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胃是以脘腹痔脹,宿食不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一種病證。古人又稱“胃反”,此證常由酒食不節(jié),饑飽無常,濕熱內(nèi)蘊,積于胃腑,火熱上逆,夾谷面出;或情志失調(diào),思慮不解,郁怒難伸,肝脾失調(diào),痰氣交阻,胃失和降;或勞倦過度,脾腎兩傷,脾虛不能化谷,腎虛溫煦失職,寒濕內(nèi)阻,宿食蓄積于胃;或跌仆損傷,手術(shù)創(chuàng)傷而致氣血不暢,瘀血內(nèi)結(jié),與飲食搏結(jié),上逆而出。其病機(jī)為脾胃虛寒,運化失職,致積滯、瘀血、痰濁,停于胃腑,胃失和降,宿食不化而成反胃。總的治療原則以通降和胃為大法。
西醫(yī)的幽門梗阻、十二指腸壅積癥、胃部腫瘤、胃粘膜脫垂等癥臨床表現(xiàn)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者均屬反胃范疇。
(一)問診要點
根據(jù)反胃病證的臨床特點,問診著重了解是否起病緩慢,可伴有胃脘部疼痛,吐酸,嘈雜,食欲不振,食后痞脹,漸至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的特征即可做出反胃的正確診斷。同時部分病例可兼有腹部振水聲,可見胃形及腹部包塊等。臨床應(yīng)與嘔吐、噎嗝相鑒別。嘔吐多無明顯的規(guī)律性,常食己即吐;噎嗝之證多見吞咽梗噎,胸骨后疼痛,食入即吐,嘔吐物多無特殊氣味。
本證是以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為主癥。故辨證應(yīng)根據(jù)病人所述嘔吐物的性狀、氣味,嘔吐物的量和次數(shù)來判斷其虛實寒熱。如嘔吐物臭腐酸敗則為胃中積熱;所吐之物清涎,完谷不化則多為脾胃虛寒;若嘔吐物似痰涎,質(zhì)稠,伴眩暈、心悸則為痰濁中阻;嘔吐物夾有赤褐色或血絲,伴有腹中刺痛多為血瘀之患。
(二)分型問診
1.胃中積熱
問診:食后脘腹脹滿,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食不化及混濁酸臭粘液,心煩口渴,便秘,溺黃赤。
治法:清胃泄熱,和胃降濁。方用竹茹湯。若熱積腑實加大黃、積實、黃芩。
2.脾胃虛寒
問診:朝食春吐,暮食朝吐,吐出為宿食不化及清稀水液,神疲乏力,喜暖喜按,大便溏少。
3.痰濁阻胃
問診:脘腹痐滿,朝食昏吐,程食朝吐,宿食不化,眩暈,心下悸。
治法:滌痰化濁,和胃降逆。方用導(dǎo)痰湯.痰郁化熱者,加黃芩、黃連、竹茹;痰濕寒化者,加干姜、細(xì)辛。
4.瘀血內(nèi)結(jié)
問診:上腹積塊,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食不化或夾有褐色濁液,上腹刺痛拒按,積塊推之不移。
治法:祛瘀活血,和胃降濁。方用脫下逐瘀湯。
(來源:中醫(yī)中藥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