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楷人稱宋時第一行草書圓美流麗:吳說
字傅朋,號練塘。生卒不詳。錢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居錢塘之紫溪,人呼吳紫溪。宋詩紀事謂為王令(逢原)之外孫。高宗紹興十四年(一一四四),除尚書郎,出知信州(今江西上饒)。說工書法,字路極寬廣,楷、行、草及榜書均佳。小楷人稱“宋時第一”。行草書圓美流麗,深入黃太史之室,而得其精髓,又時作魏鐘繇之體,頗有新致。其獨創雜體游絲書亦頗擅名。一筆一行,游絲連綿。宋高宗趙構《翰墨志》稱:“紹興以來。雜書游絲書,惟錢塘吳說。”
吳說傳世之簡札,多為信手而書,無拘無束,自由揮寫,不計工拙。自然而又合理地與抒情達意緊密結合。這些簡札最能表現書家的藝術個性,其中不乏上乘之作其榜書沉穩端潤,行、草圓潤流麗。有《三詩帖》、《門內帖》、《簡諒帖》、《千字文》等書跡存世。
豐肌清秀氣宇軒朗風格遒勁淳厚:李建中
字得中,自號巖夫民伯,京兆(今河南西安)人,徙居入蜀,后侍母居洛陽,聚學以自給。太平興國八年(九八三)進士甲科,歷太常博士、直集賢院,遷金部員外郎、工部郎中。建中性簡靜,風神雅秀,恬于榮利,前后三求掌西京留司御史臺,人稱“李西臺”。蘇軾《書和靖林處士詩后》稱其“留臺”。建中尤愛洛中風土,就構園池,號曰“靜居”。好吟詠,每游山水多留題。年六十九卒。
建中善書札,為北宋初期著名書法家。真、行尤工,多構新體,草、隸、篆、籀,八分亦妙。從流傳作品來看,氣格遒勁淳厚,基本上沿緒唐代書法的余風,主要得力于唐歐陽詢、顏真卿,并糅合了魏晉書法的風神,有一種豐肌清秀、氣宇軒朗的特點。其書人多摹習,爭取以為楷法。嘗手寫郭忠恕《汗簡集》以獻,皆笠斗文字,有詔嘉獎。宋陳師道《后山叢談》謂“李西臺書學張從申。”宋黃伯思《東觀余論》云:“西臺本學王大令書,而拘攣若此,猶韓非之學黃老、李斯之師荀卿也。然觀筆勢尚有先賢風氣,固自佳。”趙構《翰墨志》云:“本朝承五季之后,無復字畫可稱,李建中字形瘦健,始得時譽,猶恨絕無秀異。”宋黃庭堅云:“西臺出群拔萃,肥而不剩肉,如世間美女,豐肌而神氣清秀者也。”元趙孟頫云:“西臺書去唐未遠,猶是唐人余風。”明王世貞《法書苑》云:“嘗得古文《孝經》研玩臨學,遂盡其勢。”唯蘇軾評云:“建中書雖可愛,終可鄙;雖可鄙,終不可棄。”
唐人的書法通過五代的楊凝式、宋初李建中的繼承和發展,慢慢形成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宋代書法。流傳至今的李建中書法墨跡比較少,其中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土母帖》和北京故宮博物院《同年帖》最為出名。
宋代筆法清勁縱任不茍其辭:文天祥
《謝昌元〈座右自警辭〉卷》為文天祥的草書作品,其字纖細靈動,翻轉流動,清安岐《墨緣匯觀》評曰:“筆法清勁縱任,不茍其辭。”
字宋瑞,又字履善,江西吉水人。20歲舉進士第一,迕宦官董宋臣、權相賈似道,斥罷,年37歲,致仕。咸淳九年(1273年),起復。德佑初年(1275年),應詔勤王,以江西提刑安撫使召入衛,知平江府、臨安府,除樞密使,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至元軍中請和,被元人拘留。脫歸入真州,后入汀州、漳州,屢抗元兵。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屯兵麗江浦。益王昰崢死,衛王昺繼位,加少保信國公,張弘范攻潮陽,天祥被執,送至燕京,至元十九年(1283年)壬午就義于柴市,年47歲。有《文山集》。
南宋窮畢生之力以改變衰落書風的革新家:張即之
《汪氏報本庵記》書法欣賞
生于名門顯宦家庭,為參知政事張孝伯之子,愛國詞人張孝祥之侄。以父蔭銓中兩浙轉運使。舉進士。歷官監平江府糧科院、將作監薄、司農寺丞。后知嘉興,以言罷。特授太子太傅、直秘閣致仕。史稱其博學有義行,修潔,喜校書,經史皆手定善本。 南宋書法家,字溫夫,號樗寮,歷陽烏江(今安徽省和縣)人。
宋初文壇領袖歐陽修便提出,書法不能專師一家,模擬古人,而貴在“得意忘形”,自成“一家之體”,否則為“書奴”。后來,明代安世鳳在《墨林快事》中亦曾云:“樗寮書,昔人斥為惡札。今評其筆意,亦非有心為怪,唯象其胸懷,原與俗情違逆,不知有勻圓之可喜,峭拔之可駭耳。自開天以下,千奇萬異,何獨字法不得任情哉!?”在這里,安氏既闡明了張即之書法的特色,又從“意趣”這一藝術的審美角度反駁了所謂“惡札”之說。
張即之是南宋后期力挽狂瀾、振興書法藝術,窮畢生之力以改變衰落書風的革新家,稱雄一時。據《宋史》記載,張即之“以能書聞天下”。女真族雖然遠在北方,與南宋政權處于敵對地位,但對于張即之的翰墨作品,卻不惜用重金購求。其書法初學歐陽詢、褚遂良和顏真卿,繼而轉師米芾,并能“獨傳家學”,而以張孝祥書為主調,參以晉唐經書漢隸,加上受禪宗哲學思想的影響,故而達到了一種獨特的書法藝術風格與境界,自成一家體系。這種體系是他在繼承古人前輩傳統技法的基礎上,汲取眾多營養而后大膽創新形成的。后世書壇有人譏張即之書有意為“怪”,不合“規矩”,并斥之為書法“尚意”,追求“意趣”,表現個性。
尖峭乖張清明疏朗張孝祥書法欣賞【臨存帖】
書法欣賞【臨存帖】
張孝祥的詩詞、文章、
書法,以其才氣一并貫之。宋高宗讀罷張孝祥的文章后,盛贊他“議論雅正,詞翰爽美”,親擢為進士第一,這其中當然有書法的功勞。奸相秦檜曾妒忌地說:“上不惟喜狀元策,又喜狀元詩與字,可謂三絕。”張孝祥的書法,一如其人、其詩、其詞般的激越豪邁、睿智高潔。他在生前被稱為“謫仙”,并留下了“擲硯禁蛙”的傳說,死后被尊為紫府仙。
書法作品-行書
張孝祥的
書法作品,本質上屬于才氣主導型,其作品在南宋一代是風標高舉的。他的后人張即之,號稱傳承家學,以書法名世。但其書多刻意,尖峭乖張,遠不及張孝祥。其字筆法,中鋒轉折,提按分明。細觀之,能感受行筆的節奏和筆鋒的律動。此帖在書寫時的速度很快,雖隨心所欲,但不逾規矩。結體獨具特色,中宮收縮,中上部營造虛位,重心下墜,個性分明。張孝祥的《臨存帖》充滿了“尚意”的氣息,整體布局,字距小,行距大,留白多,清明疏朗。
書法視頻
劉岑,史稱其“工草書,縱逸而不拘,蓋有自得之趣”。他指點張孝祥學習李邕的書法,或許是看出了張孝祥的字,存在著靈動有余,沉穩不足的問題。張孝祥傳世作品不多,我們無法了解其書法的全貌。張氏書法,篆草均佳。而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僅僅是他的一些手札類作品,且以行書為主。《宋史》中稱其書“真而放,卓然有顏真卿風格”。
歐陽修【集古錄題跋】書法欣賞:筆勢險勁
書法欣賞【集古錄題跋】
歐陽修的書名為文名所掩,他除了豐富的文學修養外,與其時的
書法名家交往也甚密。蔡襄就很喜歡歐陽修的文章,兩人為至交,常談書論文。其標新立異的觀念,徹底打破了晉唐以來追求精巧法度的傳統書學思想,讓我們看到了文人追求自由,張揚個性,喜好雅玩的心理狀態。其在《學書消日》中的記敘:自少所喜事多矣,中年以來,漸已廢去,或厭而不為,或好之未厭,力有不能而止者。其愈久益深而尤不厭者,書也。至于學書,為于不倦時,往往可以消日。乃知昔賢留意于此,不為無意也。
書法作品-米芾【跋集古錄】
唐宋
書法作品的分水嶺是對“法”的兩種不同態度,唐人嚴肅,理性色彩明顯;宋人豁達,主體意象豐富。歐陽修好古嗜學,收集記錄三代金石文字不遺余力。歷史上,這是第一次對金石遺跡作系統的整理,所以后人便奉歐陽修為金石學的始祖,并把他的《集古錄》視為金石學的定鼎之作。歐陽修“于不倦時,往往可以消日”的書寫狀況,對宋代的“尚意”書風無疑有著開啟之功。歐陽修從創作實踐中體悟到“人心蔽于好勝”,才能真正“寓其心以消日”的道理。
書法視頻【跋集古錄】截圖
由于他的作品傳世較少,后人只以文學家視之,然此翁作為書家絕對當之無愧。從歐陽修傳世的
書法作品《集古錄題跋》墨跡來看,其書法作品用筆工整,筆畫遒勁,超逸絕俗。明陶宗儀說:修書遺墨流傳,遒勁可愛,人皆寶之。蘇軾云:修書筆勢險勁,字體新麗,精勤敏妙,自成一家。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宋仁宗天圣八年進士,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政知事、兵部尚書,謚文忠,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文冠天下,偶爾抖落數筆,也饒有趣味,令書界震撼。
蕭疏簡淡空靈有致北宋林逋書法【自書詩帖】
書法欣賞【自書詩帖】
林逋
書法存世作品僅3件,《自書詩帖》是其中篇幅最長者。蘇軾曾評價林逋:詩如東野(孟郊)不言寒,書似留臺(李建中)差少肉。陸游稱贊林逋的書法:君復書法高勝絕人,予每見之,方病不藥而愈,方饑不食而飽。倘若將其章法變為慣常用法,將行距收縮,必將形成劍拔弩張之勢。林逋巧妙地將它們放置在超出常規的行距中,使小范圍的矛盾消失在大面積的留白中,完美地襯托出單字筆畫之美。近看具有視覺沖擊力,遠看又是一派虛和。
林逋對空間的巧妙處理,源于對黑白關系的高度認識和輕松駕馭,計白當黑、計黑當白,將黑白關系處理得游刃有余。此作幾乎字字圭角外露,似刀削斧鑿,不禁令人想起林逋孤傲不群,特立獨行的個性。《自書詩帖》清朗疏闊,行距寬綽,行距大于字距,這種寬行距、大字距的作品,在早期的漢簡中并不鮮見,在宋代奏折與信札中也較常見。但具體到
書法創作中,除了五代楊凝式在《韭花帖》中略有運用外,將此類章法運用到書法創作中,并形成鮮明個性的,林逋當是開風氣之先者。
這種疏朗的氣息,蕭疏簡淡,空靈有致。猶如穿行在梅林中,一股清香由遠而近,裊裊而來。在字與字顧盼、行與行相望中,可切實體會到林逋不只是在紙上書寫文字,其實是用毛筆經營著一幅紙上的梅林,粗重的筆畫是老干,挺拔的線條是細枝。寬綽的空間是作者用心預留的,此作震撼人心處亦是這些美妙的空白。
林逋少孤力學,性恬淡好古,不趨榮利。結廬西湖孤山20年。不娶無子,種梅養鶴,自謂“梅妻鶴子”。鶴之輕盈舞動,不受羈絆;梅之群芳皆謝,我自凌寒,其實也是一種生命張力的最大放縱。林逋生于967年,卒于1028年,字君復,今浙江杭州人,北宋著名詩人,其“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句為千古絕唱,著有《林和靖詩集》。善書,工行草,筆意類歐陽詢、李建中。卒后,仁宗賜謚號“和靖先生”。對林逋而言,這種極寬的行距最大的功用是絕俗,有一種不食人間煙火的疏朗空寂,這也是林逋所極力追求的境界。
圓勁流麗南宋吳琚書法欣賞【橋畔垂楊詩】
書法欣賞-橋畔垂楊詩
《橋畔垂楊七絕詩》
書法字跡勻稱,筆勢圓勁流麗,結構布局端莊秀美,書法的一種理想境界,以柔寓剛、外柔內剛。初學者可根據每個字的用筆、結構、布勢等去臨摩。吳琚書,行書墨跡絹本。4行,共28個字,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石渠寶笈初編》著錄。《橋畔垂楊七絕詩》雄強力健,凝重練達,具有很強的感召力與律動感。雖有評其書不逾米芾一步之譏,但此作并沒有米芾肆意縱橫的習氣,于張弛中寓靈動,明顯地與米字拉開距離,具有自我的個性與特色。
吳琚有才氣,工詩詞,尤精翰墨
書法,孝宗常召之論詩作字.善正、行草體,盡力模仿米芾,后人贊賞吳琚天才技藝同時,又不得不為其感到遺憾.后人認為南宋著名書法家中,得米襄陽筆墨神韻者,應首推吳琚.其著作有《云壑集》.傳世墨跡有《碎錦帖》等,鎮江北固山上鐫有”天下第一江山”乃為吳琚所書。
吳琚是高宗憲圣皇后之侄,太寧郡王、衛王吳益之子,性寡嗜,日臨古帖以自娛.乾道中授臨安通判,歷尚書部郎直學士,帥荊襄鄂三路,慶元初以鎮安節度使留守建康,遷少保,位至少師,世稱”吳七郡王”。吳琚字居文,號云壑,開封人,南宋著名書法家。
宋代行書 安中【跋唐人誥命殘卷】
生卒不詳。字履道,中山陽曲人。書跡僅見于南京博物院珍藏唐人《誥命殘卷》題跋,筆跡清俊飄逸。
安中《跋唐人誥命殘卷》 高27.2cm 南京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