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占據了地球表面71%的面積,人類對海洋的探索還遠遠不夠。尤其是深海區域,人類的蹤跡還極為罕見,要進入深海進行探測的技術難度也不低,因此探索深海至今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就在剛剛,我國在人類探測深海的道路上又邁出了一步,中國的'奮斗者號'向世界證明了我國的科技實力和工業技術。
據央視網11月10日消息報道,北京時間10日下午,中國'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在馬里亞納海溝圓滿完成任務,并順利回到了母船。此次'奮斗者'號下潛的深度達到10909米,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三次有載人潛水器抵達馬里亞納海溝,其他兩次分別是1960年美國'的里雅斯特號',以及2012年加拿大導演卡梅隆團隊建造的'深海挑戰者'號潛水器。
馬里亞納海溝是世界上海洋深度最深的區域,極限深度可達11000米以上,堪稱深海之最,因此對此處的深潛探測,被認為是國家對自己的深海科考能力最好測試。雖然我國的深海探測器是第三個抵達馬里亞納海溝的,但從技術上說,我國此次活動堪稱刷新人類深海探測的記錄。因為之前抵達馬里亞納海溝的二者,僅僅是抵達,抵達之后無法進行任何活動,純粹是為了完成這個記錄。而我國的'奮斗者'號抵達海溝之后,還在海底停留了6個小時,進行一系列的深海探測科考活動,帶回了礦物、沉積層、深海生物及深海水樣等珍貴樣本,并在深海中完成了和水上的通話。這說明我國的科學技術已經足以支撐萬米深海中的科考和通訊,這一點是相當值得注意的。
要進行深海科考,首當其沖的問題,就是如何忍受巨大的水壓。在水下一萬米的深海,水壓是異乎尋常的恐怖。水下10米就相當于增加一個大氣壓,10909米約等于1090個大氣壓,這是個什么概念呢,每平方厘米的面積上,需要承受1.09噸的重量。在這樣的壓強之下,一輛坦克被扔進去,都會被硬生生地壓成鋼板!因此,要將載人探測器送入這個級別的深海,需要在材料上下足功夫。深海探測器通常會選用鈦合金材料,以此獲得極高的硬度和抗壓性,從而滿足深海活動的需要。
此外,在深海中通信也是巨大的問題,人類通常使用的微波通信在深海是不可行的,因為大量海水屏蔽了所有的無線電波。而較為常用的深海光纖通信則不能用于萬米的海底,因此,能夠指望的目前就只有海底水聲通信。然而,海底聲學背景的噪聲可能影響聲波信號,且聲波頻率低、信號延遲大,萬米海底的聲波信號傳輸上來需要7秒鐘以上,有相當的延遲時間。因此,能夠保障海底的正常航行和通信,就已經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而這一次,我國潛水器還需要進行相關科考活動,背后的難度可想而知。
需要指出的是,深海科考器不僅是國家科研技術的發展,其衍生技術對我國軍用產品的意義也很重大。例如海底信號傳輸方面的經驗,能夠讓我軍潛艇更好地處理海底背景噪音和相關干擾。而特種材料和相關的復雜加工技術,能令我軍潛艇的材料和加工工藝提升,從而加大下淺的深度。目前國際上最先進的核潛艇如俄軍亞森級和美軍海狼級,潛深都在600米以上,這個深度使其幾乎無法被探測,也幾乎無法被攻擊,我國深海科考器的進步顯然對促進這方面的技術發展有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