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攪亂院士大選? ——寫在兩院院士增選前夜 作者:黃安 每兩年的10月,以往的中國科學界的大事應該是兩院院士增選的最后結果。 2015年,一位中國女藥學科學家屠呦呦的出現,讓院士增選成為次要的媒體報道,實際上是攪亂兩院院士的增選,乃至是對整個“兩院院士的評選標準、方法和程序”的質疑。 緣由是屠呦呦多次無法被增選為科學院院士,卻成為我國自然科學領域第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 已經有很多媒體借此次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質疑院士增選,但10月底的院士選舉不會因為此閉幕,可以預見的是,院士的增選依然如舊,院士的稱號依然吸引眾多人士。 某工程院院士候選人(以下簡稱某候選),被認為是中藥資源學的繼承人,候選5次院士,很多人認為屠呦呦的獲獎可能會對其產生正面的影響。 亦有資深院士強烈反對,認為某候選根本是利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司副司長、中國中醫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的職務優勢,將集體榮譽納為己有,這可能是其候選多次無法成功的主要原因。 某候選的支持者認為,屠呦呦的獲獎說明了中醫藥的偉大勝利,應該也必須繼續扶持中醫藥的發展,有更多中醫藥領域的院士。 某候選的反對者認為,屠呦呦的研究根本不是中醫中藥理論研究體系,青蒿素實際上是從黃花蒿里提取的單體成分,正因為將中藥“去特色化”,把其中所蘊含的藥理轉換成全世界都能理解的語言,才得到了西方醫學界的高度評價。 諾獎委員會成員漢斯在面對記者“能不能說這是你們第一次頒獎給中醫”的提問時,也特別強調,“我們不是把本屆諾獎頒給了傳統醫學”,“我們是把獎項頒給受傳統醫學啟發而創造出新藥的研究者”。 已有媒體對屠呦呦無法成為兩院院士做出比較準確的分析: “從理論上來說,屠呦呦仍然有可能評上兩院院士,真正對她起到阻礙作用的,是她在中醫科學院內的尷尬處境:一方面,中醫科學院對屠呦呦的研究存在十分迫切的需求,這樣一來,在科學話語占據主流地位的醫學大環境之下,中醫就可以獲取一定程度的正當性;另一方面,中醫科學院對屠呦呦的研究又不得不刻意保持距離,原因在于,屠呦呦的研究無法納入中醫理論體系,為了維護中醫的正統性,屠呦呦處于事實上的邊緣化狀態,“2011年拿拉斯克獎之前,她基本上是被冷落的,沒有什么事情可做,拿了拉斯克獎以后,稍微好了一點兒,但是,很多事情還是不讓她經手”。屠呦呦落選院士的遭際,從深層來看,源于這種正當性與正統性的沖突——中醫研究院更名為中醫科學院,正是這種沖突的體現。 目前中醫藥領域共有如下兩院院士:陳可冀、李連達、程莘農、王永炎、石學敏、吳以嶺、張伯禮。這些兩院院士的一大特色,是致力于將中國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相嫁接,如中醫領域唯一的中科院院士陳可冀就是第一代中西醫結合專家,又如工程院院士程莘農曾長期進行針灸基礎理論研究,并主持多個有關針灸的科研項目,編寫針灸教材。與這些院士相比,屠呦呦是極其缺乏中醫特色的,這也是不少中醫藥人士共同的看法。” 屠呦呦的諾貝爾獎對兩院院士選舉,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解析: 院士的增選,不應該是權力集中者的盛宴,不應該成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等等管理機構的“近水樓臺先得月”,“邊緣化”地區的科技工作者應該得到尊重。 院士的增選,應該更關注科學家的原始創新,“把其中所蘊含的東西轉換成全世界都能理解的語言”,而不是自吹自擂。 院士的增選,更應該是像青蒿素的發現一樣,“對人類健康作出巨大貢獻”,而不是高大上的CNS級別論文。 不管怎樣,屠呦呦的諾獎,希望對兩院院士選舉產生積極的影響,而不是如復旦大學教授嚴鋒在微博上所感嘆的:“看到屠呦呦教授榮獲諾貝爾獎的特大喜訊,非常激動,同時也預感到江湖上一場血雨腥風空前慘烈的超級大撕即將拉開序幕。”(XYS20151014)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