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青花瓷又稱白地青花瓷器,英文名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它是用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在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釉下彩的一種。鈷料燒成后呈藍色,具有著色力強、發色鮮艷、燒成率高、呈色穩定的特點。目前發現最早的青花瓷標本是唐代的(也有學者稱唐青花并非青花瓷);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現在元代;明代青花成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時發展到了頂峰。明清時期,還創燒了青花五彩、孔雀綠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紅彩、黃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種。
我國古代青花瓷,繪畫裝飾清秀素雅,瓷器底部的文字,圖案款識種類繁多,各個時期的款識均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根據青花瓷款識的形式、種類來看,主要可分為紀年款、吉言款、堂名款、贊頌款和紋飾款五大類。
青花瓷器是中國陶瓷的藝術,它起源于唐代,成熟于元代,明代發展到了鼎盛時期。明洪武二年(1369)始,在江西景德鎮珠山設御窯廠(又稱官窯),專為宮廷燒造日常生活器皿和賞賜品,并派督窯官指揮、監燒。一改元代青花瓷器一窯同燒幾個品種的生產模式,也改變了明以前官窯“有命則供,無命則止”的生產狀態,江西景德鎮成了明、清兩代御窯廠的所在地。景德鎮官窯瓷器以其工藝精湛、瓷土精良、色潤純正、紋飾規范享譽世界,成為中國的制瓷中心。明代景德鎮除官窯燒制御用品外,民窯瓷器也有很大發展,出現了“官民競市”欣欣向榮的局面。 青花又稱白地青花瓷器,它是用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在瓷器胎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鈷料燒成后呈藍色,具有著色力強、發色鮮艷、燒成率高、呈色穩定的特點。目前發現最早的青花瓷標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現在元代;明代青花成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時發展到了鼎峰。明清時期,還創燒了青花紅彩、孔雀綠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紅彩、黃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種。
青花瓷是我國最具民族特色的瓷器裝飾,也是我國陶瓷裝飾中較早發明的方法之一。其特點一是著色力強,發色鮮艷,呈色穩定;二是紋飾永不退色;三是豐富多彩,明凈素雅,有中國水墨畫的藝術魅力;四是不含鉛、砷等有毒元素,對人體無毒副作用;五是不但適合裝飾餐、茶具等日用瓷,而且也適合裝飾花瓶、大缸等陳設瓷;六是其制作原料含鈷天然礦物蘊藏豐富。
青花陳設瓷裝飾更為精美,如繪有蘇州園林、北京天壇、頤和園、桂林山水、廬山風景、“四美圖”、“史湘云就最少要眠”等紋樣的千件青花缸、萬件和超萬件青花瓶,畫面生動,料色層次清晰,裝飾別具一格。
青花瓷是明清瓷器生產的主流,以江西景德鎮為中心,官窯和民窯都出現了欣欣向榮的景象。明初青花瓷還帶有元代粗獷豪放的遺風,色澤偏暗。永樂、宣德兩朝是明代青花瓷發展史上的黃金時期,這兩朝青花瓷典雅秀麗,色澤濃艷幽深,呈色如寶石藍般鮮艷。自成化開始,青花瓷變得精巧輕盈,色澤淡雅穩定,贏得了后人極高的評價。明代后期,景德鎮的青花瓷在規模上有了更大的發展,數量遠遠超出了明初洪武至正德時的官窯青花燒造總數。青花呈色藍中泛紫,發色濃艷,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明末由于局勢動蕩,青花瓷的生產也每況愈下,官窯傳世品很少見,多是制作粗率的民窯產品。清代是青花瓷發展的鼎盛期,以康熙青花最為卓越??滴跚嗷ㄙ|量上乘,呈色翠藍,濃淡層次分明,有“青花五彩”的美譽。雍正青花以質地優良、細巧精致而著稱,呈色艷麗,但不如康熙時的豐富。乾隆青花以正藍為主,色澤明艷穩定,無暈散現象。因粉彩瓷的逐漸增加,青花瓷自乾隆后期慢慢衰退了。道光時曾一度復興,但主要是仿康熙青花瓷,青花呈色浮躁,釉面疏松。
共62張,顯示40張,查看更多>>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