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病例#以前碰到過喝了好幾個月中藥然后產生免疫的,昨天遇到一個只要看見自己正在服用的別嘌呤醇、秋水仙堿和苯溴馬隆就想吐的。
我知道,他想吐的原因,不是懷疑這些藥不能治療反復發作的痛風,而是因為這些藥物的毒副作用實在是太難受了。
難怪,單拿治療痛風的秋水仙堿來說,其療效和毒效濃度如此接近,可見一斑,和在服用毒藥沒什么兩樣。
這也可以從治療痛風的所有西藥都是從小劑量開始看出,醫生對患者服用藥物的患者小心翼翼。
今天的科普,我就想幫助這些頑固發作的痛風患者如何在間歇期采取中藥方法治療,來避免痛風發作,原來屈伸不利行動不便給生活工作帶來的諸多麻煩。
痛風在中醫里,屬于“痹癥”、“白虎歷節”等疾病,屬于一種難治愈、復發率高的代謝性疾病,與遺傳、內分泌和環境因素密切相關。
中醫認為先天稟賦不足,或后天嗜食辛辣肥甘厚味醇酒,導致脾胃運化失司,水濕內停釀生濕熱,從而濕熱下注,產生濁毒瘀阻經絡筋骨是痛風的主要病機。
接下來,我就介紹一個醫生用祛濁通痹方治療144名脾虛濕濁內阻性痛風間歇期(包括緩和期或慢性期)的臨床醫案。
為了驗證醫生驗方祛濁通痹方的廣域性,這個研究醫生沒有像過往臨床一樣僅僅選取一家醫院一個地區的患者來參與,而選取了多個地方、多家醫院的200多痛風間歇期患者。
這200多名患者來自于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二、三院,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邵逸夫醫院,浙江人民醫院,浙江醫院等八家醫療機構。
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國風濕病學會指定的原發性痛風分類標準中的痛風間歇期(包括慢性期)的診斷標準。
所有患者還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指定的脾虛濕濁內阻型痛風證型標準:
疾病遷延多年,持續高尿酸血癥,舌體胖大或質黯,苔白膩或苔根粉膩,脈滑或脈緩。還需要具備下面癥狀至少三項:體胖,肢體困重,關節酸楚隱痛,脘腹滿悶,口黏不渴,納少,便溏。
而且所有患者都處于間歇期,血尿酸不低于480μmol/L,年齡超過18歲,不在急性發作期,沒有合并痛風石,半月之內沒用過藥物治療,不是繼發性痛風。
研究組將上述所有患者分為144名的研究組和72名對照組。
治療方法:
研究組:服用祛濁通痹方加減,基本方(基本方組方可關注@中醫科院博士后私信回復“0821”有驚喜)由土茯苓、川萆薢、玉米須、炒薏苡仁、豨薟草、姜黃、桑寄生、延胡索、佛手組成。水煎溫服早晚各一次,餐后半小時飲用,每日一劑。連喝12周。
加減方法:
急性發作的,方中加制川烏(加蜂蜜10ml,先煎一小時)、地龍、山慈菇、生白芍、生甘草;
納少、腹滿、便溏者,方中加白術、佩蘭、厚樸;
腰膝酸軟、小便長或尿濁者,方中加炙黃芪、金櫻子、芡實。
對照組:服用安慰劑,組成為焦谷芽,食用苦味劑等。
研究指標:服用前后尿酸變化狀況,關節腫痛次數變化,以及血常規尿常規等生化指標肝腎工鞥指標,以及不良反應等。
研究結果:
研究組有效患者最后統計114名,對照組有效患者59名,均完成12周治療研究。
結果顯示服用祛濁通痹方的血尿酸下降顯著好于對照組,且治療組關節腫痛復發次數顯著少于對照組。而且治療組白細胞轉異常也少于對照組。
痛風按照發生發展大致可分為無癥狀高尿酸血癥期、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期、間歇期和慢性期(慢性痛風性關節炎和痛風石期)。
中醫認為痛風多是因為平素嗜食辛辣肥甘厚味醇酒,加上吃得多動得少勞倦過度,從而導致脾失健運,運化失司無權,不能腐熱水谷,化生精微,反而聚濕生痰,阻滯中焦,導致清陽不升,濁陰之邪不能排出體外,從而流注于經裸關節,痰瘀郁化熱毒而發為痛風。
而且,在中醫理論里,脾土虛而肝木乘之,所以患者多表現為面紅、目脹、性急、血壓高等肝亢諸癥。
基于上述原因,治療這類患者可以分清泌濁、運脾疏肝為療方指定祛濁通痹方,方中土茯苓、玉米須、薏苡仁利濕泌濁,運脾解毒;而桑寄生、佛手入肝經能理氣化痰,疏肝強筋;豨薟草、姜黃、延胡索等止痛散于通絡來治標。全方可扶土涵木、分清泌濁之功。同時再根據患者不同病癥以加減,這都符合中醫辨證治療的整體思想,從而獲得良效。
指南指出,在間歇期或緩和期,降尿酸祛濁通痹同時,結合西醫理論的堿化尿液增加尿液中尿酸溶解度的方法,從而醫生隨尿排泄尿酸量,降低血清尿酸濃度,避免尿酸鹽結晶沉淀,避免痛風發作。食品的方法可以采用鮮檸檬汁,也可以直接采用枸櫞酸鹽制劑正小健電解質泡騰片的現代固體飲料方法。
只有這樣做,才是遠離痛風急性發作的根本方法。
我們的目標是:尿酸也許高,痛風不再犯。
更多關于口腔扁平苔蘚的干貨科普,可訂閱專欄《與口腔扁平苔蘚說byebye》。
尿酸高、痛風,不吃藥降尿酸,非藥物降尿酸遠離痛風,請訂閱專欄《解碼尿酸高痛風,送中藥辯治20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