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衛分證,與傷寒表證不同。
溫病講的是衛氣營血,傷寒講的是六經、表里。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溫病講的是衛、氣、營、血。
溫病的衛分證與傷寒的表證不同。衛分證是發熱、微惡風寒,是肺經的郁熱病。
溫邪從口鼻而入,鼻通于肺,從氣管、喉頭到肺。這個是溫邪,所以它也惡風,也有怕風啊、怕冷這些衛分證。為什么說它叫衛分證呢?為什么不說它是表證,古人不是說過“有一分惡寒,就有一份表證”,應該解表啊。
前幾次我也講得很清楚:
肺經郁熱
溫邪是熱邪,從口鼻吸進來的,鼻經過咽喉,經過氣管,通到肺。肺主皮毛,皮毛司開合,所以在肺的郁熱,反映到皮毛,皮毛不和,所以有寒熱,有發燒、惡寒。這個惡寒,或者微惡寒,或者憎寒,有一點怕冷,這個不是表氣閉,而是肺郁熱之后皮毛不和。它主要的原因是肺經郁熱。肺主宣發、肅降,主皮毛,這是它本身的功能。
衛陽之氣能夠達到體表,這樣是正常的。由于肺氣不疏,表氣不和出現的微惡風寒,這個不是表病,不是表氣受了風寒。它的道理是個郁熱。
第一個從客觀的檢查看,脈象是浮的,或者是數的,也可以說是浮數。
吳鞠通說“太陰之為病,脈不緊、不緩而動數”,說就是以數為主。浮代表了衛分,數代表了熱。
喉嚨痛、咳嗽、有汗,跟傷寒絕對不同。
喉嚨痛說明是熱郁于肺。
咳嗽是肺氣郁熱,所以他就咳嗽。
為什么有汗呢?
它的有汗是因為肺氣郁熱上迫上蒸,所以吳鞠通講的是“火克金也”,就是熱克了肺了,這樣的咳嗽,與傷寒的寒邪從皮毛而入、寒邪束表、肺氣不宣的咳嗽根本不同。
我們再從客觀上檢查:
舌頭,傷寒,是白的,是滑的,是潤的,是膩的,舌質是淡的;
溫病,舌質是紅的,舌面是干的,雖然是白,它是個糙白,是個老的,不是滑潤的,不是膩的。
寒邪是面色白的,溫邪熱郁,一般說面色不是那么慘白,甚至于發紅,偏紅一點。同時嘴唇、口角,我們看看,口唇也是紅的,也還有點渴,微渴。
所以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上講得很清楚,說“太陰之為病,脈不緊不緩而動數,兩寸獨大,尺膚熱,頭痛,微惡風寒,身熱,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熱甚者,名曰溫病。”所以說溫病是這么一個條文,跟傷寒是絕對不同。
《內經》也說過,說“上焦開發,宣五谷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注:語出《靈樞·決氣篇第三十》)。
肺為嬌臟,受邪則郁閉,衛陽之氣不能外達,所以發熱、微惡風寒,并且發熱比較重,惡寒比較輕,與傷寒的這些癥狀,從外觀上看,也是不一樣的。
傷寒是風邪或是寒邪中受太陽之經,太陽之脈起于目內眥,上額交巔,入絡腦,環出別下項,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所以它的頭疼,是風邪(中)受到太陽經,太陽經有病了,所以腰疼體痛,頭痛惡寒,渾身疼,這是太陽經受了風寒邪氣。
溫病不是這樣。那么有人也許問,溫病有時候腿也疼。對了,有可能。我們在臨床上有時候看溫病、熱病,也有腿痛,尤其是小孩,經常出現腿疼。什么道理?說明郁熱于內,經絡不和,腿也疼。可是尿是紅的,大便是秘結的,因為他陽明腑氣不通,熱郁于內,所以有時候出現這種疼,跟受風寒是絕然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