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是一種不愉快的感受,病人往往身心皆受傷害。名老中醫韋緒性針對疼痛性疾病擬定系列方,定名“笑痛系列方”,即痛止笑復來之意。一起去看看吧~~
所謂“笑痛”,含有“笑復痛必止”“痛止笑復來”之意,系針對疼痛多慘烈,患者身心易受其害的臨床特點而提出的,突出了“笑”的意義,意在給患者增加一絲溫馨,有助于從心理上緩解疼痛。
笑痛系列方是為“類病同證同治”而設,也是“類病—主證—主方診療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同一類疼痛性疾病,在發展轉歸過程中往往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病機、主證,個體之間主要是兼證、體質等的差異,故治療上可運用中醫同類治法,即在診治同類疼痛疾病時,一個主方治療的基礎上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適當加減。
[組成]生白附子12克,僵蠶6克,全蝎4.5克,川芎18克,白芍30克,炙甘草10克,大棗8枚。
[用法]將僵蠶、全蝎焙干研粉,用藥液沖服。白附子用文火先煎35分鐘,再納入余藥煎25分鐘,水煎2次,共取藥液400mL,分3次服。熱酒5~10mL為引。每天1劑,7~10天為一療程。
[功效]祛風解痙,化瘀通絡,緩急止痛。
[主治]風伏經絡,瘀血阻滯證:頭痛或面痛反復發作,亦可痛在頭角,或左或右,頑固難愈,發則疼痛難忍,多為重痛、脹痛、掣痛、跳痛、灼痛、刺痛等,甚者伴惡心嘔吐,舌質黯或紫黯,舌苔薄白或薄白膩,脈象弦。
多見于西醫學偏頭痛、緊張性頭痛、三叉神經痛等病。
[組成]制川烏12g,干姜9g,制附子12g,桂枝15g,白芍12g,川芎15g,赤石脂15g,炙甘草9g。
[用法]用文火先煎制川烏、附子1小時后,再納入余藥同煎30分鐘,第二遍煎20分鐘,共取藥液400mL。每天分3次涼服。若效果不明顯,稍加服。若大劑量應用附子,宜酌加干姜用量,再加蜂蜜一匙,以防附子中毒。
[功效]溫心逐寒,通脈止痛。
[主治]寒凝心脈證:心痛徹背,背痛徹心,手足厥冷,或出冷汗,惡寒,疼痛如錐如刺,遇寒痛甚,得溫則減,小便清長,大便溏薄,舌質淡略黯,舌苔薄白潤,脈沉緊或沉弦。有感受外寒、過食生冷病史,或素體陽虛復感外寒。
多見于西醫學之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心絞痛、心肌梗死),或有經含化蘇合香丸類藥物治療后,心痛仍然發作之治療史者。
[組成]制附子20g,桂枝15g,制川烏12g,制馬錢子0.8g,土白術15g,蒼術15g,制天南星12g,蜈蚣2條,當歸15g,乳香12g,沒藥12g,雞血藤30g,炙甘草25g。
[用法]用文火先煎制川烏、附子1小時后,再納入余藥同煎30分鐘,第2遍煎20分鐘,共取藥液500mL。每天分3次涼服。若效果不明顯,稍加服。若大劑量應用附子,宜酌加干姜,再加蜂蜜一匙,以防附子中毒。制馬錢子研末分3次沖服,連服7天后停用。
[功效]溫腎散寒,搜風祛濕,宣痹通絡。
[主治]伏邪痹病之腎虛寒凝,濕瘀阻絡證:肌肉關節疼痛反復發作,痛處固定不移,關節屈伸不利,得熱痛減,遇寒痛甚,或肢體酸楚疼痛、沉重、腫脹,舉動無力,便溏,或關節腫大僵硬,皮膚瘀斑,舌質黯淡有瘀斑瘀點,舌苔白膩,脈沉緩或沉弦緊。
多見于西醫學之結締組織病、骨與關節等疾病,常見疾病如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反應性關節炎、肌纖維炎、強直性脊柱脊柱炎、增生性骨關節炎等。
[組成]人參9g,鹿茸3g,菟絲子20g,獨活15g,地龍15g,烏梢蛇12g,制馬錢子0.8g,川木瓜20g,當歸15g,赤芍15g,白芍25g,炙甘草9g。
[用法]制馬錢子研末分3次沖服,連服7天后停用。人參用文火煎50分鐘兌服。余藥同煎30分鐘,第2遍煎20分鐘,共取藥液400mL,每天分3次空腹溫服
[功效]補腎強督,通經活絡,兼祛伏邪。
[主治]腎氣不足,督脈失和證:腰痛,或牽及胯及下肢,腰脊酸軟無力,勞累、受寒后加重或復發,腰部多喜溫喜按,或腰背腿疼痛麻木,或觸電樣疼痛,或痛如錐刺,痛有定處,夜間加重,腰部板直僵硬,俯臥轉側艱難,或下肢拘攣難伸,或伴下肢肌肉痿軟,纏綿不愈;亦可為頸項肩部疼痛,牽及一側或兩側上肢,手指麻木或疼痛,頸部僵硬,活動不便。舌質淡略黯,舌苔薄白或白膩,脈沉弦或沉緩無力。
多見于西醫學之脊源性腰腿痛,如腰椎間盤突出癥、頸型或神經根型頸椎病、肥大性脊柱炎、頸或腰椎骨質增生等病。
[組成]小茴香9g,肉桂3g,香附12g,延胡索12g,制沒藥12g,當歸15g,川芎15g,生蒲黃12g,五靈脂12g,白果9g,炙甘草3g。
[用法]每天1劑,用文火水煎兩遍,共取藥液400mL,分2次溫服,經期前4~5天開始服,服至經凈。蒲黃系粉末,五靈脂氣味腥惡,以包煎為宜。
[功效]散寒化瘀,溫腎養血。
[主治]寒凝血瘀,腎陽不足證:經前或經期小腹疼痛如錐如刺,遇寒痛甚,得溫則減,血色紫黯有塊,塊下痛減,或經期延后,月經量少,或腰酸不舒,或肢冷畏寒,舌質淡黯,舌苔薄白潤,脈沉緊或沉弦。
多見于西醫學之痛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