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無論是中東的法老,還是華夏的“天子”,無不用青金石來祭祀上天,祈禱上蒼,即便死后也用青金石來隨葬,因為這些古老的民族都迷信青金石,“以其色青,此以達升天之路”。
青金石(又稱“青金”),顏色深藍,或者青綠,宛如湛藍的天空,深沉而神秘;有的遍身點綴點點“金屑”,顯得金光燦爛;有的間夾白色細脈,顯得活潑祥和。因為青金石色青或者碧藍,非常類似于藍天的顏色,所以古往今來,無論是中東的法老,還是華夏的“天子”,無不用青金石來祭祀上天,祈禱上蒼,即便死后也用青金石來隨葬,因為這些古老的民族都迷信青金石,“以其色青,此以達升天之路”。
然而,這一輝煌了數千年的寶玉石界“貴族”今天似乎已經被現代人遺忘,更不要說受人追捧了。下面,我們就結合近現代地質學奠基人章鴻釗等學者的研究,回顧一下青金悠久的歷史和昔日的輝煌,以期對青金文化的回歸盡綿薄之力。
“屑金翡翠”被證明為青金石
章老先生對“翡翠屑金”所抱的迷惑和懷疑,一如千年前的大學者歐陽修對于“翡翠屑金”的迷惑一樣。這一迷惑,直到90年后才由另一位著名的玉學者完成,他就是中國科學院王春云博士。
“博雅”版上期已經介紹,古代這種以“翡翠”羽毛翠藍顏色命名的神奇國寶,竟然就是“青金”,而且是產地明確、來自遙遠西域大漠外的阿富汗巴達克山。正是從那里,青金越過喀喇昆侖,跨過崇山峻嶺,趟過戈壁沙漠,萬里迢迢來到大唐首都長安、北宋京都汴梁(開封)、南宋首府杭州……
與借用“翡翠”翠藍羽毛顏色形容器物異曲同工的是五代時期和兩宋時期的神奇國寶“鸂鶒”、“鸚鵡”和“翡翠鸚鵡”。尤其是南北朝時期出現的“翡翠筆床”,最早實現了“翡翠”由鳥指玉的詞義轉換。這個只有其名而無具體描述文字的文房寶貝,其材質如何?是否是緬甸玉石?千百年來,學者們一直都在饒有興致地探究,但始終不得其門而入,盡管有不少學者望文生義地認為:其材質就是來自緬甸的綠色玉石。
按照王博士的研究,明代以前的“翡翠筆床”、“翡翠盤”、“鸂鶒卮”、“翡翠瓶”、“翡翠爵”、“翡翠盞”、“翡翠玉嬰”、“鸚鵡杯”、“翡翠杯”、“翡翠鸚鵡杯”和“翡翠硯”等,其材質特征等同于“翡翠屑金”,或者“屑金翡翠”,實際都是來自阿富汗的青金石。這些神奇寶貝都與緬甸的翡翠玉石沒有任何關聯,其不同的命名實際都來自人類源遠流長的取象比類思維方式。
我們因此可以接續章鴻釗所研究的青金具有悠久歷史這一話題,重塑青金在南北朝、隋唐和宋、元、明時作為來自西域外邦的貢品的歷史,并不禁感嘆:青金的歷史原來如此源遠流長,如此豐富多彩,如此博大精深。
內容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