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濕熱病的治療原則
2 .1 祛濕清熱
濕熱病是濕與熱兩種性質不同的邪氣同時侵犯人體而為患, 故其治療應從祛濕與清熱兩方面入手。然濕與熱合, 熱蘊濕中, 濕不祛則熱不能清, 所以治療重點在于祛濕。因上、中、下三焦濕熱證候的中心部位不同, 在治療中, 當針對其病變中心部位, 選用相應藥物, 因勢利導, 以驅邪外出。但濕熱邪氣易于彌漫三焦, 故在治療時, 亦須兼顧三焦。茲將三焦濕熱的具體治法分述如下。
2 .1 .1 辛溫宣透, 芳香化濕
簡稱辛宣芳化法,適用于上焦濕熱證候。即用辛溫芳香,輕揚宣透之品,化濕透熱以宣肺氣,疏通肌腠,使腠理通達,微有汗出,則濕邪可漸從小汗而解。濕祛則熱不獨存,亦隨汗出而散。常用藥物如:藿香、白芷、蘇葉、香薷、蒼術等。佩蘭、青蒿、銀花雖非辛溫之品,但具芳香宣化之功,臨床亦可配入。此即吳鞠通《溫病條辨》中所謂:“ 治上焦如羽, 非輕不舉。”
2 .1 .2 辛溫開郁, 苦溫燥濕
簡稱辛開苦降法,適用于中焦濕重于熱證候。即以入中焦之辛溫與苦溫藥物相配,辛開苦降,燥濕化濁,調理脾胃,使之恢復升降之平衡。常用藥物如:半夏、蒼術、砂仁、白蔻仁、草果、厚樸、枳實、大腹皮、陳皮、白術等。此即吳鞠通所謂:“ 治中焦如衡, 非平不安。”
2 .1 .3 苦寒清熱燥濕
適用于中焦濕熱并重或熱重于濕證候。即選用苦寒之品,以達清熱燥濕之目的。常用藥物如:黃芩、黃連、梔子等。應當說明的是,治療濕熱病使用苦寒藥宜審慎,必屬熱重于濕者方可投之,若屬濕熱并重者,可辛溫、苦溫與苦寒同用,以辛開苦降,清熱與燥濕并施。若濕邪重者,苦寒當忌用,防其冰伏濕邪,反致病勢難解。
2.1 .4 淡滲利濕
適用于下焦濕熱證候。即用淡滲之品,利尿以滲濕,使濕熱從小便而驅。常用藥物如:滑石、通草、茯苓、生薏苡仁、澤瀉、豬苓、車前子等。若下焦熱重于濕者,可于淡滲利濕之中,選加苦寒瀉熱,通利水道,即苦寒清利之品。如:梔子、木通、竹葉等。
2.1.5兼顧三焦
因濕熱易于彌漫三焦,臨床上除針對病變中心部位進行治療外, 亦須兼顧三焦。即治上焦不忘中、下焦;治中焦不忘上、下焦;治下焦不忘中、上焦。這也正是臨床處方中辛宣芳化、辛開苦降與淡滲利濕藥物常常并用的原因之所在。
2 .2 健脾益氣, 醒胃消導
脾主運化而升清;胃主受納而降濁。濕熱病中,濕熱最易困阻脾胃而致升降失司, 消磨、運化功能障礙。故治療時應在祛濕清熱之中配入健脾益氣之品, 如:茯苓、生薏苡仁、白術等;醒胃消導之品, 如:砂仁、白蔻仁、山楂、神曲、麥芽、炒薏苡仁等
2 .3 理氣行滯, 開通肺氣
濕邪重濁粘滯,易阻滯氣機。氣機不暢,則水道不通而濕不能祛。故治療中必配入理氣行滯藥物,以宣暢氣機,使氣行則水濕亦隨之而行。常用藥物如:厚樸、枳實、大腹皮、陳皮、藿香梗、蘇梗等。肺主通調水道,肺氣開通則水道暢而濕熱有其出路。故治濕熱病亦常配入開通肺氣之品,如:杏仁、桔梗等。此外, 辛宣芳化藥物輕揚宣透,亦有開通肺氣之功。
現將濕熱病的治療原則及常用藥物列簡表(表1)歸納如下。
3 .1 忌大汗
濕熱邪氣侵襲上焦,郁阻肌腠,宜用辛宣芳化之品宣透肌腠,使腠理通達,微有小汗而邪從汗解。但大辛大溫如麻黃、桂枝之類卻屬忌用。因濕性粘滯,難以速除,必取微汗,方能緩緩祛之。用麻、桂雖欲取大汗而不可得,不惟濕不能祛,其溫竄之性反易助熱動濕,鼓動濕邪內閉心包,上蒙清竅,而致神昏、耳聾、目瞑。即如吳鞠通所云:“ 汗之則神昏耳聾, 甚則目瞑不欲言。”
3 .2 忌大下
濕熱邪氣郁阻胃腸而致腑氣不通,忌純用大黃、芒硝之類大寒峻下之品。因濕邪粘滯,非一攻可下,用之不惟濕不能祛,反易損傷脾陽,導致洞泄寒中而下利不止。即如吳鞠通所云:“下之則洞泄。”
3 .3 忌滋補
濕熱病中, 往往出現午后身熱, 口渴等見癥, 此乃濕邪所致, 并非陰虛使然。若誤診為陰虛而妄投生地黃、麥冬之類滋補之品, 則易滋膩助濕, 反使其病膠著難解。即如吳鞠通所云:“潤之則病深不解。”
3 .4 忌溫補
濕為陰邪,易于遏傷陽氣。在濕熱病過程中,由于濕阻氣機,陽氣不通,往往出現面色淡黃或蒼白,四肢不溫,倦怠乏力等見癥,此乃濕阻氣機,并非虛寒,若誤診為陽氣虛而率投黨參、黃芪之類甘溫補氣之品,則壅滯脾胃而助長濕熱,反使濕熱郁蒸而加重病情。即如葉天士所云:“ 不可就云虛寒而投補劑, 恐爐煙雖熄, 灰中有火也。”
3 .5 飲食宜忌
濕熱病過程中及其恢復期, 脾胃呆滯, 飲食以清淡稀軟為宜。甜、粘、油、膩、冷、硬等難于消化之物應忌, 防其損傷脾胃而助長病勢。(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