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也有這樣斷句的: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禮之用,和為貴。”
“禮”,是禮儀,是尊卑上下的禮儀。對禮的運用呢,貴在能和。“和”,是和順從容,是尊卑上下之間的種種調和融洽。
社會是一個等級社會,無論在政府工作,還是在企業,都有尊卑上下之分,禮儀規矩不能亂。但是,上下雖有定分,情意卻也要流通。這就是“禮”與“和”的平衡。
“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
先王之道,就是這禮與和的把握,簡直是完美!大事小事都能體現出來。
比如周公所定宗廟祭祀之禮。正式行祭禮的時候,按爵位身份排序,誰走前面誰走后面,順序不能亂,這是尊卑上下。觀禮者一看,每個人地位高低、身份大小,一目了然。
之后是宴飲,宴飲敬酒的時候,同姓兄弟和異姓賓客,相互敬酒,從誰開始呢?每一家從年紀最小、地位最低的那位剛有資格參加成年人大事的小伙子開始,這樣讓他一進來就成為主角,他也找到了存在感,也得到了表現機會,這也能讓長老發現人才。
大宴會之后,異姓賓客退場,只留下同姓直系親族開家宴。這時候怎么入座呢?無論職位高低,以年紀排序,哪怕這族里出了宰相,到這個環節,他也不能坐上位,由年紀最大的人坐上位,其他按年紀以此往下排。
第一個環節尊爵,第二個環節愛幼,第三個環節尊老,這就是“禮”與“和”。
“禮”,是社會秩序、規矩;“和”,是社會和諧、融洽。禮之貴,在于和。
如今農村傳統的婚喪嫁娶之禮,有若干復雜的環節,每一個環節,都規定有一個主事的親戚角色,其制禮的理念,就是要你一家人和,通過每一件禮儀大事,提高家族的凝聚力,增進每個人之間的情誼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