故名曲骨。備考:《集成》:“赤白帶下,曲骨七壯,太沖、關元、復溜、三陰交、天樞百壯。”
3.中極
穴位:在臍下4寸。取穴:仰臥位,于腹正中線臍下4寸,曲骨上1寸取之。
主治:陽萎、早泄、遺精、小便不利、疝氣、月經不調、痛經、帶下,以及產后惡露不止等。針灸:直刺0.5~1寸;灸3~5壯。
穴名淺解:為膀胱之募穴。因本穴在腹部,居人體上下左右之中央,故名中極。備考:《集成》:“惡露不止,中極、陰交、石門”。
4.關元穴位:在臍下3寸。取穴:仰臥位,于腹正中線,當中極與石門之中間取之。
主治:霍亂吐瀉、少腹疼痛、疝氣、便血、脫肛、小便不利、遺精、陽萎、赤白帶下、月經不調、經閉、以及胞衣不下、惡露不止等。針灸:直刺0.5~1寸;灸3~5壯。
穴名淺解:為小腸之募穴。因本穴為人身陰陽元氣交關之外,為養生家聚氣凝神元陰元陽交關之所,故名關元。備考:《針灸資生經》:“關元,乃丹田也。”
5.石門
穴位:在臍下2寸。取穴:仰臥位,于腹正中線,當關元與陰交之間取之。
主治:閉經、崩漏、尿潴留、水腫,以及乳腺炎等。針灸:直刺0.5~1寸;灸3~5壯,但孕婦慎用。
穴名淺解:為三焦之募穴。石,有堅硬之意。穴主少腹堅痛。因本穴為任脈之氣出人之門戶,故名石萬。備考:《千金方》:“心腹中卒痛,石門主之。”
6.氣海
穴位:在臍下1.5寸。取穴:仰臥位,于腹正中線,當石門與陰交之間取之。
主治:水谷不化、水腫鼓脹、陽萎、疝氣、帶下、痛經以及四肢乏力等。針灸:直刺0.5~1寸;灸3~5壯,但孕婦慎用。
穴名淺解:凡百病以為主,生氣之海,故名氣海。備考:《甲乙經》:“少腹疝,臥善驚,氣海全之。”
7.陰交
穴位:在臍下1寸。取穴:仰臥位,于腹正中線,當石門與神闕之間取之。
主治:月經不調、帶下、崩漏、水腫、疝痛以及子宮脫垂等。針灸:直刺0.5~1寸;灸5壯。
穴名淺解:腹為陰。因本穴為任脈、沖脈、少陽交會之處,故名陰交。備考:《會元針灸學》:“陽氣從上而下,與元陰相交注丹田,水火既濟,故名陰交。”
8.神闕
穴位:在臍中。取穴:仰臥位,于臍窩中點取之。
主治:中風虛脫、四肢厥冷、水腫鼓脹、泄利、便秘以及脫肛等。針灸:禁刺,灸5~10壯。
穴名淺解:穴當臍中,喻為元神之闕庭,故名神闕。備考:《會元針灸學》:“十月胎滿,則神注于臍中而成人,故名神闕。”
9.水分
穴位:在臍上1寸。取穴:仰臥位,于腹正中線,當臍(神闕)與下脘之間取之。
主治:腹脹、腹痛、腸鳴、泄瀉以及腰脊強急等。針灸:直刺0.5~1寸;灸5~10壯。
穴名淺解:因此穴能分利腹部水氣之清濁,主水病,故名水分。備考:《銅人》:“若水病灸之大良,可灸七壯至百壯止。”
10.下脘
穴位:在臍上2寸。取穴:仰臥位,于腹正中線,當水分與建里間取之。
主治:腹脹、呃逆,嘔吐、食谷不化、胃脘痛、泄瀉、痞塊以及虛腫等。針灸:直刺0.5~1寸;灸5~10壯。
穴名淺解:脘者胃府也。本穴當胃之下口,故名下脘。備考:《奇經八脈考·釋音》:“脘,音管,胃脘也。”
11.建里
穴位:在臍上3寸。取穴:仰臥位,于腹正中線,當下脘與中脘之間取之。
主治:腹脹、嘔吐、食欲不振、胃脘痛以及水腫等。針灸:直刺0.5~1寸;灸5~10壯。
穴名淺解:本穴在中脘下一寸,下脘上一寸,以喻穴立胃部中下之間,故名建里。備考:《銅人》:“治心下痛不欲食,嘔逆上氣,腹脹身腫。”
12.中脘
穴位:在臍上4寸。取穴:仰臥位,于腹正中線,當建里與上脘之間取之。
主治:腹脹、嘔吐、胃脘痛、黃疸、泄痢、便秘、哮喘、頭痛、驚悸、癇證以及產后血暈等。針灸:直刺0.5~1寸;灸5~10壯。
穴名淺解:本穴正當胃元中,故名中脘。備考:《資生》:“中脘、三陰交、治食不化;霍亂吐瀉,……須先中脘而后水分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