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墉/濃墨宰相貌豐骨勁味厚神藏/行草
草書元人絕句-書法欣賞
劉墉(1719-1805)字崇如,號石庵、青原、日觀峰道人等。山東諸城人。他誕于書香門第,長于顯宦之家。他的祖父劉棨是康熙二十四年進士,官至四川布政使。父親劉統勛是雍正二年進士,官至東閣大學士。劉墉于乾隆十六年(32歲)中進士,官至體仁閣大學上加太子太保。謚文清,人亦稱劉文清。劉墉是清朝乾嘉時期的政治家,還是著名書法家和詩人。行草是書法欣賞的重點。
評論家對他的書法評價很高。清人張位屏于《
松軒隨筆》稱:“劉文清書,初從趙松雪入,中年后乃自成一家,貌豐骨勁,味厚深藏,不受古人寵攏,超然獨出。”他博通經史百家,擅長水墨蘆花,工詩善對,精于書法。劉墉的書法,初看圓軟滑,若團團棉花。細審則骨骼分明,內含剛勁。劉墉書法之境界可以“靜”、“淡 ”、“清”三字概括,這是他超過常人之處。有“濃墨宰相”之美稱。他的書法的特殊韻味,備受歷代人所喜愛。
乾隆皇帝酷愛書法,對書法家要求嚴謹規范,獨寵“館閣體”,扼殺了書法藝術的個性,使其趨于退步。劉墉的書法,不隨俗,初從趙孟頫入,法魏晉,學鐘繇,兼顏真卿、蘇軾及各家法帖,中后不受古人牢籠,貌豐骨勁,味厚神藏,超然獨出,自成一家,有名于時,“名滿天下”,政治文章皆為所掩。劉書法與同時期的吸取金石碑版營養的翁方綱以及頗具古樸多姿的成親王、鐵保合稱“翁”、“劉”、“成”、“鐵”四家,與稍后受漢學影響,追蹤漢魏六朝,突破“館閣體”束縛呈現書法新貌的金農、鄭燮等相應,起承前啟后作用。
在劉墉諸多傳世書法中,有很多代筆和贗品,特別是劉墉有三姬,皆能代筆可亂真,鑒別真偽代筆,除要辨別整體風格外,可注意圖章,如署名“石庵”二字并鈐長方“石庵”壓腳印或蓋有“飛騰綺麗”印者,皆為其姬妾代筆。
劉墉【蘇軾秋陽賦】書法欣賞-渾厚沉靜之美
書法欣賞-劉墉
劉墉浸潤畢生,集群賢之大成,終成一代書家之冠.劉墉書法風格,用墨厚重,貌腴骨勁,獨樹一幟,有”濃墨宰相”之稱。中年繼學顏真卿、蘇軾諸家,筆力雄健,豐澤厚實,局勢堂皇;晚年迨入臺閣,則絢爛歸于平淡,勁氣內斂,渾然太極,而臻爐火純青之境。博通經史百家,然政治文章皆為書名所掩.其書法歷經三變.早年,自入詞館初師董其昌,走的是秀媚妍潤的路子。
書法欣賞-劉墉2
劉墉的書法,不隨俗,初從趙孟頫入,法魏晉,學鐘繇,兼顏真卿、蘇軾及各家法帖,中后不受古人牢籠,貌豐骨勁,味厚神藏,超然獨出。政治文章皆為所掩。劉墉的書法,初看圓軟滑,若團團棉花.細審則骨骼分明,內含剛勁.劉墉書法之境界可以”靜”、”淡”、”清”三字概括,這是他超過常人之處。乾隆皇帝酷愛書法,對書法家要求嚴謹規范,獨寵”館閣體”,扼殺了書法藝術的個性,使其趨于退步。
書法欣賞
劉墉的傳世書跡以行書為多,這些作品總體上都表現了墨色厚重,筆勢濃肥,線條輕重粗細變化隨心所欲的筆畫特征.乍看似有稚拙、肥滿之嫌,雖系其晚年成熟之作,但難以符合現代人的審美情趣。劉墉書法初從趙孟 、董其昌入手,又喜好蘇軾的筆意.擅長楷書、行書,同時也能寫榜書和小楷。他喜用硬筆短毫,書法豐腴淳厚、落落大度,體現了他一生的襟度。
書法欣賞
《蘇軾秋陽賦》柔和飽滿,勁氣內斂,表現了沉靜渾厚之美。其用筆藏鋒居多,回鋒不斷,點畫充實,氣足力厚。劉書法與同時期的吸取金石碑版營養的翁方綱以及頗具古樸多姿的成親王鐵保合稱”翁”、”劉”、”成”、”鐵”四家,與稍后受漢學影響,追蹤漢魏六朝,突破”館閣體”束縛呈現書法新貌的金農、鄭燮等相應,起承前啟后作用。《蘇軾秋陽賦》,清劉墉書于嘉慶元年,共360個字。現在故宮博物院。書法時而珠圓玉潤,時而筆力雄健,時而趨于平淡,精華蘊蓄,勁氣內斂,有綿里藏針的妙處,體現了其深厚的書法功底。 劉墉寫字喜用濃墨,豐潤飽滿。若字一味地色濃肥飽,又會看上去韻情不足,潤澤頓失,有“墨豬”之感,這也是劉墉楷書弊端之所在。
梁同書/與劉墉翁方綱王文治并稱清四大家/行楷
《行書七言聯》書法欣賞
字元穎,號山舟,晚年自署石翁,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其父是大學士梁詩正。梁同書于乾隆十二年(1747)中舉人,十七年特賜進士,官侍講。著有《頻羅庵遺集》。 梁同書家學淵源。他自幼接觸書法,12歲時即能書寫擘窠大字。初學顏真卿、柳公權,中年以后又取法米芾,70歲以后融匯貫通,純任自然。他習書60余年,久負盛名,所書碑刻極多。 書法欣賞以行楷為最佳。
梁同書工于楷、行書,到晚年猶能寫蠅頭小楷,其書大字結體緊嚴,小楷秀逸,尤為精到。與劉墉、翁方綱、王文治并稱清四大家。
其論書曾說:“筆要軟,軟則遒;筆要長,長則靈,筆要飽,飽則腴,落筆要快,快則意出。”又說:“字要有氣,氣須從熟得來,有氣則有勢。”行書《董其昌語》系羊毫軟筆書寫,典雅灑脫,動人和諧,不激不勵,頗具書卷氣。”
沈曾植/碩學通儒創造了奇峭博麗的沈體書法/行書
《行草詩軸》 書法欣賞
清末民初著名的學者、書畫家。字子培,號撰齋,別署乙庵等,晚號寐叟,浙江嘉興人。光緒六年(1880年)進士,官至安徽布政司。在學識方面,博古通今,學貫中西,精通史學、佛學、邊疆地理之學,著有《無秘史箋注》、《蒙古源流箋證》、《乙卯稿》。他以“碩學通儒”蜚振中外,譽稱“中國大儒”。1901年任上海南洋公學(上海交通大學前身)監督(校長),改革舊貌,成績卓著。 行書為書法欣賞的重點。
沈氏書法早精帖學,得筆于包世臣,壯年嗜張裕釗;其后由帖入碑,熔南北書流于一爐。在書學上,沈氏首次系統而詳盡地闡述了碑與帖的聯系發展脈絡。在實踐上早年攻帖學,仿黃山谷時尚不能得勢,中年學鐘繇,后來窮魏碑,極章草,終使“抑揚盡致,委曲得宜”,進入了碑帖融合的獨有理想境界,創造了奇峭博麗的沈體書法。曾熙曾評價沈的書法:“工處在拙,妙處在生,勝處在不穩”。沈氏還善繪山水,但藝術成就不如書法。
王文治/淡墨探花書名與劉墉齊/行書
《行書待月之作》書法欣賞
王文治(1730-1802)字禹卿,號夢樓。江蘇丹徒(今江蘇省鎮江市)人。十二歲便吟詩作書,詩有唐人風范,書學米、董、后法二王,得力李北海,喜用淡墨。乾隆35年(1770)探花,時稱“淡墨探花”、“淡墨翰林”,與喜用濃墨的劉墉成鮮明對照,其書名與劉墉齊。與姚鼐交往甚密。書法欣賞以行書為最佳。
乾隆二十九年(1764)以探花官翰林侍讀,出為云南臨安(今云南建水縣)知府。在建水、通海等地留下過很多碑刻和對聯。至今滇南一帶尚有他的墨寶遺存,雖只尺中楮,民間亦視為拱璧。據王昶《湖海詩傳》稱:“禹卿尤工書,楷法河南,行書效《蘭亭》、《圣教》;入京師,士大夫多寶重之。”王文治二十多歲時就書名遐邇傳揚。乾隆二十一年(1756),全魁、周煌出使琉球,兩位使臣仰慕王文治書名,特意邀請他同行,王文治欣然答應。琉球人素好書法,得知王文治是中國書法名家,紛紛重金求書,視為至寶,十分珍重,一時間王文治在琉球書名風靡。當時朝鮮人來華,專門以餅金購得王文治書法以歸,其書法聲名遠播海外。日本很多博物館都珍藏著王文治真跡。如東京國立博物館、京都藤井齊成會有鄰館、沖繩縣立博物館、大分縣立博物館皆珍藏有王文治的墨寶。
王文治書法用筆規矩而灑落,結構緊密而內斂,墨色以淡為主,著實是董其昌書法風貌的再現。王文治忠實地秉承帖意,但無傳統帖學的流轉圓媚與輕滑。王文治書用筆轉少折多,以折為主,顯得果斷有致,干凈利落。瘦硬的筆畫略帶圓轉之意,既嫵媚動人,又俊爽豪逸,風神蕭散,筆端毫尖處處流露出才情和清秀的特色。行書作品《待月之作》清妙妍美,俊朗疏秀,可見其晉唐功底深厚。
書法欣賞/清秀之風王文治【題劉松嵐詩軸】
書法欣賞-題劉松嵐詩軸
王文治詩文、
書法享有盛名,書學米、董、后法二王,得力李北海,喜用淡墨,與喜用濃墨的劉墉成鮮明對照,有”文章太守”、”淡墨探花”之美譽.其書法用筆規矩而灑落,結構緊密而內斂,墨色以淡為主,著實是董其昌書法風貌的再現。王文治,乾隆二十五年探花,王文治少年時即以文章、書法聞名鄉里,聰慧過人,乾隆二十五年王文治考中進士,殿試第三名,授國史館編修,后升翰林侍讀.乾隆二十九年,王文治出任云南臨安(今建水)知府.3年后,因往滇西督運糧餉不力,被降職離任。
王文治與劉墉、梁同書、翁方綱并稱清代
書法四大家。王文治忠實地秉承帖意,但無傳統帖學的流轉圓媚與輕滑.其書用筆轉少折多,以折為主,顯得果斷有致,干凈利落.瘦硬的筆畫略帶圓轉之意,既嫵媚動人,又俊爽豪逸,風神蕭散,筆端毫尖處處流露出才情和清秀的特色。
藏上海博物館書法作品王文治《題劉松嵐明府湘花圖卷詩軸》,清王文治書,紙本行書。觀之,一股清秀之風撲面而來,其結字緊密內斂,布局疏闊典雅,墨色濃淡相間,自然靈動。用筆入規守矩,自然歡快。此軸寫得放逸俊爽,風神蕭散。
翁方綱/飄逸跌宕氣清韻通/擅長正楷與隸書
行書題畫詩軸-書法欣賞
清代書法家、金石學者。字正三,號覃溪,晚年得到蘇軾書《天際烏云帖》,因此又號蘇齋,直隸大興(今北京市)人。書法欣賞以正楷與隸書為最佳。
乾隆十七年(1752)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后至內閣學士,遷鴻臚寺卿。擅長正楷與隸書。行草學習米芾、董其昌,飄逸跌宕,氣清韻通。此軸為行書題畫家安光譽畫詩,其書風有樸實淳厚的筆勢。
錢灃/陽剛學顏公千古一人得其神而不襲其貌
《行書七言聯》 書法欣賞
錢灃(1740-1795)字東注,一字約甫,號南園,云南昆明人。幼時家境貧寒,偶然得到些殘篇斷簡,便熟讀深思,乾隆36年進士,授翰林院檢討,歷任國史館纂修官、江南道御史、通政司副使、湘南學政、湖廣道察御史、值軍機等職,時和珅用事,錢灃曾當面指責。又曾上疏彈劾過陜西總督畢沅、山東巡撫國泰等人的貪污營私案,因此《清史稿》中贊他“以直聲震海內”。 楷行草為其書法欣賞的重點。
錢灃所處時代,是滿朝上下皆學董其昌書法的時代,而惟有他對魯公情有獨鐘。平生仰慕顏真卿為人,書亦法之,得其神而不襲其貌,堪稱學顏第一人。大楷臨摹《顏氏家廟碑》、《告身墨》、《中興頌》、《麻姑仙壇記》、《東方畫像贊》;行草從顏真卿《爭座位稿》、《祭姪文》、《十二意》入手,晚年以顏為本,參以歐、褚筆法,行筆頗為沉著痛快,亦有八面出鋒之勢,蒼勁雄健,耐人尋味;小楷則博采眾家之長,習過王羲之、王獻之、鐘紹京等歷代書家的精品。晚年還得益于褚遂良、米芾書法的精髓。錢書小楷剛健婀娜;大楷筆力遒勁,力透紙背;行書、草書風神獨絕。他學習古人而邁出古人的法度,自成一家。在清代,學顏書的人必先從學錢南園入手。如譽滿全國的另一大書法家何紹基即刻苦研習錢字而卓然成家。
李瑞清云:“能以陽剛學顏公,千古一人而已。豈以其氣同耶。”包世臣《藝舟雙楫·國朝書評》列其行書為“佳上品”。楊守敬《學書邇言》曰:“自來學前賢書,未有不變其貌而能成家者,惟有錢南園學顏書如重規迭矩。此由人品氣節不讓古人,非襲取也。”
錢灃一生走的是純帖學之路,由約到博,以德養字,以文養字,故其作品雖韻味有余,然難得高古之妙,這也是他得中有失主處。
錢灃還善畫馬,尤愛畫瘦馬,風鬃霧鬣,筋骨顯露,神姿逼人。當時畫名反在書名之上。直到嘉道以后,書名方顯。錢灃的詩文有很高的造詣,主要著作有《南園詩存》、《南園存》、《南園集》等。
清代學顏一大家錢灃書法欣賞:筆重墨沉
書法欣賞-錢灃
唐楷就是法則的體現,錢灃真是以法為字,以法馭之,情懷次之。法則的遵守是楷書創作的根本,因為楷書
書法是靠堅實的基本工實現的,功力為第一位。它既是書寫的基礎,也是行草書之本。隨意從書法中抽出一字審視,筆筆扎實不懈,堅定硬朗。錢灃基本上是按顏楷的規矩行筆的,中鋒用筆,筆重墨沉,每一筆都沉著篤定。書寫過程充滿理性,沒有一筆是隨意的,也沒有在篇幅中穿插一些不和諧的筆調。
李瑞清云:”能以陽剛學顏公,千古一人而已.豈以其氣同耶.”清乾隆年間考中進士后步入官場,一生高風亮節,剛正不阿,極富傳奇性,被譽為清代知識分子的泰山北斗。清乾隆年間最大的寵臣是和珅,最能與和珅頂著干的是昆明人錢灃。錢灃字東注,號南園.云南昆明人.工書,正楷學顏真卿,晚年兼法歐陽詢、褚遂良,
書法近似顏體;氣勢開張,為清中葉學顏一大家;行書參用米芾筆法,剛勁多姿;擅畫馬,亦工詩文,著有《南園集》。
書法欣賞-錢灃
當時朝廷內外貪腐成風,錢灃初入政壇,一反官場明哲保身之風,彈劾陜甘總督畢沅貪污之事,查實之后,畢沅被處分降級.錢灃由此聲名鵲起,有”鳴鳳朝陽”之譽。錢灃,一字約甫,號南園,云南昆明人.乾隆36年進士,授翰林院檢討,歷官通政司副使,提督湖南學政、拜江南道監察御史.平生仰慕顏真卿為人,書亦法之,得其神而不襲其貌,堪稱學顏第一人。
錢灃【顏楷中堂】書法:少了渾厚自然的橫豎
書法欣賞-錢灃中堂
有清以來的數百年間,學顏先從南園
書法入手似乎成了定律。學顏能化又出新意者,千年來惟有東坡一人而已。錢南園的行書比楷書好得多,雖然還是典型的顏面,但一股浩然正氣撲面而來,相當地感人。這可能和書體有一定關系,楷書的技巧過于嚴格,其自身的再生能力并不強,而行書的吸納能力就很強。
顏體是一座豐碑,越一步便非故我,守住程式只會步入僵化。從繼承的角度來看,錢南園楷書的筆畫過于平滑光潔,特別是橫和豎這兩大筆畫,少了些渾厚和自然。結構有些造作,顯然這是對顏體楷書
書法的簡單化處理。簡單化的理解導致了簡單化的技巧方式,其實遺憾就出在這里。往往平正的東西,使我們容易覺得簡單,但大道又往往蘊于平正之中。后人對二王和顏真卿的理解都存在著大問題。從平正這條路創出自己的風格是很難的,如果具備技巧難度還能拓而廣之,就是一件難上加難的事情。趙子昂是個例外,董香光也是個例子,但他們走的還是二王流美的行書路子,這種成功的個案實在太少。
錢灃一生的清白軌跡踐行了兼濟天下的道德理想,其一生的藝術追求也放射著正大氣象的奪目光芒。政治生涯、藝術生命交相輝映,作為典型的士大夫,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還能以書畫傳世留名。錢灃青史留名,印證了三個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忠厚、耿直的良相,內心的偶像是顏魯公,藝術的神明也是顏魯公。
錢南園的楷書博大也有,氣象、格局也不錯,但篆籀味沒了,古樸少了,生動活潑也式微了。錢南園是一位勇士,他選擇幾乎不太可能成功的顏體為其藝術旨歸,而結果也證明了他并未成功。如果將顏魯公比作一顆耀眼的行星,仰望時,會發現它的旁邊還有錢南園這顆不算晦暗的衛星。諸如衛星的還有吳琚之于米南宮,俞和之于趙子昂,吳寬之于蘇東坡等。
張裕釗/獨辟蹊徑融北碑南貼于一爐風格獨特/楷書
《行書七言聯》 書法欣賞
張裕釗字方侯、廉聊,號濂亭,湖北武昌東溝鎮龍塘張村人。道光舉人,官內閣中書,歷主江寧、保定等書院。我國晚清著名書法家、學者、詩人。其書法獨辟蹊徑,融北碑南貼于一爐,風格獨特。 楷書是書法欣賞重點。
張裕釗自幼天資穎異。青少年時期悉力研讀唐宋古文辭和歷史等經世之學。后游于曾國藩門下,與黎庶昌、薛福成、吳汝綸等被人合稱為“曾門四學士”。
張裕釗書法藝術造詣極深,其源于魏晉,突越唐人。濟剛柔俊逸于毫端,創造出一種內圓外方、疏密相間的獨特書法。具有勁拔雄奇、氣骨兼備的特色。康有為曾在《廣藝舟雙楫》中評贊說:“湖北張裕釗,其書高古渾穆,點畫轉折,皆絕痕跡,而意態逋峭特甚。其神韻皆晉宋得意處。真能甑晉陶魏,孕宋梁而育齊隋,千年以來無與比”。“吾得其書,審其落墨運筆,中筆必折,外墨必連,轉必提頓,以方為圓,落必含蓄,以圓為方;故為銳筆而必留,為漲筆而實潔,乃大悟筆法。”
張裕釗在運筆、轉指、用墨、用水等技巧方面,皆有其獨到而突出的方法。以中鋒運筆,飽墨沉光,精氣內斂。“筆畫以斜為正,結體似圓實方,匆匆落筆的手稿,更無意為方為圓而方圓自得”。(陳方既《張裕釗書法藝術的主要特征》)故章太炎曾為之贊嘆不已:“先生書世傳寶,得此真如百斛明珠,尢與他人相絕”。
張氏一生桃李滿天下,從學門徒較負時望者有張謇、日本宮島詠士等多人。其中日本弟子宮島詠士追隨裕釗先生8年,奉學惟謹,于書法得益猶多。張辭世后,宮島詠士回國創辦“善鄰書院”,傳播張氏之學,使張氏書體在日本衍為流派,至今不衰。
用筆蒼辣沉著雄厚吳大澂書法欣賞【篆書聯】
書法欣賞-吳大澂
吳大澂的篆書
書法很有特色,將小篆古籀文結合,功力甚深,即平時書翰也常用工整精絕的篆字為之,規矩整齊,別有情致。吳大澂書法以篆書最為著名。開始學秦代小篆刻石,書法酷似李陽冰。這使得他的篆書用筆蒼辣,自成新意,大氣淋漓,沉著雄厚,給篆書帶來郁郁生機。后受楊沂孫的啟示,將小篆與金文相結合。
吳大澂對金石文字有精深的研究,開拓了對先秦文字的廣闊的視野,使他的篆書從中汲取了不少的營養。吳大澂寫篆書,喜用隸書書款。他的隸書橫平豎直,亦取法漢碑。行書學曾國藩,又頗有黃庭堅的趣味。吳大澂生于1835年,卒于1902年,字清卿,號恒軒,晚號愙齋,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清代學者、金石學家、書畫家。善畫山水、花卉,書法精于篆書。皆得力于金石鑒賞修養。少從陳碩甫學篆書,中年后又參以
古籀文,益精工。題跋行楷方正流麗,獨樹一幟。兼長刻印。
吳大澂的篆書
書法作品大小參差、淵雅樸茂,在當時是一種創造。吳大澂篆書用筆,取法鄧石如,參以秦篆、金文之筆法,并互融為一體,充分體現了圓能勁練,方能凝重的用筆特色。從整體來看,體勢規范,用筆嚴謹,無一筆輕易運之,足見其嚴謹的治學態度與風范。吳大澂是晚清一位著名的金石考古家,其篆書在晚清頗有影響。此幅作品為七言篆書聯,上下款皆以隸書書之。
清末鄭孝胥書法欣賞大字沉厚小字舒展豐韻
書法欣賞-鄭孝胥書法
鄭孝胥
書法早年習館閣體,后于蘇東坡、黃山谷處得益甚多,又融入《
鄭文公》、《
瘞鶴銘》筆意,其書大字沉厚郁勃,小字舒展豐韻。清末民初,碑學大興,當時書家鮮有不受其影響者,鄭孝胥自不例外。此手札
書法作品中宮緊收,借黃山谷之放射式長筆結字,轉折處參以北碑之爽勁,筆畫豎粗橫細、對比強烈而又和諧自然。沒有幾十年之功,要把這么多要素融會為一紙,是決不可能的。
鄭孝胥早年銳意改革,盡忠職守,然而晚年出任偽滿洲國國務總理,立身既壞,人共棄之。書品從某方面講包括書寫技藝與學識修養。如果用書品去推測人品,恐怕會難倒不少人。不過,書法作品中倒是處處閃耀著性格的光芒。鄭孝胥22歲考中舉人,學識淵博,工詩善文。
清亡后,以遺老自居,先有樓在上海,題海藏樓,寓居于此,常與遺老輩相唱和。1931年從溥儀潛行出關,次年任偽滿洲國國務總理兼文教部總長。鄭孝胥生于1860,卒于1938年,近代詩人,書法家。字蘇戡,一字太夷,號海藏。福建閩侯人。清光緒八年舉人。曾任清政府駐日本總領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京漢鐵路南段總辦、廣西邊務督辦、湖南布政使。
吳讓之小篆書法欣賞圓潤生動渾融清健
吳讓之
書法早年從包世臣學習,并與由此師法鄧石如,深得鄧氏纂隸之精髓,其纂書用筆舒展、流暢,獨具面目,使漢纂筆法得到了更淋漓的發揮,與鄧石如相比,可謂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包世臣的入室弟子。吳昌碩評曰:”讓翁平生固服膺完白,而于秦漢印璽探討極深,故刀法圓轉,無纖曼之氣,氣象駿邁,質而不滯。余嘗語人:學完白不若取徑于讓翁。”刀法使轉自然,堅實得勢,能充分表達筆意,立體感強。行草邊款與其書體相通,晚年作品更入化境,所以許多學習鄧派的人,多舍鄧趨吳而從中體會鄧派風格
吳讓之善書畫,尤精篆刻。少時即追摹秦漢印作,后直接取法鄧石如,得其神髓,又綜合自己的學識,發展完善了”鄧派”篆刻藝術,在明清流派篆刻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清代吳讓之篆書體勢修長,且能靈動自如,而不板滯,若與其師鄧石如篆書相較,既有自己的面貌,而又不弱于鄧石如,這正是其書為書壇所推崇的原因。吳讓之是清代一位杰出的書法篆刻家。吳讓之小篆
書法作品,用筆渾融清健,圓潤生動,形體修長秀美,委婉流暢,婀娜多姿,十分秀麗。尤為可贊的是,其用筆裹而藏之,然能潤暢生動,不拘陳法,有自己的特色。
吳讓之印作頗能領悟鄧石如的”印從書出”的道理,運刀如筆,迅疾圓轉,痛快淋漓,率直瀟灑,方中寓圓,剛柔相濟。其體勢勁健,舒展飄逸,婀娜多姿,盡展自家篆書委婉流暢的風采,無論
朱文白文均功夫精熟,得心應手,技術上已如庖丁解牛。讓翁在繼承鄧完白的基礎上有所創建,特別是那種輕松淡蕩的韻味,直達書印合一的神境。對鄧石如的篆刻,吳讓之更是有創造性的繼承。章法上使之更穩妥、更精煉,刀法上更加圓轉與流暢,從而把鄧石如以筆意見勝的風格推向高峰。吳讓之,初名廷,字熙載,又字讓之、攘之,號晚學居士、方竹丈人等。江蘇儀征人。師事鄧石如的學生包世臣,所以是鄧石如的再傳弟子。篆刻師鄧石如,以漢篆治印。
翁同龢大篆書法欣賞古樸蒼厚運筆沉穩
書法家翁同龢前半生仕途坦蕩,曾歷任刑部、工部、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兩度入軍機處,兼任總理大臣,
會典館正總裁、國史館副總裁等。震驚全國的“楊乃武與小白菜”案,就是翁同龢發現諸多疑竇,并提出重審,才使真相大白于天下的。“戊戌變法”失敗后,翁同龢被革職貶黜回籍,永不敘用。翁同龢生于1830年,卒于1904年,字聲甫,號叔平,又號瓶生、井眉居士,晚號松禪。其父翁心存為同治師,光緒繼位后,慈禧又命翁同龢為光緒師。父子同為帝師,甚為罕見。翁同龢晚年生活全仰賴門生親友接濟,甚至靠典賣字畫度日。
清代篆書
書法作品的創作較為熱門,多以復興“二李”為主,鐵線、玉箸面目居多,大篆以石鼓文為主,以金文為創作基調,并不多見,這件金文對聯雖然不能代表翁氏的最高書法藝術成就,也同樣顯得珍貴。起筆裹鋒,運筆沉穩,古樸蒼厚,篆籀之氣很明顯,特別是行筆中自然出現的枯筆,更見風姿,展現了不拘一格的書寫意趣。書于1901年12月,推算一下,翁同龢此時已72歲,正處于暮年,是藝術創作的成熟期,卻仍在不斷地探索自己的藝術方向,從中可以看出他嘗試之際的得意之情。經歷藝術創造和積累“合二為一”的過程。
翁同龢的書法創作之路,其有一個轉益多師、融會貫通,再到自成一家的歷程,其書法風格是在遵循法度的基礎上自然形成的,并非刻意為之。翁同龢書作早年從趙子昂、董其昌入手,參入米芾筆意;中年由
錢南園上溯顏真卿,書風變得雄強,氣魄莊重,初步形成自己的面目。翁同龢在晚清碑學潮流下,所選擇依托的仍是唐代的顏魯公,成為晚清帖系書風的代表人物。他結合米芾書翰技法的特征,與王文治有異曲同工之妙,在風檣陣馬的米書中增添了一些沉郁之氣。
八大山人行書書法欣賞/秀美中透著剛健
書法欣賞-八大山人行書
八大山人的
書法作品,有著為藝者的真誠和激情,我們能夠感受到他的悲愴和無奈;他的癲狂,他的長嘯;他偏于孤冷的一隅,不入塵俗的高標;他痛苦后的恬靜,他長嘯后的無語;讀著他的書畫,仿佛在向你訴說著什么,仿佛又見他那瘦削的身影正在揮毫濡墨。
書法欣賞-八大山人行書
八大山人行書在整個用筆過程中,很少用“
捻管”,而是通過毛筆筆鋒在紙上隨著腕臂運動自然呈現的絞轉來完成每個點畫,線條厚實有力。提按的動作較少,以腕臂的平動為主要揮運方式,使他的字看起來線條粗細變化較少,秀美中透著剛健老辣。八大山人行書書法小品,透出一種輕松、恬淡、釋然的境界,幾乎沒有“苦”味,是其藝術成熟期的作品,用筆精到,體現著八大山人書法所達到的藝術高度。體味兩帖,會被八大山人高超的取舍能力所折服。
八大山人為藝執著和無奈,
鄭板橋評其書畫“墨點無多淚點多”。孤寂的僧侶生活,沒有使他完全了斷塵緣,但卻成就了他的書畫藝術,“閱盡孤冷,始會道心”,八大山人是中國書畫藝術史上,用簡單的筆墨將中國傳統文人的精神表達得很充分的藝術家。
書法視頻-八大山人截圖
臨習時,宜選用狼毫筆,半生半熟的元書紙,研磨的松煙墨。其字結構取法董其昌,輔以畫意,加強字內空間的疏密對比,達到“疏可走馬,密不透風”的境地。在用筆上取法歐陽率更,著筆輕頓,再以腕臂的橫、縱、斜的運轉來完成。八大山人此二作,章法雖為斗方,但一行長一行短的參差布局,使作品整體顯得靈活生動,充滿了情趣,與作品自然流露出的恬淡氣息相得益彰。
清代楊沂孫篆書書法欣賞/小篆揉入大篆筆意
書法欣賞-楊沂孫
楊沂孫篆書
書法適合初學,是基于規矩,比如楊沂孫寫的說文解字部首。但是,吳昌碩早年是學楊的,吳不但不”靡弱”,反而是雄強氣壯,這自然和吳善學有關,同時也說明了事物是一分為二的。楊沂孫是晚清書寫篆書較著名的一位書法家。此聯為小篆,用筆婉轉自如,方中有圓,圓中有方,頗為生動,結體工整嚴謹,典雅大方,功力深厚,與眾不同。然拘于小篆之體度,過于規整,致使情趣不濃,缺乏生動,難以體現個性品格,這也正是清代大多書家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
楊沂孫篆書,起筆略重,力透紙背,然后徐徐澀進,至收筆處提筆空收,往往在一畫中即體現出干濕的變化,因此即厚重又輕靈。楊沂孫的篆書在清代是有一定地位的,《清史稿》稱他”耽
書法,尤致力于篆、籀”,”篆隸宗鄧石如,而多自得”。從這句話中我們知道楊沂孫篆書是學過鄧石如的,”自得”是指他的篆書有自己的風格。
楊沂孫篆書的長處在于規矩,是很適合初學的,他的篆書沒有鄧石如寫的那么長,略近方,這和他晚年工于石鼓、鼎彝銘文有關,因此,他的小篆常揉入大篆筆意甚至結體,風格自具。楊沂孫,字詠春,號子輿,晚署濠叟。常熟人。擅書法,尤愛”篆籕之學”,初學鄧石如,后吸取金文、石鼓文、漢碑篆書等書體筆法,久而有獨到之處,為清代有突出成就的書法家。辭官返里后,篆書名重一時,兼工篆刻。清道光二十三年舉人。官至安徽鳳陽知府。少時從李兆洛學諸子,精于《管子》、《莊子》。
清末蕭遷書法欣賞/雋利圓勁溫潤俊雅
書法欣賞蕭遷臨【大唐三藏圣教序】
清末
書法家蕭遷下筆雋利圓勁、結字疏朗、心態靜寂,在書寫中表現得很謹慎,絕去粗獷、野俗一路的作書習氣,認真說來,其氣勢略遜。同時可看出蕭遷的書法審美取向主體上還是溫潤俊雅的。近代書家蕭遷27歲時所臨習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即為《同州圣教序并記》。27歲正是人生意氣風發的時期,細看蕭遷此作,下筆應規入矩,深得原帖的凜然風骨。
蕭遷,他的
書法作品,在厚實穩健的帖學基礎上,深入北碑神髓,以北魏、東魏、北齊碑刻墓志為楷模。此種書法取向,一是受清乾嘉以來帖學式微的影響,更與其業師曾熙的熏染分不開。光緒諸生,祖籍湖南衡陽,畢業于南路優級師范,終身從事教育。生于1875,卒于1924年,字嘯青,號弦齋,別號蘭道人。
《大唐三藏圣教序》亦稱《慈恩寺圣教序》,凡二石,唐永徽四年10月鐫刻。唐太宗李世民撰文,褚遂良書,萬文韶刻。正書,共21行,每行42字。《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序記》唐永徽四年12月鐫刻,唐高宗李治撰文,褚遂良書,正書,共20行,每行40字。石分別在陜西西安慈恩寺與大雁塔下。《同州圣教序并記》,楷書,共29行,每行48字。唐太宗李世民撰序,唐高宗李治撰記,褚遂良書。唐龍朔三年6月刻立。原石在同州今陜西大荔縣,民國時,于右任移至西安未果,1974年移置西安碑林。此碑是否為褚遂良所書,歷來爭議很大。“三藏”是佛教經典的總稱,梵文的音譯。“藏”原指收藏的筐篋。共分為素怛纜藏、毗奈耶藏、阿毗達摩藏,也就是經、律(戒律)、論或注解。由此,佛學史上對通曉“三藏”的僧人,都尊稱為三藏法師。
渾厚華滋血肉勝骨豐坊行書書法【詩翰卷】
書法欣賞【詩翰卷】
在
書法史上,他未能留名就在情理中了。豐坊的生前成就和他的身后名,可以看出歷史是公平的。他晚年生活困窘,眼睜睜地守著萬卷藏書而受窮。豐坊說過人品的問題,顯然他對自己的行為沒有作過多的自我批評。豐坊作書,在章法上有成竹在胸的習慣,《詩翰卷》章法奇麗,行筆徐緩,筆筆送到,顯得有出處。無論枯筆、潤筆都猶如印印泥般的一絲不茍,渾厚華滋,血肉勝骨。豐坊是抄書匠式的書家,許多長卷都寫得洋洋灑灑,筆法老到,功力扎實。
豐坊博學工文,尤精書法,藏書數萬卷,擁良田千余畝,盡鬻以購法書名帖,心摹手追,五體并能,晚年潦倒。豐坊初名坊,后名道生,字存禮、人翁、人叔,浙江鄞縣人,這個地方是出書法家的好地方。豐坊在朝廷是專管官員政績的,但好景不長,這個年輕人因他爸爸說錯了話而遭貶。后來他給皇帝寫了一封內容與他父親觀點相左的信,落下了不孝的名聲。
從他看家的行書
書法作品來看,取法十七帖、文徵明、王雅宜、文嘉的成分多一些。中庸的審美取向,善變的書法風格,作假的行事習慣,給他的書作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故在書史中,豐坊顯得乏跡可陳。選擇書法風格,其實也很簡單,遵循文氏家法在當時很吃香,王寵、陳道復都這樣做了,而豐坊卻不合時宜地選上了大王系列,文徵明本來就是學誰像誰的宗師,豐坊一點也不謙虛,怎能寫得過文徵明。
館閣絕非刻板清末楷書書法欣賞【三狀元扇】
書法欣賞【三狀元扇】
三段小楷
書法,用墨沉穩老到,用筆剛健整齊,轉角處凌厲方正,與今人書風自不可同日而語。曹鴻勛所寫朱子名言,曾被新學泰斗胡適大加贊賞。在清乾隆以后的殿試試卷上,對考生的楷書答題字體沒有嚴格的規定,可以用顏、歐或柳,甚至文徵明式的小楷,都不算犯規。由此可見,館閣體的“烏、光、黑”只是一種規范的要求。館閣體能成為一種書風,和當時統治階層的審美趣味有關。
劉墉、翁同龢、潘祖蔭、吳大澂、李文田等,都是館閣中人,他們的書法也都自成面目,可見“刻板”絕非館閣體之罪。其實,館閣體在嚴整工穩上很值得我們今天去學習與借鑒。其實,館閣中人多是學者,他們平常都以金石書畫為娛,除了必修的唐人楷書之外,上至漢魏,下至宋元名家碑帖都有臨摹取法,并非想象中那么死板。細看三段書法,自能明白館閣體亦非千人一面。雖然都是根植歐柳,但曹書帶有
書法作品《磚塔銘》的筆意,趙書結體摻用趙孟頫,黃書則有黃山谷的瘦硬。
清中期后,請翰林進士寫扇漸成風尚,也是士大夫們消遣的方式之一。出于爭奇的心理,扇子上科名越高的潤筆也越貴,更有好事者請多人同寫一幅扇子,其中以狀元的合作扇較罕有,著名書畫鑒藏家吳湖帆先生曾收藏過一把五位狀元合作的書法扇,是迄今為止合作狀元人數最多的扇子。扇上所寫的是一則掌故,講述清初大收藏家周亮工的事跡。第一段落款“戊子”,即光緒十四年,是三位狀元精力最富的時候。
館閣體是明清士子用于科舉考試和書寫公文的標準字體。館閣體是一種楷書書體的統稱與泛指。館閣體讓人聯想到“烏、光、黑”等字眼。《三狀元扇》是光緒末年的作品,它的可貴之處是留有三位狀元山東曹鴻勛、貴州趙以炯和安徽黃思永的墨跡。中間一段是趙以炯的小楷。趙以炯,字仲瑩,又字鶴林,貴陽青巖人。清咸豐七年生,光緒十二年狀元,他所寫的是臨古人信札中的一節。最后一段是黃思永的楷書。黃思永,字慎之,號亦瓢,休寧五城人。清光緒六年狀元。由翰林院修撰官至四品侍讀學士,后棄官經商,受聘商務部,與張謇并稱“商務二狀元”,又與翁同龢、文廷式等為帝黨中堅。曹鴻勛,濰縣(今山東濰坊)人。字仲銘,號蘭生。清光緒二年狀元,官至翰林院修撰。光緒五年出任湖南鄉試副考官,光緒七年出任湖南學政。此扇中,他所寫的是朱子《小學》里的一段話。
寬博舒展篆籀筆意伊秉綬書法欣賞【變化聯】
書法欣賞-伊秉綬隸書
伊秉綬隸書
書法作品大小等同、整齊化一的典型隸書字形被大小、長扁錯落自然所代替,更間以舒展字的主劃以拓展外部空間,使每字所占有的空間參差有變,迥異于每個字的空間相均的典型傳統隸字。當中,提按豐富、節奏明快的成熟隸書筆法變成了動作單一的中鋒運筆,為避免這種運筆法所導致的單調性與勻整性,伊汀洲采用線條長短有變、參差錯落的并行方式來透示出一種理性與自然的交融。
書法欣賞【變化聯】
《變化聯》
書法從風格而言,墨卿隸書最具個性與特色,令人耳目一新,所書用筆圓潤大氣,是地道的篆籀筆意,寫得凝練穩重,寬博舒展,墨色黑亮如漆,光彩照人,精美之至。是伊秉綬隸書的代表作,書風古趣盎然,氣勢博大,具有濃郁的金石氣息。在清代隸書大家中,墨卿是一顆獨放異彩的明星。伊秉綬字組似,又字墨卿、墨庵,清朝汀州府寧化人今福建寧化縣,乾隆五十四年進士,歷任刑部主事、惠州知府、揚州知府等職.嘉慶二十年被召入都,道經揚州時死去,年六十二。
書法作品-伊秉綬隸書
伊秉綬楷書
書法取法甚廣,自王羲之至董其昌,尤受顏真卿、李東陽影響至深,那用篆隸筆法所書的行楷,嫻熟自如,端莊雄渾,氣勢開張,妙趣橫生。伊秉綬書法,除了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深受父親影響外,更重要在于他虛心好學,曾不遠千里前往山東諸城請教當時最負盛名的書法家劉石庵,深得其指點.他持之以恒地長期臨摹漢代《衡方碑》,頗得李西涯之精髓.這說明他不但注重學碑,也注重學帖.在書家如林的清代書壇,伊秉綬不僅”以篆隸名當代”,”楷書亦入顏平原之室.”
書法視頻【伊秉綬隸書】截屏
伊秉綬在名家林立的清代書壇,獨樹一幟,其隸書成就達到了清代碑學的高峰,是清代碑學隸書中興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書法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筆,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的書法對嶺南及清代晚期碑派書法有著重大的影響。伊秉綬是清代著名的書法大家,他書畫詩兼精,人品高尚,作為一個傳統的文人,他崇尚儒家”中和”之美,具有剛正、不趨炎附勢的人格精神,正是這種高尚的人格,才有書法風格的陽剛浩大之氣.書法追求一種樸質古拙的意境,其書的古拙是其敦厚耿直、溫文儒雅的人格精神的反映,在他繪畫、篆刻、詩文中皆一再流露,而在書法中表露得最為直接且更完善。
隸法參以鐘鼎見古雅黃易書法欣賞【隸書聯】
書法欣賞【隸書聯】
清代黃易隸書
書法骨力開張,氣勢宏大,深得古法,是謂大家。工書,嫻熟隸法.隸書摹校官碑額,小隸有似武梁祠題字.精于博古,故隸法中參以鐘鼎,愈見古雅.撫印為丁敬高弟,有出藍之譽。仁和今杭州人.樹谷子,監生,官濟寧同知.嘗有聲幕府,以詩筒畫筆,與簿書迭進,不廢風雅。嘗謂”小心落墨,大膽奏刀”.二語可為刻印三昧.所至輒搜訪殘碑斷碣于荒煙宿莽間。嘗自寫訪碑圖十六幀,頗有逸致,翁方綱為之書碑文于上,最為精妙。
書法作品-黃易隸書
書法作品《隸書聯》此聯在方勁中摻以圓潤,圓潤中又不失勁健,看上去豐潤飽滿,又有力沉雄健之美。此聯屬方整平正一路,由于體勢不斷地變化,點畫穿插揖讓,錯落相間。是黃易隸書的代表作,以方筆為主,寫得渾厚遒勁,端莊質樸,由于注重線條的變化,流動的筆趣,有節律之妙。使方整平正之格躍然生動,耐人尋味。
西泠八家即丁敬、蔣仁、黃易、奚岡和陳豫鐘、陳鴻壽、趙之琛、錢松。當徽派盛行之際,有西泠丁敬突起,乃奪印壇盟主之席,開千五百年印學之奇秘,世稱浙派之始祖。浙派,其核心人物就是西泠八家,他們都是杭州人,故又稱”西泠印派”。在西泠八家的八個人中,人們一般習慣把丁敬、蔣仁、黃易、奚岡四個人稱為前四家。
書法視頻【黃易隸書】截屏
黃易山水法董、巨,冷逸幽雋,以澹墨簡筆寫取神韻,而有金石味.兼工花卉,宗惲壽平.官濟寧時,一花片葉皆能于質庫易錢.間作墨梅亦饒逸致.卒年五十九.著小蓬萊閣詩鈔等。生于1744年,卒于1802年,字大易,號小松,又號秋庵。別署秋景庵主、散花灘人、蓮宗弟子等.工詩文、善書畫,擅長碑版監別考訂,著有【小蓬萊閣金石文字】。其篆刻風格沿襲自丁敬,兼及宋元諸家,工穩生動。
動態之美清代萬承紀篆書書法欣賞【春西聯】
書法欣賞
清代的篆書
書法創作,學小篆多以二李為正宗,惜所傳石刻惟有《泰山刻石》及《瑯邪臺刻石》而已,能夠參照的范本較少,后人遂以漢器款識和五鳳題字、《祀三公山碑》等繆篆為本,所作愈發引人詬病。明趙宦光寫草篆,雖有新意,但去古愈遠,非秦非漢,非唐非宋。若一味固守舊法,為前賢所囿,則個人面目也是不成功的。清代書法,帖碑涇渭分明。清代篆隸的復興,如同沉寂千年的火山噴發,導致了篆隸創作的繁榮。這一時期的篆書創作,一路取法石鼓文,一路取法秦篆、詔版和李陽冰等小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一路是保守復古面目,一路是篆隸相摻,確立自我面目。
上聯中,“春”字形呈梯形,“日”部巧妙避讓,疏密關系處理極為精致。“秋”字部首左右錯落,“多”字有二“夕”,一大一小,一正一斜,一寬一窄,相映成趣,通過位置的調整來實現造型的變化,且上大下小,極具夸張之妙趣。“佳”字為左右結構,右側兩“土”豎畫并非一筆直下,稍有變化,沒有直接下行,行筆略有調整,使左右團成一氣,可見創作之精妙。
再看下聯。“西”字“乃”部上移,中間留出大塊空白,顯得空靈自然。“北”字處理得不對稱,在整幅對聯中造成斜向的視覺效果,呼應“秋”字。“樓”字處理打破原本的左右結構,將“木”字旁收縮,“女”部移到下方中側,整個字形顯得險象環生,扣人心弦,首尾呼應,妙不可言。萬承紀書法另辟蹊徑,不拘成法。從萬氏生卒年來看,較鄧石如稍后,創作上受到鄧石如的影響,在行筆、結體方面,吸收宋代夢英篆書的處理方法,疏密不露聲色。
萬承紀
書法的創造性雖不如鄧石如,但其作品中的結體處理更具現代意識,從金文中汲取菁華,對后世的黃士陵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通過字形內部的結構調整來產生變化,使得靜態的篆書具有了一種別樣的動態美。萬承紀,字廉山,又字疇五,號廉三,江西南昌人,清代乾隆年間舉人。萬氏書名并不顯赫,此聯雖寥寥10個字,但處理手法高超,一字一態,大巧若拙,變化萬千,令人回味無窮,頗有匠心獨運之處,值得借鑒。在其時篆隸書風昌熾的大潮下,書家都在動腦筋探求個性。萬氏書法,篆、行、草皆精,成就當首推篆書。
朱彝尊【隸書中堂】書法欣賞:用筆流動飄逸
書法欣賞-隸書中堂
朱彝尊取法之立足處在《曹全碑》,
書法用筆流動飄逸、輕松舒展,方圓兼施,結體端莊俊美、疏宕雅致,與其婉約詩詞之間有一種難得的默契感。言為心聲,字為心畫,亦情理之中的事。朱彝尊出經入史、博覽群書,學識宏富,雅好金石,書法創作自然游刃有余,其主要藝術成就在隸書方面。
朱彝尊對于漢隸
書法整體上的審美意韻也有準確的體會和把握,最終獲取漢隸平和秀雅、古意盎然之神髓。古人常常是多種角色合而為一,亦書亦詩,亦詩亦書,涉獵雖多,但息息相關,相得益彰,今人要么單調,要么蕪雜,藝術成就自然難以相提并論。擅長詩詞,為“浙西詞派”創始人,詞與陳維崧、納蘭性德并稱“詞家三絕”,詩則與王士禛稱“南朱北王”。康熙十八年(1679年)授翰林院檢討。
朱彝尊的書法藝術成就,清代錢泳《履園業話》中評述:“國初有鄭谷口始學漢碑,再從朱竹輩詩討論之,而漢隸之復興。”康熙年間舉“博學鴻詞科”,金農亦列其中。世人眼中,難免認為金農是一個書家,朱彝尊只是一個詩人。朱彝尊在清初以善隸書而著稱,與王時敏、鄭簠被譽為隸書三大家。朱彝尊生于1629,卒于1709年,字錫鬯,號竹垞,浙江嘉興人。
曾國藩/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第一人/行書
行楷對聯 -書法欣賞
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他從湖南雙峰一個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書生入京赴考,中進士留京師后十年七遷,連升十級,37歲任禮部侍郎,官至二品。1852年因母喪返鄉,恰逢太平天國巨瀾橫掃湘湖大地,他因勢在家鄉拉起了一支特別的民團湘軍,歷盡艱辛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為一等勇毅侯,成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歷任兩江總督、直隸 總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謚“文正”。書法欣賞以行楷為最佳。
曾國藩所處的時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轉而為沒落、衰敗,內憂外患接踵而來的動蕩年代,由于曾國藩等人的力挽狂瀾,一度出現“同治中興”的局面,曾國藩正是這一過渡時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各個方面產生了令人注目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僅作用于當時,而且一直延至今日。從而使之成為近代中國最顯赫和最有爭議的歷史人物之一。
曾國藩書法源于深厚的傳統帖學基礎,習字極其勤奮,不管是馳騁戰場,還是賦閑在家,俱不忘事翰弄墨,其對于子女臨習碑帖也極其嚴格,這在他的家書中屢屢可以見到這類記載。曾國藩畢生信奉程朱理學,書法講究筆筆有法,從不逾規矩,可惜缺乏個性。
雍正/暢朗嫻熟寬輟自然文雅遒勁氣勢宏偉/行書
雍正《行書五絕詩軸》書法欣賞
雍正皇帝,即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圣祖四子,清代皇帝,1722一1735年在位。康熙未,得隆科多、年羹堯之助奪得帝位,即處死、監禁參與爭位的諸兄弟,借故殺隆科多、年羹堯。削弱下五旗,嚴禁僚屬朋黨,大興文字獄,設軍機處,奪內閣與五大臣重權,設駐藏大臣,加強對西藏的管轄,劃定中俄中段邊界。行書為書法欣賞重點。
雍正皇帝施政時間只有短暫的13年,因此即位前的書法作品以及書法評論流傳下來很少。雍正是一個善于思辨、善于改革的皇帝,曾在中央行政制度方面進行過重大變革。他種種變革思想和改革措施,表現為“不如資若求功名”,善于培養人才;繼續發揚“條舉名帖為辨”的治學態度。
《書林紀事》有一段記載雖然未提到雍正書法如何,也未提到對書生書法評價,但間接表示了“見一書生頗精八法”的同時,他已然具備“八法”的素質和對書法品評的能力。雍正的書法在經歷了漫長的臨寫摹仿的初學階段,即位時已進入成熟階段,書法總體表現暢朗嫻熟、寬輟自然、文雅遒勁、謀略深邃、格調非凡、氣勢宏偉,有皇帝欲凌駕雄強的氣派。從流傳下來的墨跡看仍然受董香光影響頗深。
永瑆/與劉墉翁方綱鐵保并稱清中期四大書家/楷書行書
《永瑆楷書對聯》書法欣賞
清代書法家。字鏡泉,號少廠。清乾隆皇帝(高宗愛新覺羅.弘歷)十一子,封成親王,謚曰哲。嘉慶年間為軍機處行走。因皇太后賜陸機《平復帖》,又號詒晉齋主人。書法欣賞以楷書行書為最佳。
永瑆自幼酷愛書法藝術。幾十年的刻苦臨池,加上他得天獨厚的條件,得窺內府所藏,而自藏又甚富,書名重一時。永瑆楷書學趙孟頫、歐陽詢,小楷出入晉、唐,其書法用筆俊逸,結體疏朗,風格典雅。行草書亦縱逸深厚,頗具風采。博涉諸家,兼工各體,與劉墉、翁方綱、鐵保并稱清中期四大書家。嘉慶九年( 1804 ),上諭稱:“朕兄成親王自幼專精書法,深得古人用筆之意。博涉諸家,兼工各體,數十年臨池無間,近日朝臣文字之工書者,罕出其右。”
對其書法的評價,有楊翰《息柯雜著》謂:“王得窺內府所藏,而自藏又甚富,故書法大備如是,大抵皆從帖中問津,未深究古碑耳。”(清)禮親王昭梿《嘯亭雜錄》謂:“永瑆幼時握筆,即波磔成文,少年工趙文敏,又嘗見康熙時內監。言其師少時猶及見董文敏用筆。惟以前三指握管,懸腕書之,故王廣推其語,作撥燈法。”又說:“永瑆名重一時,士大夫得片紙只字,重若珍寶。論者謂國朝自王若霖(澍)下,一人而已。”《息柯雜著》又謂:“詒晉齋書,素未究心,但知其從趙承旨上溯歐陽率更,雖偶涉諸家,終不離兩家宗旨。集卷隨手雜臨,竟有脫盡町畦,不似本家筆意者。篆、隸亦有法度,蓋書非一時,臨非一家,不甚經意,而精神所寄,一一渾足,此無意勝于有意也。”
善收藏。著有《詒晉齋詩文集》及《續集》、《隨筆》、《倉龍集》等。《清史稿》卷二百二十一有傳。永瑆作為皇族,其書法的成就也得益于眼界寬、收藏廣。
康有為/運筆毫無帖法全從碑出逆筆藏鋒遲送澀進/行書
《五言聯》書法欣賞
《五言聯》 從中可以看出康有為的運筆毫無帖法,全從碑出,逆筆藏鋒,遲送澀進。轉折之處常常提筆暗過,圓渾蒼厚。結體也不似晉、唐的欹側綺麗,而是橫平豎直,長撇大捺,氣勢開展,饒有漢人筆意。行書是書法欣賞的重點。
康有為原名祖詒,字廣夏,又字長素,號更生,廣東南海人。人稱“康南海”。康有為是我國歷史上的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康有為不僅是位杰出的政治家,還是繼包世臣后又一大書論家。康有為所著的《廣藝舟雙楫》是中國書學史上繼包世臣后力倡碑學,并能從理論上全面地系統地總結碑學的一部著作。這部著作在當時影響極大。
而且康有為也身體例行,尊魏卑唐。字也從北碑中求意趣。康有為對石門銘用功尤深。同時摻和經石峪,云峰山諸石刻文字,極力地寫出了自己的面貌。
陳鴻壽/清代藝壇一代大師/隸書清勁瀟灑結體自由
《隸書七言聯》 書法欣賞
陳鴻壽(1768-1822)浙江錢塘(今杭州)人。字子恭,號曼生。嘉慶拔貢。工書畫、篆刻。是清代藝壇一代大師。書法欣賞以隸書和行書為重點。
陳鴻壽于藝術涉獵廣泛,而且造詣極高,為著名的“西泠八家”之一。他的篆刻出入秦漢,繪畫精于山水、花卉,書法以隸書最為著名。他的書法以隸書和行書最為知名。他的隸書清勁瀟灑,結體自由。穿插挪讓,相映成趣,在當時是一種創新的風格。他廣泛學習漢碑,尤其善于從漢摩崖石刻中汲取營養,在用筆上形成了金石氣十足、結體奇特的個人面目。筆畫圓勁細插,如銀畫鐵鉤,意境蕭疏簡淡,雄渾瓷肆,奇崛老辣。陳鴻壽的隸書較之以往的隸書具有“狂怪”的特點,說明他有創新的勇氣和才能,但在結字和章法上,用筆仍然屬守古法,筆筆中鋒,力透紙背。
清嘉慶時制壺名家楊彭年(字二泉,號大鵬)與陳鴻壽合作,壺由陳鴻壽設計,楊彭年制坯,再由陳鴻壽題銘,創制了紫砂壺與詩書畫篆刻為一體的“曼生壺”。“曼生壺”是文人雅士與紫砂壺藝家之間成功協調的典范,“曼生壺”的產生使這時期的紫砂壺走向一個更高的藝術層次。
包世臣/鄧石如弟子備得古人執筆運鋒之奇/藝舟雙楫
《小草立軸》書法欣賞
包世臣字慎伯,晚號倦翁、小倦游閣外史,鄧石如弟子,安徽涇縣人,涇縣古名安吳,故人稱“包安吳”,嘉慶十三年舉人,官新喻(今江西新余)知縣,仕途不順,終歸布衣,學知淵博,對經濟、文藝有研究。工詩文書畫,能篆刻,其書法備得古人執筆運鋒之奇,一時稱為包體。他對自己的書法極其自負。自言“廿六而后學,四十而后知。”、“慎伯中年書從顏、歐入手,轉及蘇、董,后肆力北魏,晚習二王,遂成絕業。”自以為“右軍第一人”。 書法欣賞以草行為最佳。
然而他的書法作品并非如自詡的那樣不可一世,他的草書中堂大有肉多筋少之感。不過他的《小草詩冊》卻很有特色,確有集碑貼于一人之感。
包世臣的書法稱不上是第一流的,但他留給后人的書法論著卻是第一流的。所著《藝舟雙楫》是一部倡導北魏的力作。是清代碑學思想的經典之一。另有《清朝書品》、《安吳四種》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