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戰爭簡況
2002年9月12日,美國總統布什在聯合國大會上指控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在未經聯合國授權情況下,美英聯軍對伊拉克采取了軍事行動。
第一:雙方參戰兵力
美英聯軍
美英部隊共29.5萬人,其中美軍超過25萬人,英軍4.5萬人,裝備有1070輛裝甲車、2000多枚導彈、1000多架各型戰機、100余艘各型艦艇;美國在海灣地區部署有6個航母戰斗群,英國有1個航母戰斗群,美國另有3個航母戰斗群待命。
伊拉克軍隊
伊軍共有現役軍人38.9萬,其中包括共和國衛隊8萬人,坦克1800~2000輛,其他裝甲車3000多輛,約300架戰斗機,約100架過時的蘇式攻擊直升機,275架通用/運輸直升機。
第二,作戰目的
于2003年3月20日凌晨爆發伊拉克戰爭,4月9日美國部隊侵入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在伊拉克戰爭中,
美英聯軍的作戰企圖:是集中決定性優勢力量,通過采取一系列快速決定性的作戰行動,震懾并迅速擊敗伊軍,占領整個伊拉克。
伊軍作戰企圖:是依托城鎮,分區防御,軍民結合,防反并舉,活用戰法,持久制敵。
第三,作戰過程
這場戰爭的主要作戰行動大體經過了“斬首行動”、“震懾行動”、“擴大戰果和清剿行動”三個階段。
1,第一階段是名為“折首行動”(2005年3月20日至2日)階段。美國首先使用人力和高技術等各種偵察情報手段,對伊拉克領導人的藏身地點和行蹤行全方位監視:在事先得到薩達姆所在位置的情報信意后,果斷的實施“斬首行動”,發射了40多枚巡航導彈,強大的火力一起攻擊伊拉克政府首腦目標,并立即對伊首都巴格達戰區指揮與控別等重要目標進行攻擊,企圖一舉殲滅薩達姆帶達姆及高層指揮人員。但“斬首行動”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2,第二階段“震懾行動”(2003年3月22日到4月9日)“斬首行動”以后,立即發起了“震懾行動”,進行空襲伊軍指揮與控制系統。通信網路等重點目標,美軍更多地使用了精確制導導彈制導彈對伊拉克打擊,出動作戰飛機少則約1000架次/天,多則2000架次/天,同時出動地面重型裝甲部隊多路進軍,快速推進。在天、電力的支持下,有海空一體聯合、空地一體聯合,還有多種形式的心理戰、情報戰相結合。
面對美軍的大規模空襲,伊軍采取了隱蔽、欺期、干擾和抗擊等多種抵抗行動,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美軍的空襲破壞和殺傷力,“震懾行動”初期美軍的進展并不太順利,但經過迅速調整后,美軍很快恢復了進攻勢頭,并于4月6日兵臨巴格達城下,4月9日美軍坦克部隊直插巴格達市中心,巴格達格陷落:該階段美軍作成行動雖以地面進攻為主,但整個作戰體系中的陸、海,空、天,電聯為一體,信息與火力緊密結合,作戰樣式體系化的特點非常明顯。
第三階段是“擴大成果和清剿行動”(2003年4月10日至5月2日)階段。該階段主要作戰行動包括攻占提克里特作戰、北方戰線對摩蘇爾和基爾庫克的作戰、以巴格達為主的清剿與搜捕,美軍原來準備從土耳其進入的第四機械化步兵師從科威特進人伊拉克,作為美軍第一支完全數字化的部隊,該師的各種作戰平臺從單兵裝備到坦克、裝甲車、火炮、直升機等,均實現了數字化信息共卓和通聯,且通過數字化指揮系統,還能與海、空、天等美軍其他作戰系統實現數字化信息共享,作戰樣式體系化的能力更為突出,但由于該師過于笨重,機動力并不可觀。2003年5月1日,美國總統布什在“林肯”號航空母驅上宜布“美國在伊拉克的主要作戰行動已經結束”。
主要作戰行動結束后,美軍作戰行動轉入穩定行動階段。2003年12月3日美國在提克里特抓住了薩達姆,2006年12月30日薩達姆被處以絞刑,2007年9月13日美國總統布什宜布將從伊拉克撤出。由于伊拉克恐怖活動不斷,局勢動蕩不安,美軍傷亡嚴重,重建伊拉克非常艱難,美軍深陷于越戰式的泥潭中,直至2010年8月19日,才將最后一批作戰部隊撤離伊拉克。
第四,人員傷亡
在攻打伊拉克的軍事行動中,美軍僅陣亡138人,前截至2010年8月16日,駐伊美軍的死亡人數卻上升為4415人,另有約3.2萬人受傷。
截至2010年8月19日,美國用于伊戰的開支已達7423億美元。7年零5個月的作戰中,大約有10萬伊拉克人死亡。
第五,聯合指揮特點
與1991年海灣戰爭、199年科素沃戰爭以及2001年阿富汗戰爭相比,2003年3月20日伊拉克戰爭,其技術含量和信息化程度更高,聯合化趨勢更明顯
主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1,陸海空天電多維度偵查探測手段綜合利用,戰場感知能力更強,基本上做到戰場“透明化”。美軍運用67顆偵查衛星、100多架偵查預警機和90多架無人偵察機對作戰區域全方位、全天候、全時辰的偵查監視。例如:2003年3月26日,伊軍利用沙塵暴天氣,派出麥地那裝甲師從巴格達南下支援,剛一露頭就被被美軍發現并遭受毀滅打擊。
2,聯合作戰體制與網絡系統日益完善。有效完成了指揮控制“實時化”。初步達成“指揮實時化,發現即摧毀”的目標。例如:空軍出擊實施打擊,僅有三分之一的按預先計劃執行,剩余三分之二靠臨時協同執行任務。
3,多兵種各系統
個層級集層融合,基本實現了作戰力量的高度聯合化,達到“發現即摧毀”的目標。美軍以信息化為紐帶,將各種作戰平臺、打擊兵器、偵查傳感、指揮與控制鏈接成一個整體。例如:“戰斧”巡航導彈增加GPS系統,打擊精度達到3米,比海灣戰爭提高了一倍。比如原來摧毀一個目標需要四架次戰機,現在一架飛機可以攻擊10個目標。
4,全縱深打擊癱瘓敵人能力不斷提升,充分體現了作戰形態“三非化”。就是充分發揮技術上等我優勢,牢牢把控戰場主動權,快速癱瘓敵人指揮系統,避免自身傷亡。
一是交戰“非接觸”,戰爭中充分利用戰略轟炸機和航母戰斗群,通過發射巡航導彈,投擲精確制導炸彈,打擊敵人指揮系統,軍事基地等重要目標,力求短時間內打垮敵人作戰意志。
二是力量運用“非對稱”,以先進的武器裝備,奪取制天權、制空權和制電磁權,采取空對陸、海對陸、陸對陸的不對稱打擊。對敵實施全方位、全空域、全時域的打擊,通過“技術差”和“空間差”抵消對手優勢。
三是作戰行動“非線性”。改變以往“一線平推,層層剝皮”的傳統打法,將空襲戰、信息戰、特種作戰交替使用。火力戰與機動戰緊密結合,在廣闊的戰場上實施快速有效,同步多維度作戰。使敵收尾難顧,彼此無法呼應。
美軍還是用了“空地一體,快速推進”,“全面滲透,特種作戰”等作戰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