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冊》清 黃慎 紙本設色 縱24.8厘米 橫24.5厘米 天津市歷史博物館藏 黃慎的人物畫喜用中鋒細筆鉤勒人物面部、雙手,用狂草的筆法寫出人物衣衫,各具不同的質感。筆墨跌宕豪放,毫不拘束,反映了他人物畫的典型風格。此人物冊墨色清潤,賦彩淡雅,傳移模寫,生動逼真,筆墨間流露出后發之氣,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 《果老仙姑圖》清 黃慎 紙本設色 縱201厘米 橫110厘米 榮寶齋藏 黃慎中年以后,偶見懷素草書,以狂草法作畫,粗獷奔放,縱橫馳聘,多取材于歷史、神仙佛道故事,或民間生活景況。此幅《果老仙姑圖》表現出黃慎的“異端特質”。畫中張果老與仙姑均用粗獷線條描繪,卻有著無與倫比的藝術表現力。 《山鬼圖》清 羅聘 紙本設色 縱91厘米 橫35厘米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藏 羅聘喜作鬼趣圖,筆情古逸,無不臻妙,深得金農神味。“山鬼”舊注皆認為是山中之怪,后人則認為是巫山神女,今人多認為是女性山神。此圖中的山鬼不同于張渥《九歌》中的半裸野女形象,而是一位儀態萬千的秀美女子,若不是身上繪有薜荔,身后隨有猛虎,幾乎被認為是一位大家閨秀。 《易安像》清 羅聘 紙本設色 縱119.5厘米 橫44厘米 中國傳統人物畫著重寫意傳神,羅聘的肖像畫中同樣體現了這種追求。嘉慶三年(1798)初冬,羅聘幸遇老友易安,便繪此圖以作臨別紀念。整個畫面,施以淡墨,行筆稚拙,給人以素雅、瀟灑、安寧的感受。 《丁敬像》清 羅聘 紙本設色 縱108.1厘米 橫60.7厘米 浙江省博物館藏 《丁敬像》是羅聘肖像畫代表作之一。畫中人物丁敬(字敬身, 浙江杭州人, 金農知友, 工詩書, 尤精刻印, 格調清勁樸質, 開創“浙派”篆刻藝術)倚杖坐石, 光頂高額, 腦后幾許白發, 頭頸伸得特別長, 造型夸張,“怪”中見美, 拙中含趣。 《出浴圖》清 李育 紙本設色 縱17.8厘米 橫52.5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用輕快而靈動的筆觸描繪了出浴女子的閑適姿態。畫家繼承了粗筆放縱的白描寫意人物畫的技法,而不受其約束,努力探求適合自己藝術個性的表現手法,以少勝多,以形寫神,于粗獷中見細膩,灑脫中見精練。雖講究筆墨趣味,但能將表現人物形象的嚴謹性和筆墨傳神的抒情性結合起來。 《寇眉像》清 吳宏 樊圻 紙本設色 縱79.5厘米 橫60.6厘米 南京博物館藏 吳宏,生卒年代不詳。清代畫家。一作弘,字遠度,號竹史。江西金溪人,長居江寧(今南京)。他自幼喜好書畫,詩書皆精,金陵八家之一。樊圻(1616—1694),清代畫家。字會公、洽公。金陵(今江蘇南京)人。他與其兄樊沂均以畫出名。為明末清初的金陵八家之一。此圖由樊圻畫肖像,吳宏補景。這是一幅帶有風景的肖像畫。畫中人名為寇湄,是明末清初金陵秦淮名妓,善于彈奏古琴,能作曲,并工畫蘭竹。這幅作品中,由樊圻所畫的寇湄肖像,濃妝安坐,娟娟秀美,穆然恬靜。吳宏的補景和肖像畫相和諧。 《梅下賞月圖》清 余集 紙本墨筆 縱65.2厘米 橫31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余集(1738—1823),字蓉裳,號秋室,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三十一年(1766)進士,官至侍講學士。擅畫山水、花卉、禽鳥、蘭竹,尤工仕女,無不精妙,工書及詩畫,時稱三絕。此圖中畫一士人在梅下賞月的情景。兩枝老梅偃蹇相伴,環境幽雅而富有詩意。 《落花獨立圖》清 余集 絹本設色 縱93.1厘米 橫34.1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余集專擅仕女,有“余美人”之稱。他所作仕女,體態纖秀,風神嫻靜,筆法疏秀,敷色淡雅,其風格堪稱“費派”仕女先聲。《落花獨立圖》依據宋詞而作,衣紋為蘭葉描,簡潔飄逸,設色清淡明快,為其仕女畫代表作,體現了“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歸”的詩意。 《皆大歡喜圖》清 周笠 絹本水墨 淡設色 縱155厘米 橫62.7厘米 周笠,生卒年不詳,活動于乾隆、嘉慶年間。字牧山、山巖,號韻蘭外史、元贊、云巖山人、念伽山叟。江蘇吳縣人。早年擅肖像、仕女,筆意清逸,色澤娟秀。中年后轉攻花卉、山水。此圖以淡墨寫蒼松枝干,濃墨細寫松針。松下有兩個著寬袍閑坐的童子。 《觀音圖》 清 金禮嬴 紙本設色 縱111.6厘米 橫44.1厘米 浙江省博物館藏 金禮嬴(1772—1807),字云門,號五云,幼嫻翰墨,志趣高遠。凡人物、仕女、界畫樓室、山水、花卉,悉能匠心獨運,妙奪古人。尤精畫佛,莊嚴妙麗。圖中畫觀音坐在獅子身上,注視著在地上玩耍的善財童子。觀音神態靜穆,衣紋線條清勁流暢,用筆工細。 《五老圖》清 汪圻 紙本設色 縱171厘米 橫93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汪圻生卒年不詳,擅長人物。五老就是指宋代蘇東坡等五學士,此畫即是表現五學士在一起談論詩文的場景。人物用筆工細嚴謹,背景的山和松,則用沒骨法,顯得工放結合,松秀而靈動。 《聽阮圖》清 劉彥沖 紙本設色 縱20.7厘米 橫78.1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劉彥沖(1807—1847),字泳之,四川銅梁人,幼隨父居吳門(蘇州),師從朱昂子,而能“青出于藍”。善畫山水、人物、花卉,為晚清杰出的畫家之一,惜年僅四十早逝未能成大家。《聽阮圖》可能是根據白居易《長慶集》七六有和令孤仆射小飲聽阮咸所繪。畫家雖未畫出彈阮者的臉部,但從人物的背影和外觀特征,可以看出其專注,而聽阮者的入神,都惟妙惟肖躍然紙上。特別是人物眼神的刻畫,深得“傳神阿堵”的奧妙。 《聽阮圖》清 劉彥沖 紙本設色 縱20.7厘米 橫78.1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太白醉酒圖》清 蘇六朋 “李白斗酒詩百篇”是杜甫廣為傳誦的名句,號稱“酒仙”、“詩仙”的李太白,其最有特色、最顯才華的時刻正是在醉酒、詩興橫溢之際。因此“太白醉酒”便成了畫家們偏好的題材。畫面設淡色,內容為李白醉后由人扶持之態,李白神色飄逸,氣象奪人,二扶持侍從躬背彎腰,神態中流露出吃力和無奈,他們的衣服鞋履均設較重之色,與李白一襲白色長袍形成鮮明對比。 《清平調圖》清 蘇六朋 紙本設色 縱132厘米 橫101.5厘米 廣州美術館藏 此圖繪唐天寶年間,唐玄宗召李白作“清平調”的故事。畫面構圖完整,有開合之意,人物呼應緊湊。李白神色飄逸,文采氣象奪人。此圖用全焦墨完成,落筆草草,風致宛然,人物頭像似不經意,卻刻劃出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是蘇六朋代表作品之一。 《五羊仙跡圖》清 蘇長春 紙本設色 縱178.5厘米 橫67.5厘米 廣州美術館藏 蘇長春(生卒年不詳),字仁山,別署教圃,廣東順德人,工山水、人物,兼寫花卉,用筆構圖自成一家,古樸高逸,有金石味。圖中作者自題:“五羊仙騎羊,蝗神騎驢,分野之下,能修德政,則蝗神逐蝗于柳,種種兆年豐,九谷遍阡陌,故附祀之,帝高陽苗裔跋。”傳說蘇先祖為皇帝之孫,古帝顓頊,國于高陽,故稱帝高陽。五羊仙是廣州城的神話傳說,古時候有五位仙人騎五羊,手執谷穗,在這里播下五谷,廣州從此興旺起來,畫中之人,除五羊仙外,還有一人是否就是題款上所提到的蝗神? 《昭君出塞圖》清 倪田 紙本設色 縱118.5厘米 橫54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畫題:“一望關河蕭索。宣統辛亥新春”。可見作于1911年。王昭君名嬙,漢代美女。漢元帝后宮既多,不能常見,乃使畫工圖形,案圖召幸之。諸宮人皆賄畫工,獨王嬙不肯,遂不能見。匈奴入朝求美人為閼氏,于是上案圖以昭君行。元帝見后,貌為后宮第一,善應對,舉止嫻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昭君出塞圖》為歷代畫家所重視。過去的“百美圖”上常見此圖。畫面上昭君是以公主打扮,裘皮斗篷,立于馬前,若有所思,仰望天空。 《四紅圖》清 倪田 紙本設色 縱122厘米 橫49.9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四紅圖》格調精細嚴密,充分發揮了畫家的繪畫技巧,既有前輩大師優秀傳統的繼承,也有畫家個人特色的表現。設色方面,畫家更有獨具的匠心。用環境來襯托主要人物,畫家在人物心理狀態的刻劃上,達到了較高的水平。 《鐘馗仕女圖》清 倪田 紙本設色 徐悲鴻紀念館藏 倪田(1855—1919),初名寶田,字墨耕,江蘇揚州人。僑居上海,畫初學王小某(愫),人物、仕女、古佛像等皆佳。尤善畫馬。因喜愛任伯年畫,故作畫亦受伯年畫法影響。設色花卉、人物,風格近似伯年,古拙絕俗,意境清新。《鐘馗仕女圖》將鐘馗的粗率勇猛與仕女的沉秀纖柔構成一種詼諧的對照,畫面顯得生動而有趣。 《蕉蔭讀書圖》清 呂彤 紙本設色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藏 呂彤生卒不詳,以擅畫人物著稱。《蕉蔭讀書圖》繪一纖柔清麗女子正凝神靜氣在蕉蔭下讀書的情景。畫家用白描手法,細勁而游刃有余的線條,將仕女輕噘的唇、傾國傾城的媚眼表現得無與倫比,充分體現了仕女的美質。 《雍正妃行樂圖》清 佚名 絹本設色 《雍正妃行樂圖》描繪雍正皇帝的妃子在漫長而清冷的后宮中行樂的情景。雖然描繪對象是妃子,卻以明清美女的模式繪出,再加上具有明暗效果的暈染,畫面具有一種難得的通透感和立體感。但由于描繪對象的特殊性,為了顯示妃子們的雍容端莊,只得以千篇一律的矯揉造作的面容示人。 《雍正妃行樂圖》清 佚名 絹本設色 《送子得魁圖》清 任淇 絹本設色 縱97.6厘米 橫42.6厘米 浙江省博物館藏 清代人物畫家受陳洪綬的影響頗大。任淇無論在人物造型還是線條的運用上,都或多或少地受到陳洪綬的影響。《送子得魁圖》很顯然是一幅臨摹之作。圖中仕女孩童面部造型、衣紋線條,甚至右上角“老蓮洪綬畫于獅子林”九字,都仿陳洪綬的藝術風貌。 《瑤宮秋扇圖》清 任熊 絹本設色 縱99.2厘米 橫33.6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以任熊為代表的“海派”畫家,大都擅長詩、書、畫、印多方面的文化修養,但他們不同于以往的文人畫家那樣講求水墨清淡的“墨戲”,而是大膽地將大紅大綠用于畫面,顯出一種絢麗而富有生活氣息的審美風尚。《瑤宮秋扇圖》工筆畫一手執紈扇、姿容清麗的女子。線條剛勁、飄灑,時出方折之筆,筆致細膩,設色濃麗,有更多俗趣味。 《臨陳洪綬鐘馗圖》清 任熊 絹本設色 縱97.6厘米 橫35.6厘米 蘇州博物館藏 陳洪綬的人物造型多作極端的夸張變形,軀干偉岸,頭大身體小,折射了一種神經質的畸形人格和變態心理。任熊此幅《臨陳洪綬鐘馗圖》正是體現了這種風格。在線條的運用上,也是以圓轉細勁為主,神閑意定,舒展自如,極其高古淵穆。圖中鐘馗骨相奇偉,一手持劍,一手捧爵,似正在驅鬼。 《采藥圖》清 任熊 絹本設色 中國繪畫的發展,宋代以后,出現了文人、宮廷和民間三支隊伍于基本獨立體系中縱向嬗遞的趨勢。文人畫重清高雅逸的韻致,宮廷畫多富貴靡麗的氣氛,民間畫尚粗野艷俗的格局。任熊的繪畫藝術則是結合了三者,走向趨同的代表之一。《采藥圖》即體現了這種趨同的審美特征。 《丁藍叔小像圖》清 任熊 絹本設色 此幅《丁藍叔小像》在線條運用上,以方折的筆勢出之,有如屈鐵盤絲,方棱出角,一方面強調了裝飾趣味,另一方面也多少流露出刻意造作的跡象。人物的音容和神態在這種富有表現力的線條的刻畫下得以淋漓盡致地宣泄。 《梨花仕女圖》清 沙馥 絹本設色 縱84厘米 橫37厘米 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藏 中國人物畫家主張以神“君形”,緊緊抓住有利于傳神的眼神、手勢、身姿與重要細節,強調分別主次,有詳有略,詳于人物活動及其顧盼呼應而略于環境描寫。此幅《犁花仕女圖》中的背景十分簡略,用以突出仕女的神情和姿態及內心活動。 《芭蕉美人圖》清 沙馥 紙本設色 徐悲鴻紀念館藏 沙馥(1831—1906),晚清花鳥畫家,也善畫人物。此圖筆法清新活潑,氣味靜穆,富有裝飾趣味。畫芭蕉美人,具有寫生的效果。 《撲蝶圖》清 費以耕 絹本設色 縱91厘米 橫38.9厘米 浙江省博物館藏 費以耕,生卒年不詳。費丹旭長子,畫承家傳,工仕女畫。風格清麗。畫中仕女柳眉細眼,身材修長,一副弱不禁風而楚楚動人的樣子。同時又身姿活潑地在花叢中追逐著上下翻飛的彩蝶,神情煞是可愛而迷人。 《燈下沉思圖》清 任薰 紙本設色 縱130厘米 橫33厘米 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藏 任薰的人物畫同任熊一樣,受陳洪綬影響很深。人物造型夸張而不乏寫實傾向,力透紙背,很有藝術表現力。《燈下沉思圖》描繪一淡妝女子,在燈下陷入沉思的嬌麗姿容,那中蹙眉凝神的模樣很是惹人愛憐。 《麻姑獻壽圖》清 任薰 紙本設色 縱172厘米 橫81.5厘米 江蘇省常熟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藏 據葛洪《神仙傳》,麻姑修于牟州姑余山,姿容美妙,成仙后居蓬萊仙島。三月三日,王母壽辰,麻姑用靈芝釀酒作壽禮,后來民間多畫此以賀女壽。任薰此畫很有陳洪綬筆意而出新,用工筆重彩繪出,敷色濃郁,頗能表現壽喜之日的熱鬧紛繁的場面。 《瑤池霓裳圖》清 任薰 紙本設色 縱243.5厘米 橫122.2厘米 天津藝術博物館藏 《瑤池霓裳圖》畫仙霧繚繞的瑤池盛宴場面。畫中裙裾飄舉若飛的眾仙女吹奏的天籟之音,似乎從畫面傳遞而出,令人心曠神怡、繞梁三日而不絕。雍容華貴的王母娘娘駕彩鳳乘祥云、徐徐而來,場面很是幽雅熱烈。 《華天跨蝶圖》清 任薰 紙本設色 《華天跨蝶圖》是任薰的傳世名作。人稱“任阜長精于繪事,名噪當時”。除從學者任頤、任預外,寧波、蘇州均有弟子,深受時人擁戴。他的人物畫,格調清新,雅俗共賞,很有特色。 《竇燕山教子圖》清 任薰 紙本設色 畫中設色十分清淡,人物的面部略加暈染。線條多為宛轉回旋的行云流水描及飄逸的蘭葉描,畫風獨特。竇燕山對孩子那種舔犢之情和拳拳之愛躍然畫面。 《人物》清 任薰 紙本 縱139.5厘米 橫47厘米 天津藝術博物館藏 任薰的人物畫講究用筆。他用盤曲如絲的方折圓勁的線條來表現人物的胖瘦肥豐,面部造型上狹下豐,軀干偉岸,畫風古雅。 《人物圖》 清 任薰 《人物圖》 清 任薰 《人物圖》 清 任薰 《烹茶洗硯圖》清 錢慧安 紙本設色 縱62.1厘米 橫59.2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此畫在兩株虬曲的松樹下,有傍石而建的水榭,一中年男子倚欄而坐。榭內琴桌上置有茶具、書函,一侍童在水邊滌硯,數條金魚正游向硯前;另一侍童拿著蒲扇,對小爐扇風烹茶。人物線條尖細挺勁,轉折硬健,師法陳洪綬而不受所圍,其技法已臻純熟,儀容閑雅,設色清淡,為清末海上畫派的風格。這是同治十年(1871),作者三十九歲時,為友人文舟所作的肖像畫。 《簪花圖》錢慧安 絹本 設色 縱142厘米 橫80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圖中聳立兩株青松,虬枝盤折,古藤披垂,氣勢非凡。松下湖石峻峭,芍藥盛開。此圖似是取意韓魏公邀客品賞芍藥名品—金帶之軼事。據說“此花開者,城中必出宰相”,后果如此言,品賞此花的人,后皆入相。此畫用筆工整,以錢線描寫衣紋,人物神態各異,均有生意。色彩古雅,韻味高遠。 《仕女屏》清 錢慧安 紙本設色 縱162厘米 橫39厘米 天津美術學院藏 錢慧安為清光緒年間上海著名仕女畫家。人物造型清瘦,筆法遒勁,喜用重疊細勁的線條作衣紋,別具一格,在當時頗負盛名。這里選兩幅:《西池桃熟》和《瑤島分香》,畫中仕女形象誠如上言。 《慈母圖》清 錢慧安 絹本設色 縱175厘米 橫92厘米 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藏 錢慧安(1833—1911),初名貴昌,字吉生,號雙管樓,一號清溪樵子,寶山(今屬上海市)人。僑居上海賣畫,名重一時。擅畫人物、仕女和花鳥。筆意遒勁,態度閑雅。《慈母圖》將偉大無私的母性渲染得十分崇高而令人感動。 《對弈圖》清 錢慧安 絹本設色 縱175厘米 橫92厘米 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藏 畫中仕女呈典型的文人理想的美女形象:鵝蛋臉型、柳眉細眼、身材修長、體態風流而弱不禁風,千柔百媚,惹人愛憐。對弈仕女蹙眉凝神的形態既有病西施的沉魚落雁之美,又充滿林黛玉似的聰慧和促狹,很是生動傳神。 《荷塘仕女圖》清 樊虛 紙本設色 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藏 樊虛生卒年不詳,清代晚期畫家,善畫人物。《荷塘仕女圖》筆調簡潔,結構處略作渲染,后順墨線以色勾勒,色從墨態,渾然一體。畫中仕女的衣紋一變成法,運筆細勁流暢,筆調高朗嚴謹,成功地表現了夏衣的質感,充分顯示了畫家的藝術功力。 《柳下曉妝圖》清 陳崇光 紙本設色 縱127厘米 橫43.5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陳崇光(1838—1896),原名炤,字若木、櫟生,江蘇甘泉(今揚州)人。初為雕花工人,后拜虞蟾為師。山水、花卉、人物俱能,尤擅雙鉤花卉。古人云:“畫人難畫手,畫樹難畫柳”。既要把柳樹的枯枝老干畫得挺拔多姿,又要保持其婀娜之勢,確屬不易。作為此畫中起點綴和烘托環境作用的柳樹,在陳崇光筆下卻表現得很是從容嫵媚。柳下仕女正專心整理晨妝,其光鮮嬌媚的姿容在柳枝的襯托下,顯得清麗脫俗而動人。 《花容玉貌圖》清 任頤 絹本設色 縱28厘米 橫28厘米 南京博物館藏 任頤(1839/40—1895),清末畫家,原名潤,字伯年,后更名。生于浙江山陰航塢山,卒于上海。其父任云淞是民間畫工,任頤幼時隨父學畫肖像,在傳神寫照和默寫方面打下了扎實的基礎。后到寧波隨任薰學畫,同年春末與任薰離開寧波到蘇州,后寓居上海近30年,以賣畫為生。此幅《花容玉貌圖》體現了一種費丹旭式的半工半寫法,仕女形象則清麗嬌柔,風雅脫俗。 《仙姑圖》清 任頤 紙本設色 縱148厘米 橫79.7厘米 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藏 任頤的人物畫題材廣泛,既有歷史故事、神話故事、民間傳說,也有直接反映現實生活的作品。他善于寫真術,能夠捕捉人物一剎那之間的神情動態,被譽之為“曾波臣后第一手”。《仙姑圖》形象生動,構思奇妙,堪稱近代繪畫史上少見的佳作。 《弄璋圖》清 任頤 紙本設色 縱107厘米 橫42.8厘米 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 任頤兼善塑像,據說他曾用宜興陶土塑制其父一小全身像,“狀至入神”。他自幼植根于民間藝術之中,又適當吸取了西洋畫的有益成分,畫過人體,對民族傳統藝術理解較深,敢于創新,成為“海派”的主將,被徐悲鴻稱為“仇十洲(仇英)后中國畫家第一人”。此幅《弄璋圖》用方折勁健的筆觸描繪了一種舔犢之情和弄璋之喜。 《雪中送炭圖》清 任頤 紙本設色 縱138.5厘米 橫68.5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雪中送炭圖》是一幅反映社會底層人民生活的人物畫杰作。此圖含義深刻,人物生動,畫中小童呵手的姿態,更表現出風雪凜冽、天寒地凍的氣氛,在畫法上,潑墨與細筆并用,可謂盡變化之能事。 《老子授經圖》清 任頤 紙本設色 任頤是近代“海派”的代表畫家,除了花鳥、肖像,人物畫的成就很高。《老子授經圖》中老子瘦骨清像,一副仙風道骨的智者模樣。其衣紋勾勒精練,表現了瀟灑飄逸的線條美,除了發揮傳統筆墨人物畫技巧,還適當地吸收西洋人物畫的陰影和明暗,而敷色淡雅,濃墨點睛,神采煥發。 《鐘進士斬狐圖》清 任頤 紙本設色 任頤是“海派”畫家中賣畫最多、成就最高的畫家之一。“海派”就是指清末集中在上海出售自己藝術品,其畫作符合新興城市階層欣賞口味的一批畫家。他們雖然生平經歷各不相同,為了適應藝術品市場,高雅的文人趣味逐漸減少,在表現手法上盡量采用更適于被民眾接受的方式。此畫中的鐘進士即鐘馗,那滿臉正氣和威風嚴肅的表情用任頤那方折遒勁的線條來表現可謂得天獨厚。 《人物圖》清 任頤 紙本設色 任頤的人物畫畫面簡單,除人物外并無其他背景,更突出了人物的神情特點,真可謂傳神寫照。此畫以勾勒、點綴、潑墨等筆法交替互用,賦色鮮活明麗,畫面整體而無瑣碎之感,然而其細部卻經精心繪制,可清楚看到人物的每一根鬢眉,活靈活現。 《松溪吹簫圖》清 任頤 紙本設色 《酸寒尉像》清 任頤 紙本設色 任頤一生為其好友作了很多肖像畫,比如《酸寒尉像》就是吳昌碩的肖像。 《道家煉石圖》清 任頤 紙本設色 《沙山春像》清 任頤 紙本設色 縱128.6厘米 橫32.3厘米 南京博物館藏 任頤一生為其好友作了很多肖像畫,比如《酸寒尉像》就是吳昌碩的肖像。《沙山春像》中的人物神情沉穩,若有所思。任頤抓住他這瞬間之意態神色,以沒骨法生動準確地寫成肖像,用筆嫻熟而凝重,氣勢飛動而骨力俱老,設色簡凈,筆到而神采畢現,除面部以淡墨勾寫,馀者皆以色彩塊面渲淡為之,雖不用線而覺線之空靈,一氣呵成。 《三羊開泰圖》清 任頤 紙本設色 《人馬圖》清 任頤 紙本設色 縱132.5厘米 橫633.1厘米 廣東省博物館藏 任伯年的作品題材廣泛,造型生動有趣,色彩雅致,很受市民喜愛。此畫渲染點破,簡約明晰,畫面氣氛祥和,毫不做作。畫家以色墨相融的手法,用筆非常瀟灑,顯示了其高超的技藝。 《鐘馗插花圖》清 任預 紙本設色 任預(1854—1901),晚清畫家。字立凡,浙江蕭山人,任熊之子。長期在上海、蘇州一帶賣畫,畫藝得到了任薰、任頤和趙之謙的指教。學習文人畫,擅長人物、山水、花鳥。畫風秀出時流,別立疏懶落拓的風趣。歷來畫家對鐘馗夸張而詼諧的面容十分感興趣,任預在《鐘馗插花圖》中將粗率武猛的鐘馗與千姿百媚的鮮花畫在一起,形成一種強烈的對比。鐘馗插花動作的笨拙和憨態可掬讓人忍俊不禁。 《梅花仕女圖》清 任預 任預曾生活在社會底層,目睹帝國主義的蹂躪和上海殖民地化,因而在一些創作中頗多針砭寄情之作,蘊含了一定的思想性。《梅花仕女圖》用圓勁方折的線條表現出仕女的清秀纖細,作為背景的梅花則用沒骨法暈染,在一種迷蒙中映襯出仕女的秀雅清麗。 《碧蔭軒主人小像》清 任預 紙本設色 縱127.7厘米 橫60.6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任預在肖像畫方面有突出的成就,他所描繪的肖像,以逼肖寫神著稱,深受時人喜愛。此幅《碧蔭軒主人小像》,即是受碧蔭軒主人托為其繪的肖像。畫中衣紋勾勒精練,表現了瀟灑飄逸的線條美,除了發揮傳統筆墨人物畫技巧,還適當地吸收西洋畫的光影效果,而且敷色淡雅,很是傳神。 《桃園問津圖》清 任預 金箋水墨設色 縱64.1厘米 34.5厘米 南京博物館藏 中國人物畫歷史悠久,形成了它獨特的傳統。對于人物美的認識與表現,一般不留意于人體美,而側重“神識風采”之美。有傳神、寫真、寫心、肖品,即通過人物內在本質的外形的描寫,真實地反映不同人物的性格、個性與內心世界,同時也揭示其品格,反映其社會屬性,并給以或嘗試新的審美判斷。任預的此幅人物畫在傳神寫真方面具有很高的水準。 《油畫仕女圖》清 佚名 油畫 清末畫壇,呈現了一種多元的面貌,既有文人畫、宮廷繪畫、民間繪畫的逐漸趨同,也糅和了西洋繪畫的光影和透視效果,甚至,西洋繪畫中的油畫也以一種別開生面的形式誕生了,因為它一開始就以一種中西結合的面目示人。此幅《油畫仕女圖》雖然用的是油畫的形式,在表現人物特點時運用的卻是傳統中國畫的手法和構思。 《沈麟元葑山釣徒像》清 虛谷 紙本設色 縱116厘米 橫55.7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坡陀泉石間,畫沈麟元頭戴斗笠,身著白短褲衣服,留著短發坐在石上,作觀水沉思狀,身后放著漁竿,以點破主題,畫右上方自題“葑山釣徒。竹齋先生五十歲小景,虛谷。”下鈐“虛谷”朱方印。畫中人物神態悠閑,形象生動逼真。全畫筆法冷峭超逸,別具一格。可稱虛谷肖像畫的代表作品。沈麟元,字竹齋,一字卓哉,錢塘(今杭州)人。清同治至光緒年間(1862—1908)官河南淅川廳同知,善書,工山水,筆力蒼勁,書風似奚崗,與虛谷同時代人。 《彭公像圖》清 虛谷 紙本設色 縱125.2厘米 橫63.6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畫一長袍老者手執菊花,倚坐于湖石塊累上。庭院中雙松挺拔,茂郁蒼翠,松下兩只白鶴在綠蔭間閑步。竹籬邊,秋樹蔥蘢,叢菊盛開。畫家很注重人物面目的刻劃,勾染筆筆精到,墨色渲染過度,虛實對此清晰自然,很好地把握住了主人公面容豐滿、神態閑適的特征,加上流暢簡潔的衣紋和松鶴花石的映現,更顯示出“人淡如菊”、儒雅持重的精神風貌。 《無量壽佛圖》清 虛谷 紙本設色 縱129.9厘米 橫61.1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無量壽佛是凈土宗主佛之一,常與釋迦、樂師二佛并坐,稱為三尊。此圖佛陀盤坐崖前,作說法狀。佛像開相,富于個性,雙目炯炯,顯現睿智與神威。這種以濃麗取勝,重色中求和諧的手法在虛谷以后的作品中比較少見。此畫系為摯友高邕所作。款署“無量壽佛,李盟弟,虛谷寫”。鈐“虛谷書畫”、“三十七峰草堂”諸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