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環與馬嵬坡之變
農夫老黑
[引言]1995年8月,我陪同北京的朋友參觀楊貴妃墓,當時楊貴妃墓還沒有整修,十分簡樸大氣,貴妃冢及后世詩刻齊全,沒有現在有浮華和世俗,特別是有一位年近六十歲的男義務解說員給我留下深刻印象,這位解說員面目清瘦,一副農民打扮,但特別健談,一個墳冢和兩排石碑,他可以不停地講上四五十分鐘,對唐明皇、楊玉環、楊國忠、安祿山、李亨(即肅宗)等歷史人物及事件的敘述脈絡清晰明了,象講評書一樣,比較有吸引力。對此我寫了一篇《楊玉環與馬嵬坡之變》的游記。此后因為工作關系經常到此參觀,也與該解說員混熟了。我一次對楊玉環的死因提出第三種解釋。即:楊玉環是唐明皇李隆基與唐肅宗李亨聯合除掉楊國忠集團的犧牲品,解說員點頭贊同。現在,在楊貴妃墓展館介紹中,已正式把這種解釋列為一個推測。歡迎討論。
在陜西省興平縣境內有個馬嵬坡鎮,是唐明皇李隆基的貴妃楊玉環的陵墓。在一千兩百多年前,這里發生了以清除楊國忠為首的統治集團的軍事事變,史稱馬嵬坡之變,中國四大美女之一楊玉環在這里香消玉殞,給唐玄宗與楊玉環愛情故事劃上悲慘的句號。從此,這里便成了歷代文人墨客云集,憑吊楊玉環,探求馬嵬坡之變真相的地方。
楊貴妃墓依山而建,幾經修繕,現成為三進院式的長方形陵園,一進院兩側的連廊內擺放著歷代文人墨客憑吊楊玉環的詩碑,二進院的中央為半圓形的墳冢,外罩青磚,三進院中央立著楊玉環出浴時的白玉石雕像,還有長恨閣、東望樓等建筑。在憑吊楊貴妃的詩詞中,毀譽各半,既讓人為唐玄宗和楊玉環的愛情悲劇而惋惜,又為楊貴妃干政而憤慨。唐朝羅隱的:“馬嵬楊柳綠依依,又見鸞輿幸蜀歸。泉下阿環應有語,這回休要罪楊妃。”意思是說唐僖宗因亂避蜀而歸,借以說明安史之亂不應歸罪環妃。清朝林則徐的:“六軍何事駐征驂,妾為君王死亦甘。拋得蛾眉安將士,人間從此重生男。”還有趙長路的:“不信曲江信祿山,漁陽擊鼓振秦關。禍端自是君王事,傾國何須怨玉環。”這些都是為楊玉環鳴不平的,按照當時唐朝的政治軍事形勢分析,發生安史之亂并非因楊玉環干與朝政所引起,也非楊玉環所能左右,馬嵬坡之變很可能是一次陰謀的結果,把釀成安史之亂這一罪名扣在楊玉環頭上,是忠君思想和政治需要。
唐玄宗在位四十五年,自楊貴妃入宮后,特別是玄宗執政后期,整日沉溺于酒色,荒于政事,把治國大權委任于李林甫、楊國忠等人。在政治上,皇權旁落,涉及唐朝江山延續的人事、軍事、邊疆等根本問題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朝廷派別林立、勾心斗角、政治昏暗,王命難出京城。為了加強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的管理,逐步形成了管理若干個州的節度使的行政模式,節度使主管本地區的政治、軍事、財政等工作,朝廷的權威逐漸下降,形成了地方割據局面。安史之亂的主要發動者安祿山,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逐步發展為地方軍伐的。在唐朝節度使的任期一般為三年,而安祿山則連任四次長達十二年之久,一是安祿山深受玄宗和楊貴妃崇信,二是說明中央政府已經失去了有效的執政能力。在中央政府,李林甫執政長達十九年,通過幾次政治清洗,成了名符其實的執政者,由于李林甫堅挺的政治風格和強硬的政治手段,才使朝廷脆弱的行政能力得以運行,掩蓋了唐朝存在的、而且是日益加劇的中央與地方、經濟與軍事上的矛盾。可以說,是玄宗自己種下的禍根。
在軍事上,自唐太宗時起,唐朝就推行對外擴張政策,國家的主要軍事力量都集中在邊疆地區,邊疆的擴張能力增強,引起中央政府與邊疆少數民族的矛盾日益突出,軍事將領的政治地位不斷提高,而且軍事指揮權又集中在少數將領手中。如:安祿山任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及河北采訪使達十二年之久,其弟任河西節度使,也就是說,安祿山已經控制了大唐帝國北方大部分地區的軍政大權。哥舒翰為安西節度使,控制了甘肅、寧夏、新疆等西北地區,是唯一可以牽制安祿山的軍事力量,這些邊防部隊連年征戰,戰斗力很強。而在內陸,除有部分衛戍性部隊外,朝廷沒有相應的戰略預備隊,一些內衛部隊也因五十多年的和平環境影響,紀律松弛,戰斗力極差。這種朝廷輕、藩鎮重的軍事格局是唐朝的重大隱患,也是發生安史之亂的根本原因,就像一顆定時炸彈一樣,對大唐帝國形成了重大危害。
李林甫倒臺后,楊國忠接任。由于楊國忠既沒有李林甫的施政經驗和強硬的施政能力,國家本已脆弱的執政能力也進一步弱化,社會矛盾迅速激化。楊國忠為了保住自己的政治地位,拼命地安插黨羽,排除異己,自己兼任宰相、兵部尚書以下重要職務達十五個以上,并計劃對安祿山的權力進行削減,這無疑是給大唐的政治局勢,加了一把干柴,藩鎮與中央政府的矛盾進一步加劇,據史書記載,在楊國忠執政前,尚沒有發現安祿山有造反的野心,但在安祿山的政治地位乃至生命受到威脅的情況下,起兵叛亂是必然的。
公元755年十二月,安史之亂終于爆發了,由于上述原因,政府軍不堪一擊,叛軍不到兩個月便占領東都洛陽,威逼潼關,朝廷急調哥舒翰回師鎮守潼關,把叛軍控制潼關以外,并形成了政府軍與叛軍相峙的局勢。中央政府同時呼吁各地自行組織勤王之師,抗擊叛軍。此時,哥舒翰繼安祿山之后,成為楊國忠的有力競爭者,楊國忠擔心平定叛亂后,朝庭必定追糾他的責任,不但不集中精力平定叛亂,反而陰謀造謠,說哥舒翰有意在潼關與安祿山周旋,對朝廷有異心,并調集兩萬禁衛軍駐蹕華陰,防止哥舒翰回兵長安,哥舒翰被迫出兵,造成二十萬政府軍片甲不歸的慘敗,哥舒翰因此被殺,致使潼關失守,長安淪陷。
玄宗無奈倉惶率皇族及少數高官西撤,逃往四川,途經馬嵬坡,發生了以陳玄禮為首的禁軍嘩變,對玄宗實行兵諫,殺死了楊國忠,并要求玄宗處死楊玉環,玄宗只好淚別貴妃、賜白綾命玉環自盡,玄宗才得到禁軍的支持而繼續西撤。關于馬嵬坡之變在史書上只留下寥寥數語,但它給后人留下了很多猜測。
安史之亂的第二年,即公元756年,玄宗以七十一歲的高齡掌管著國家大權,太子李亨(即肅宗)年已愈五十,由于朝中大事已被楊氏家族把持,李亨的太子地位也到威脅。玄宗西撤時,太子李亨被勸撤往甘肅武威,組織義軍抗擊叛軍,據分析太子李亨撤往甘肅的目的有二:一是避難,防止楊氏集團的陷害;二是計劃奪權。按當時混亂局面分析,太子為防身而去武威一說,似乎沒有道理,因為在叛軍追擊的情況下,保住皇權是楊氏集團首要考慮的問題,也只有保住玄宗的帝位,楊氏集團才會安全,太子李亨雖有危險,但也不至于被楊氏所害,計劃奪權的說法卻有一定道理。
楊玉環因玄宗,集三千龐愛于一身,也因玄宗招致殺身之禍,她成了一個悲劇人物和替罪羊,令人同情。關于馬嵬坡之變,后人也有各種推測:一說確實為禁軍嘩變殺死楊國忠,禁軍官兵怕玄宗受貴妃影響反悔,請玄宗殺貴妃,因此貴妃受牽連而遭殺身之禍;一說太子李亨陰謀奪權,據說當年太子李亨的一個重要謀士頻繁往來于禁軍之間,馬嵬坡事件后,太子李亨便自擁即位。但本人認為馬嵬坡之變還有第三種可能,就是玄宗與肅宗合謀,為楊氏集團設置的圈套,采取丟卒保車策略,殺楊國忠來安撫人心,穩定局勢。但玄宗沒有想到城門失火,秧及池魚,自己也搭上了楊玉環。支持這個觀點的理由有三:一是太子李亨自擁即位后,玄宗不但沒有反對,反而把玉璽等皇帝用品送往武威以示支持;二是玄宗返回長安后,仍有復位要求;三是據史書記載楊貴妃之死是由太監高力士監刑、陳玄禮驗尸,陳玄禮作為禁軍首領怎么敢用自己的生命當兒戲,見不到貴妃的死尸就草草了事呢?那么,楊玉環又怎么可能會“死而復生”呢。只有一種可能,就是玄宗授意的,貴妃之死是一個假象,這些都可以用后來的貴妃衣冠冢、貴妃出家去四川當道士、貴妃逃往日本,日本有貴妃登岸處及貴妃墓等傳說作為旁證。
李隆基、楊玉環、李林甫、楊國忠、安祿山、哥舒翰這些人,對大唐帝國的興衰存亡起到不同的作用,有的令人憐惜,有的讓人憎惡。作為人的個體,他們在歷史的舞臺上,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展現了人生最輝煌的一頁,他們是成功的,但作為歷史,他們的行為卻影響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進程。掩卷沉思,晚年唐玄宗的周圍為什么聚集著李林甫、楊國忠、安祿山這些的人呢?原因是不言而喻的,但歷史是不應受到指責的,我們只能從那段歷史中借鑒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