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文/曉斐
記得第一次看到鄭板橋的“難得糊涂”這幾個字的時候,剛剛開始有了自我的認知。那個時候似懂非懂,之前都會覺得一個人糊涂不好,而難得糊涂又好像在說糊涂是個好事兒。
那時十幾歲的我是沒辦法明白這個“糊涂”是怎么個難得。好多年過去后再聽再看這幾個字,似乎開始慢慢明白,身而為人什么是糊涂,什么時候該糊涂。而且,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得到“糊涂”的智慧。
恰恰相反,太多人做不到糊涂,太想要表現自己“不糊涂”,以此來對抗自己看不慣的人和事,來彰顯自己清白的理解和認知。
在我們不愿意“糊涂”的背后,往往隱藏的是自己生怕別人不知道的脆弱,隱藏著所有人沒看清唯有我看到的自作聰明。卻不曾想這種清白給自己形成的障礙和帶來的隱憂。
歷史上曹操生性多疑,常擔心遭人陷害。于是跟身邊人說,“我夢中好殺人,我睡著的時候你們都不要靠近。”有一次他在睡覺時被子掉落在床下,一位侍衛上前整理,誰知曹操立刻跳起來殺了侍衛,然后繼續睡覺。
第二天醒來假裝震驚問是怎么回事,身邊人告訴他經過,他假裝痛哭并命令厚葬。其他人都明白曹操的用意閉口不言,只有楊修說“不是丞相在夢中,而是我們在夢中啊”。這句話傳到曹操耳朵里,為日后楊修之死埋下了禍患。
所以,揭穿了對方,好像得到了一時的快意,而后埋下的禍端又有誰能化解呢?
人生在世,我們總是會遇到很多不如意的,看不慣的人和事。如果我們處處計較,個個揭穿,那并不是證明你聰明,優秀,而是在一次次揭穿后自己更加心生疲憊,越來越沒有力量去面對。
因為,當你在揭穿的時候,升起的是對抗,不屑,不滿,甚至討厭。而當你明白,討厭一個人用不著翻臉時,也就開始步入到成熟。
心理學家阿德勒曾說:
“我們的煩惱和痛苦都不是因為事情本身,而是因為我們加在這些事情上的觀念。”
當你的揭穿只是在表明不屑與這類人共舞,而沒有看到只有接納才是真正的和諧之道時,生命里的智慧已經離你越來越遠。
蘇東坡說“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
難得糊涂,才是成熟的大智慧。
~end~
(圖片來自網絡,原創者可以自行刪除或聯系撤回。感謝,感謝,再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