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兜媽愛叨叨原創,版權所有,歡迎轉載
養老,可能是每一個成年人都會關注的話題。
老人上了年紀,養老是迫切需要關注和考慮的話題。而子女要么要贍養老人,要么要考慮自己未來如何養老,對于養老話題也十分關注。
傳統養老方式面臨的困境
兜媽前段時間和朋友們聊天,就提及養老的話題。
我們這一幫朋友都還算得上年輕力壯,父母的身體和精神也都很好,生活完全自理,不需要他人照顧。但即便如此,隨著父母年齡日益增長,養老依然是子女會密切關注的問題。
而在聊如何給父母養老時,我們發現,傳統的養老方式存在著很多弊端。
1. “養兒防老”幾乎成為“過去式”
“養兒防老”,是中華自古以來一種傳統的養老方式。
父母將孩子從小撫養到大,等孩子長大以后,再將父母接到家中贍養。在不少中國人的心目中。這都是一件天經地義的事情。
但是現在,這種情況已經發生了變化。
因為之前的獨生子女政策,當代年輕人有不少都是獨生子女,也有很多家庭的夫妻雙方都是獨生子女。
這就意味著,一個雙獨生子女的家庭,在撫養孩子的同時,要贍養四位老人。這樣一來,年輕人養老的壓力就驟然增大許多。
在過去,中國一直有著“多子多福”的說法,人們對孩子的教育模式也大多屬于“粗放式”教養。
在那個年代,家里多個孩子,只是多一雙筷子的事情。而且孩子稍微長大一點,就能下地幫家里干農活,頂半個勞動力。所以以前的中國人,都是能多生就多生。
這樣一來,等到老人需要養老的時候,養老壓力是分攤在所有的孩子身上的,每一個孩子的壓力就會變小一些。
可是現在,家庭中養老的人手明顯不足。
或許現在的經濟條件比以前好很多,兒女也都會給老人定時打生活費。但當老人臥床時,子女是否能抽出時間和精力照顧,都因現實壓力,而被迫打上一個問號。
如今,“養兒防老”已經要漸漸成為“過去式”了。
2. 養老院養老:弊端多多
有人說,如果兒女不能養老,那我就住到養老院去。
隨著養老設施的完善,養老院的條件比起以前已經好了很多。但是,以大部分人的經濟實力,還是只能住上比較普通的養老院。
在這種養老院里,護理人員大多學歷低、素質低、流動性快。因為工作辛苦、職業得不到認可、薪資不高等種種原因,養老設施中的服務人員一直有著較大的缺口。
在這種情況下,入住養老院的老人生理上也許能夠得到較好的照顧,但心理和情感上都會有很大的缺失。
而高端養老院的收費目前仍然居高不下。
以某知名品牌為例,有人計算過,在該高端養老院住20年,老人或子女起碼要有1000萬的流動資金才住得起。
“新型養老”已然興起,不靠兒女不進養老院,老人還輕松
那么,除了以上兩種傳統的養老方式,老年人還有沒有其他的養老選擇?
事實上,有3種“不麻煩子女,還不用住養老院”的“新型養老”,正悄然興起。
1. 在養老式社區養老
兜媽的一位親戚,就住在養老社區養老。
兜媽曾到這位親戚家里做過客,發現養老社區和養老院不一樣。比起養老院,這種養老機構更像一個小區,有不少老人帶著一大家子一起住在這里。
以兜媽親戚居住的養老社區為例,這個社區里有好幾棟養老公寓,里面設置了養老套房、護理套房和普通用房等,以“會員制”的形式進行運營。
這個養老社區地處郊區,靠山近水、空氣清新,附近有商超、幼兒園、小學、老年大學、體檢中心、老年醫院、地鐵口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
在這里,吃飯有食堂提供的營養套餐,休閑有同齡老人和社區專門組織的老年項目,公寓內有專門配備的生活管家,確保能夠照顧到老人的衣食住行。
兜媽的親戚說,她在養老社區里住得很舒服,感覺自己狀態都變好了。
2. 抱團式養老
除了在養老社區養老,還有一種方式是老人們合宿養老。
和養老院不同,合宿式養老是老人們自發組織的養老方式,指一群老人們住在一起,互相照顧養老。
在人們心目中,老人似乎只有生活在家庭中,和子女兒孫一起享受“天倫之樂”才會開心。可是事實果真如此嗎?
其實,老年人上了年紀以后,再和子女住在一起,因為時代觀念和想法的不同,難免會產生“格格不入”的感覺,反而沒有和老兄弟、老姐妹們在一起時自在。
3. 旅游式養老
旅游式養老,也是一種新型的養老方式。
在東北,有不少老人每逢冬天,就會前往海南養老。海南有不少房子的戶主,都是東北人。而這批老人,也被稱為“候鳥老人”。
旅游式養老和前面兩種養老的不同,就是要求老人在具有一定經濟實力的前提下,還擁有健康的體魄。對于某些上了年紀,腿腳不太好的老人來說,這種養老方式就不太可行。
兜媽寄語
小的時候,父母就是我們最可靠的避風港;長大以后,就輪到我們來為父母擋風遮雨,排憂解難。
隨著社會發展和時代的進步,養老方式越來越多元化,老人也擁有了更多的選擇。而子女在贍養老人時,也要著重考慮老人的意愿,讓老人能夠安享幸福平靜的晚年生活。
你對于新型養老方式又是怎么看待的呢?你更傾向于哪一種養老方式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