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塔高,鐵塔高,鐵塔只到繁塔腰!
至今開封民間還流傳著一首民謠,今天讓我們帶著這個疑問走進開封繁塔!
據塔銘及題記所載,原塔初建于北宋開寶七年(974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原名興慈塔,又名天清寺塔,它是一座六角形空心造樓閣式仿木結構磚塔。
每層重檐,均由五鋪作斗拱承托。下檐頂部由臥磚疊澀收進,無覆瓦。上檐頂部為平臺,可行一人,無欄桿。高共九級,高二百四十尺,約合今73米,比鐵塔還要高出二十多米,是北宋東京最高的一座塔。
現繁塔通高36.68米,塔基面積501.6平方米,塔身內外鑲嵌6925塊佛像磚、199方石刻。
繁塔為什么比鐵塔低:“鏟王氣”之說。
傳說繁塔歷經北宋諸朝,聚集著王氣。在明洪武31年(1398),朱允炆即位,命曹國公李景隆率兵拆毀了周王府的銀安殿,同時又拆繁塔以“鏟王氣”。于是繁塔被攔腰截斷,只余最下面的三層。直到清初,才在上面補修了一座六角六級小磚塔,就成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個樣子。
繁塔現存石刻中,有字的北宋石刻184方,內容涉及北宋初期的人物、地理、官制等諸多方面,堪稱宋代文化和藝術的寶庫,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
繁塔有五大特色
一:佛像磚多而美
繁塔的造像藝術極為精美,一磚一像,包括菩薩、羅漢、樂伎等共108種,近7000尊,姿態各異,形象生動,因塔身內外遍嵌佛像,有近萬尊,故又稱“萬佛塔”,繁塔內外壁有一部分佛磚是明代修葺時增補,與宋代磚有所不同。
宋代佛磚是一氣雕刻、整體燒制而成,佛像雕刻技藝嫻熟,而明代佛磚,它的佛龕和佛像是雕刻后分別燒制又粘合而成,缺乏宋代佛像那種精妙生動,略顯呆滯。
二:碑刻題記豐富
繁塔內還保存著許多珍貴的石刻,共178塊。在第一、二層南塔洞的東西兩壁上,可以看到分別鑲嵌著四部石刻佛經,各由六塊青石拼成,長四米多,寬近一米,周邊飾以蓮花浮雕。內容為:《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十善業道經要略》、《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上下卷。
這幅展品名為《十善業道經要略》,位于開封繁塔一層南佛洞甬道西壁。此經文由唐朝宰相裴休撰寫,北宋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宰相沈倫之子沈繼宗捐施重立,北宋書法家趙安仁書丹,這是難得的北宋初期書法作品。
三:書法題記遍布塔內
當年的繁塔是從民間募集資金修建的,蹬道上方的每塊額石,都鐫刻著布施者的姓氏、籍貫和心愿。許多佛磚上還墨寫著捐助人的姓氏與佛名,至今還依稀可辨。
比如一層磴道轉角東、西兩處的石刻分別是:“內品監、宣化門蔣保榮,奉為亡過父母,愿離苦生天,施此石。
“相國寺廣法大師惠志、僧智瑩、僧継常、僧法廣、男第子鄭守節共施”說明是相國寺和尚與佛弟子共同為繁塔修建捐施。
從這些捐施文字中我們可以知道,捐施人來自全國各地,人員上至達官貴人,下至軍隊武夫和平民百姓。
四:建筑造型奇特
繁塔是一座正六角形空心造樓閣式仿木結構的磚塔。壁厚且空心,每層塔室各不相通。南門不能登塔,須從北面進塔,入室見洞頂一孔直達二層,孔中聽見之物,可望而不可及。
上塔須從左右兩側夾道攀登,能直達三層,如要入二層或塔顛,需沿塔外壁盤旋,里攀外旋。
最后是地宮碑刻珍貴。
繁塔為古都開封為數不多保存下來的地面遺跡。如果您有機會來到了開封城,建議你到繁塔看看。另外繁塔對面就是禹王臺,這兩個地方可以一起轉轉,相信您看過之后,會對開封城又有了不一樣的認識。
老家河南!豫見旅行!
感謝您的關注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