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用藥全解文字試讀版》一
徐風瑞
今天第一講,兩個內容,
第一,為什么要學習傷寒論?
第二,我們的中藥學課程有什么特色?
感謝大家對我的理解和支持,我今天開始第一堂課程,傷寒論用藥全解,由于每天直播的時間不一定完全確定,大家不需要等待,這樣會耽誤大家的工作和學習,大家完全可以在平時有時間的時候來聽來看這個課程,這個錄音和圖片都會自動的保留,任何時間都可以復習,所以大家不需要等待。
中醫的典籍有這么多,有幾萬本,我看了一個統計,從古到今遺留下來的所有古典書籍,其中中醫學的部分就占了三分之一,也就是說我們中國遺留全部古籍的三分之一都是醫書,在這幾萬本書中,我們為什么選擇《傷寒論》呢?
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傷寒論的方子非常真實,療效可靠,經得起重復,他說的脈與證,在臨床中遇到了一樣或者非常相似接近的脈與證,你直接完整的套用傷寒論的方子,效果就非常不錯,比如說芍藥甘草湯可以治療腳攣急,那么相當一部分的腿痛,腳踝的拘攣疼痛,你都可以直接使用芍藥甘草湯,不一定都能治好,但大部分都能得到緩解,這些是完全經得起重復的,還有一些其他的腰腿痛都可以。比如說胃中嘈雜不和用半夏瀉心湯,甘草瀉心湯來加減治療,效果非常可靠,可以反復驗證。所以張仲景的方子不騙人,非常的實在,而后世的很多書籍,比如《千金方》《外臺秘要》還有《圣濟總錄》等等里面的方子,很多都不能反復驗證,只是代表他個人針對某一個時期,某一種體質,選用的一時權宜之方,而不是帶有跨越時空的有效性。比如有些方劑是針對江南之地的人設計的,一旦離開了江南那樣的環境,他的效果就變差了,有的方子是西北或東北寒冷地方的人使用的,或者是四川濕熱的地方使用的,一旦離開了那樣的環境,方子的有效率就會下降,但經方在中國的大江南北都會有效,當然你要根據實際情況來調整劑量用藥,也就是經方的有效性是跨越時空的,跨越了兩千多年的時空,跨越了中國的大江南北,這是我們學習經方,學習傷寒論的第一個原因。經方的療效可靠。
第二個原因,經方系統內在蘊含著一種完整的生理觀和疾病觀。也就是說傷寒論不僅僅是提供的一方一證一脈一法這樣的單獨用法,而是通過這一方一證一脈一法體現了張仲景背后完整的對于人體的認識,這種認識是超越時空與地域的,這是我們真正要掌握學習的內容,這種對于人體的認識,他包含了哪些內容呢?
一是人體正常狀態下臟腑應該是起到什么樣的作用?
二是當人體受到疾病的時候疾病是怎樣一層一層深入變化的?
三是各種不同疾病的如何診斷?
四是各種不同的疾病診斷出來之后應該如何治療?
他至少包換了人體的生理,病理,診斷,治療四個方面,是一個完整的系統。當然貫徹其中的是六經辨證系統,這個六經辨證系統從古至今的大部分中醫都沒有疑惑,這個六經講的是人體的臟腑經絡,結合《黃帝內經》來看,風寒進入人體之后會有一系列的變化,這一系列的變化是根據臟腑的強弱厚薄,人體的稟性來進行流轉的,也就是《醫宗金鑒》里講的:
六經為病盡傷寒,氣同病異豈期然,
推其形藏原非一,因從類化故多端。
明諸水火相勝義,化寒變熱理何難,
漫言變化千般狀,不外陰陽表里間。
這一段說的就是同樣感受了風寒,為什么有的人得的熱病,有的人得的是寒病,有些人反應在胃上,有些人反應在肺上?就是因為人一出生他的體質傾向就不一樣,我們如果去觀察剛出生的小孩就能發現,有的小孩一出生,才一歲或者半歲,白天吃飯的時候,夜間睡覺的時候就已經跟其他小孩不一樣了。有的小孩夜間睡著后喜歡在床上爬來爬去;有的小孩一出生就喜歡不停的把舌頭伸出來;有的小孩一出生就經常搖頭;有的小孩一出生身上就帶著淤青,或者皮膚病;有的小孩天生體質熱,摸上去手腳很熱,常常出汗;有的小孩手腳常常是涼的。在兩三個月,還沒有吃任何輔食的情況下,僅僅是喝了母乳或奶粉,體質就已經表現出不一樣了,這個時候外邪還沒有進入體內,他也還沒有吸收水谷精微,但體質已經出現了先天稟賦的不一樣。
正是這一初始的條件不一樣,在以后成長成熟的道路上不斷的感受風寒暑濕燥火,因不斷感受外界的邪氣而又產生了不一樣的變化,又加上家庭環境成長環境不一樣產生的性格情志不一樣,又在情志上種下了病根,又因為家庭環境不一樣,吃的東西也不一樣,所以內臟里面產生了不一樣的變化,又因為家庭不一樣,受的教育也不一樣,從而思維方式也不一樣,這樣孩子在兩三歲的時候就出現了大大的不同。
那么對于這種不同體質產生的不同變化有沒有總體的客觀規律去把握?有沒有一種整體的治療方法去治療呢?這就分了很多認識系統。一種是臟腑辨證,根據臟腑的寒熱虛實給患者進行辨證;還有一種是六經辨證,就是我們要學習的傷寒論里面所體現的,把疾病劃分大的六個層次,每一個層次里面涵蓋著不同的脈象和癥狀,由于脈象和癥狀的不同,結合出現了不同的方劑,這是六經辨證系統;還有其他的胃氣營血系統,三焦辨證系統,純粹的經絡辨證系統,等等這些辨證都有自己的經典依據。
隨著時代的發展,還出現了另外一種辨證系統,就是醫生只要知道患者的脈象癥狀舌象,把他們結合起來,不需要講臟腑經絡的寒熱虛實,為什么不能講這些呢?因為你看不見摸不著。比如你說這個人胃熱,可你又沒有用溫度計量過,你怎么能說他胃熱呢?你說這個人肝郁,可你又沒有看到這個人的肝臟發生了收縮,你為什么判斷他肝郁呢?再說肝臟的氣機你用肉眼也看不見,所以我們的中醫就是要走務實的道路,只講脈象癥狀體型,不講臟腑經絡的寒熱虛實,這種叫方證對應,這是現在非常流行的一種思想。
方證對應在中國古代從來沒有產生過,這是中國的醫學流傳到日本之后,在民國的時候我們的國家遭受了國破家亡的危機,我們對自己的文化開始產生了質疑和反思,包括文化界批孔批孟,批道家佛家,都在批判我們自己的文化基礎,對自己的文化非常自卑,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中醫學也開始自己反思自己,就是認為我們的中醫沒有西醫好,為什么呢?哦,原來我們的問題出在《黃帝內經》,我們把中醫當成了一門玄學,陰陽五行是不能被科學證實的,所以是不存在的,我們就不要再講《黃帝內經》了,我們就講某一個脈象,某一個癥狀,用什么方治療什么病就行了。這個時候日本的醫學家給了我們這樣的啟示,像湯本求真的《皇漢醫學》,還有其他類型的有關方證對應的書籍,都陸陸續續的流傳到了國內,我們中國的中醫看到他們的書以后就把自己的東西放棄了,然后借鑒了他們的東西,認為臟腑經絡可以不講,寒熱虛實可以不講,呈現出一種自我否定,表面上非常務實的姿態,認為自己是中醫的革命家,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在臨床的驗證中也發現了,這種方證對應對人體的認識是不完善的,他不能包含一個疾病從開始發作到中間的變化,到最后愈后的過程,他僅僅是一棵樹上結的果而沒有根,沒有枝,沒有葉。
我們也在不斷的反思,我自己在學習的過程中也在不斷的反思,我開始是學的某些方證對應老師的著作,也有用,我只承認有用,但不能深造,不能提高,后來我學習了完整的六經辨證思路之后就逐漸的把以前那種機械的方證對應的思路,沒有根的學問就放棄了。我是怎么對待這種方證對應辨證系統的呢?他的經驗可以使用,但研究方向不可取。這是我這幾年對方證對應的認識,大家可以作為參考。
我們本次分享,以傳統的六經辨證體系為基礎思路。傳統的六經辨證是什么呢?是包含臟腑經絡,寒熱虛實,人的陰陽五行氣血的整體層次,包含了三陰三陽相關的臟腑功能氣血等等一個完整系統的辨證。我們把他叫做六經辨證,有的人非常較真,認為你不該使用“經”這個詞,你應該使用“六綱”,或者“六病”,我認為這個名稱沒有多大關系,你把它理解為經絡的經沒有根本的錯誤,經絡的一頭是經絡,另一頭不就是臟腑嗎?就相當于,一根藤上結一個瓜,你抓到藤了不也就相當于抓到瓜了嗎?所以我們不需要在六經是需要用六綱還是六病來代替,這是沒有意義的。這里的經你可以理解為六大綱要的意思,也可以理解為六種病的類型,你也可以理解為六層,六個層次,也可以理解為六面,六個方面,這些都無所謂。
為什么要選擇《傷寒論》作為首要的學習內容?也是我觀察到名老中醫幾乎每一個人的入手功夫都是傷寒和金匱,這是他們共同提到的,我還統計了傷寒金匱在書里面出現的頻率,傷寒論是第一的,所以從近百年醫家的臨床實踐以及幾千年的醫學史來看,我們首先學習的就應該是傷寒論而不是其他。
隨著學醫的深入,你也會慶幸自己首先不是學的其他,而是首先學習的傷寒論。陳修園說過,如果先從醫學三字經等一些后世的書慢慢往上學,學方劑,金元四大家,學傷寒論再學黃帝內經,這條路會越學越難,但如果你先學內經,傷寒論,再學金元四大家,方劑和后世的其他書籍,那么你會越學越容易,這種說法是非常正確的。
《易經》中說“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 如果說你對自己要求低了,那么最后你連末尾都算不上,如果你對自己的要求是中等的,那你還能得到一個比較低的成就,如果你對自己的要求是最高的,那么你肯定能得到中等以上的成就,
這上面就是我們為什么要先學習傷寒論用藥,而暫時不學習其他系統用藥的方法原因。
下面我們說一下,我講的中藥課程跟其他中藥課程有什么不一樣。
我們的中藥課程是系統性的,有層次的,有經過臨床實際驗證的核心的一些精華內容,與其他,比如教材上的有很多不同。
一:它是系統完整的辨證思維狀態下的對中藥的認識,我們是在六經辨證系統下對中藥的認識。
二:我們有自己的理論傳承,是蔡氏經方的用藥體系。
三:我們還有獨特的補充,也就是中藥的內證觀察方面的補充。
我因為一些奇特的緣分認識了一些非常好的老師,這些老師有都自己的獨特之處,比如藥物進入體內之后究竟如何發生變化,又是怎樣運行的,我們曾經做了長時間的研究,得出的結論和我們臨床基本上是一致的。所以我們可以參考中藥的內證觀察得出來的結論,有一些是我們所想象不到的,但是它以非常形象的神態向我們展示了中藥的神奇,我也會把這些添加到我們的課程中去,我會把這部分內容結合起來,并且把蔡氏經方的內容結合起來,我會講到蔡氏經方核心的幾個經方的主干,各位有人聽說過蔡氏經方,也有人學習過蔡氏經方,里面有一些非常實用可靠的思路,我們也結合進我們的課程里來,這樣這套課程的含金量也就大大的增加。
又因為是個人的課程,也帶有我自己的特點,我認識一味中藥,有 時候是根據它的氣,有時候是根據它的味,有時候是根據它的顏色,有時是根據它的形態,就像徐靈胎說的“凡藥之用,或取其氣,或取其味,或取其色,或取其形,或取其質,或取其性情,或取其所生之時,或取其所成之地,各以其所偏勝而即資之療疾,故能補偏救弊,調和臟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
比如我們走到野外的時候,能不能很快的判定一味陌生的藥是什么樣的歸經,起到什么樣的作用?這里面用到四種思維方法。
一是同類相求,同氣相求,比容用形色味質地來分辨它;
二是看它所生長的四時之氣,比如麥芽取其發芽的時候,夏枯草的枯萎的時間非常特殊,旱蓮草的顏色非常特殊;
三有一些是取其所生之地,比如穿山甲的生活環境,海馬的生活環境,海參的生活環境;
四有的藥取它相生相克,以相為用,比如有棱角的物體就能破瘀血,破結,如果是皮部就可以治療皮部,如果是結就可以治療骨節,有的是種核就可以治療核狀的的病理產物,有一些屬于植物的種子,那么就可以走到人的眼睛上去,可以明目,如果是藤蔓狀,就可以治療筋脈之傷。
這些用藥法象都是我自己在長時間的摸索中體會的一些東西,也會夾雜在我們的用藥之中。
總體來說我們的用藥課程到底有什么樣的特點呢?
一是以六經辨證為總體思路;
二它增補進了蔡氏經方四十余年的用藥精華;
三它增補進了中藥的內證體察;
四增補進了中醫法象的原理。
這是我講的中藥學區別與其他中藥學的特點,今天我們先做一個這樣的介紹,從明天開始我們學習桂枝與麻黃。
附:
我們的參考資料,《傷寒論》、《金匱要略》、《神農本草經》、《六經辨證提高系列》。
《傷寒論》《金匱要略》選用“人民衛生出版社”黃皮書。《神農本草經》選用尚志鈞校注版。
《六經辨證提高系列》屬于內部資料,有需要可以聯系我購買,包含七本書八張光盤。里面有蔡氏經方上百個案例以及講解。
所有資料并不是強制需要,都屬于課外擴展。
原版為錄音課程,全部內容請點擊鏈接報名收聽
https://m.qlchat.com/topic/270000125008572.htm?shareKey=c132feda650f2256dca17fd19ceda183&from=singlemessage
徐風瑞,執業中醫師,全日制醫學博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現為方典經方中醫館主治醫師。
在學院內師從著名傷寒學家李賽美教授,于溫潛補腎之法頗有心得,參與編寫著作《輕輕松松學傷寒》等。
在學院外求訪多年,得到多位明師指點。跟隨蔡長福老師學習六經辨證思想,編寫《經方錦囊》、《傷寒論問缺》、《蔡氏師徒對話集》、《傷寒傳經錄》等著作。
于醫學長期探索,反復驗證中略有心得。臨床上擅長脈診,重視培補元氣。精勤傳播學術,有一定業內口碑。對于小兒科,皮膚病,脫發,失眠,惡性腫瘤,高血壓,腎病,肺病等病具有較多治療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