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中國古代詩詞中的民族精神

中華民族的歷史,是一部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史詩。而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古詩詞中,有眾多的篇章都充滿了強烈的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浩然之氣。千百年來,這類主題的詩詞作品對于華夏兒女砥礪情志、陶冶情操提供了巨大的正能量和永不枯竭的精神源泉。

家國

“位卑未敢忘憂國”,最是詩中家國情。在中國傳統文化意義上,“家”和“國”從來融為一體,不可分割。在上下五千年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家國情懷與情感的延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詩文的形式傳承的。宋代政治家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的兩句名言頗具代表性:“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作者無疑表明,自己不論身處何時何地,一以貫之的,依然是憂心蒼生社稷的家國情懷。南宋詩人鄭思肖在《德佑二年歲旦》一詩的頷聯:“一心中國夢,萬古下泉詩。”是詩人渴望收復失地,統一國家的激情吶喊:“我一心想要統一祖國,我日夜盼望的,正是那萬古傳誦的《下泉》詩中所表達出的愿望啊。”唐人劉禹錫在《學阮公體三首》(其三)中“憂國不謀身”的簡潔表達,是古代先哲一心擔憂國家興亡,從不為自己利益做謀劃的真實寫照。明代顧憲成撰寫過一副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副對聯曾經是天下讀書人關心國家大事、樹立家國情懷的座右銘。晚清著名外交家、詩人黃遵憲寫過多首關于香港的詩,其中一首七言詩中寫道:“寸寸山河寸寸金,侉離分裂力誰任?杜鵑再拜憂天淚,精衛無窮填海心。”詩人看到國家情勢嚴峻,感嘆山河分裂,期望以杜鵑啼血之情喚醒君王力挽國家危亡的決心,同時也表達了自己愿與君主一道,如同精衛填海一般,為解危難之中的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從《禮記·大學》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名句到范仲淹《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責任擔當,從韓愈“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到文天祥“平生讀書為誰事,臨難何憂復何懼”的報國之志,從杜甫“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到陸游“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念念不忘,從辛棄疾“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到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豪邁氣概……展開古代詩文的浩瀚長卷,我們感受到的滿是家與國、蒼生與社稷、個人前途與國家命運的同頻共振。

熱血

古詩詞中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反映邊塞戰爭,而這類題材的詩詞多半融入了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的民族正氣。大詩人李白在《塞下曲》中寫道:“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詩句畫龍點睛地以“曉”和“宵”字,把戍邊將士們夜以繼日、無怨無悔駐守邊關、英勇殺敵的戰斗意志表現得極其鮮明。唐朝詩人李賀面對當時藩鎮割據的黃河中下游大片土地,在《南園十三首》中發出了“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豪邁詩句,表明了熱血男兒收復失地、保家衛國的戰斗激情。盛唐時期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在《從軍行(其四)》中“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名句,寫出了將士們在異常惡劣的自然環境和激烈的戍邊生活中所表現出的英雄氣概,將士們不打敗敵人誓不還鄉的昂揚斗志和士氣躍然紙上。晚唐詩人陳陶筆下的“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的詩句,以充滿激情與悲壯的筆觸描寫了前線士兵奮不顧身誓死殺敵、血灑疆場慷慨悲壯的場景。清代徐錫麟《出塞》一詩同樣寫得器宇軒昂,慷慨激越:“軍歌應唱大刀環,誓滅胡奴出玉關。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尸還。”詩句表現了出征將士們為國捐軀在所不辭的崇高情操。唐人楊炯的《從軍行》是一首反映古代文人投筆從戎、征戰疆場的詩詞,詩中“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即是作者從軍殺敵戰斗意志的真實寫照,表達了寧愿做一個小小的軍官,也不愿當一個書生的決心。

古人征戰沙場的英雄氣概不僅表現在熱血男兒身上,也描寫了女子從軍的故事,最具代表性的莫過于南北朝時期北方長篇敘事民歌《木蘭詩》,記述了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傳奇故事。詩中“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夸張地描寫了木蘭身跨戰馬,萬里迢迢奔向戰場的情景。詩詞成功地塑造了一位精忠報國的巾幗女豪杰形象,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宋代著名女詞人李清照的“欲將血淚寄山河,去灑東山一抔土。”亦抒發了作者報效國家,愿灑一腔熱血的英雄情懷。

風骨

中國古代的文人大多具有不畏權勢、剛直不阿的堅貞性格。東晉大文學家陶淵明一生淡泊功名,為官清廉,從不趨炎附勢。“不為五斗米折腰”便是他重節義貞操的真實寫照。讀古詩詞時我們不難發現,許多詩人均以言物寄志的手法表達了自己崇高的思想情懷。

陸游在《卜算子·詠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的詩句托梅抒懷,暗含了作者雖然屢遭磨難和不幸,但始終不改抗金初衷、堅決不與投降派同流合污的忠貞高尚的愛國情操。宋人鄭思肖在《題菊詩》中“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的詩句,通過贊美菊花寧愿抱香枯于枝頭而不為北風吹落,來比喻自己忠貞不屈,決不投降元朝的民族氣節。詩詞畫中景物傳出了畫外的意蘊,達到了景物美與意境美的完美融合,頗有韻致。

“未出土時先有節”是宋人徐庭筠在《詠竹》中對竹子的贊譽。竹子在中華傳統文化中被賦予了一種特殊的氣節,它具有“寧折不彎”的操守和“中通外直”的品格。竹性淳厚而質樸,品清奇而典雅,形文靜而怡然,此種秉性是國人對高尚情操的最好詮釋。明人唐寅在《無題或絕句》中“立錐莫笑無余地,萬里江山筆下生”的詩句頗能表現文人畫家的傲然風骨。詩人雖然窮困潦倒,足下無立錐之地,卻不失青云之志,筆下的萬里江山就是其胸中萬丈豪情的抒發。

氣節

古詩中表現堅貞不屈、大義凜然民族氣節的詩句可謂比比皆是。早在戰國時期,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九歌·國殤》中對戰死沙場的將士予以極高的禮贊:“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詩句聲情并發,慷慨深沉。漢魏之際,文學家曹植在《白馬篇》中“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詩句可謂骨氣奇高,悲壯激越,表達了作者為報效國家甘愿以身殉國的凜然風骨。

其實,反映民族氣節最具代表性的詩文當數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過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兩句,這氣勢磅礴、風骨遒勁的千古名句,表達了作者雖救國無成,但以死明志的高尚情操和堅毅的民族氣節,是作者忠貞肝膽的披露、浩然之氣的寫照。詩人在《酹江月·和友驛中言別》中“鏡里朱顏都變盡,只有丹心難滅”的詩句同樣意境沉雄,氣勢不凡,充滿了英雄遲暮之感,抒發了壯志未酬的悲慨。

被世人譽為“睜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清代民族英雄林則徐面對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和當時朝廷的昏庸無能,竭力主張禁煙抗英,即便是自己在遭到革職充軍的情況下依然初衷不改,以“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浩然之氣,從容踏上流放西域的充軍之路。清代另一位著名政治家、思想家譚嗣同在從容就義前的《絕命詩》中寫道:“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詩句筆力千鈞,氣貫長虹。與譚嗣同并稱“瀏陽二杰”的清末著名政治活動家唐才常因戊戌變法失敗遭清政府逮捕,臨刑前留下了“七尺微軀酬故友,一腔熱血濺荒丘”的詩文,表明了作者泰然面對死神的崇高氣節。李清照在《夏日絕句》中“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詩句,同樣充滿了鐵骨凜然的英雄豪氣。

社會在發展,時代在前進,中華民族歷經滄桑巨變,古代詩詞中所表現的民族氣節將永遠是華夏兒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的精神動力。

本文鏈接:http://www.globalview.cn/html/culture/info_28952.html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轉載請注明出處和本文鏈接

(2018-12-19  來源:環球視野-解放軍報  作者:王爭亞)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千年后再讀文天祥的詩詞,字里行間,仍是他的拳拳愛國之心
中考語文專題復習:古詩詞賞析專題
松梅贊詩文雜談
四年級語文上冊21《古詩三首》,詩中告訴我們要做一個有氣節的人,將來把祖國建設得更加強大。
再讀范詩論氣節
“風骨凝然”的詩人隋煬帝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江县| 北安市| 内乡县| 荣昌县| 平山县| 铜山县| 安远县| 旬阳县| 双辽市| 开封市| 枣强县| 揭东县| 喀什市| 隆尧县| 新干县| 甘肃省| 留坝县| 秀山| 义乌市| 防城港市| 芷江| 翁牛特旗| 上犹县| 辽宁省| 青海省| 澎湖县| 运城市| 扎兰屯市| 佛山市| 南丹县| 南充市| 嘉黎县| 隆子县| 富平县| 延川县| 筠连县| 高邮市| 牡丹江市| 平湖市| 平阴县| 湘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