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明德實驗學校校長程紅兵說,作為老師而言,我們腦海中其實只要想一個問題。那就是,面對未來,我們的孩子最需要的就是核心素養。
知道發展學生核心素養,但具體怎么做?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課程改革。
怎么改呢?看看程紅兵校長的深圳明德實驗學校是怎么做的。
由靜派走向動派的課程改革
我聽了許多的課,幾百堂課,上千堂課下來,不客氣的說,現在許多課堂說白了,就是我們老師帶著孩子們尋找標準答案的過程。我們老師在課堂上擁有啟發式,擁有提問各種各樣的方式,說到底各種過程走下來,其實發現就是帶著孩子們找標準答案,找到答案這堂課教學目標因此達成,因此實現。我們希望有所改變,我們希望不僅僅要找到答案,更重要的是開起孩子的思維、智慧,這是課堂所要追求的。我們明德課程結構變革,由統一課程轉向差異化的課程,我們由單維課程轉向立體課程,體系課程轉變譜系課程。我們希望學校的課程始終在發展,在變化。其中重要的含義也就是由靜派走向動派。
許多學校在做的,我們也在做。我們也都在做改革方向,就是實現校本化的改革,實現個別化的服務。面向群體能不能逐漸走向面向個體,面向每一個學生,走完這個教學,選修這個課程,都是我們這個改革的一種常識。由單維的課程改革能不能走向立體課程改革,國家第80次課程改革不少人認為教育部改教材,學校改課堂如此而言,就是所謂的課程改革。這也許是課程改革的一種樣式,一種樣貌,但是是不是實體的全方位的整體來思考,可不可以從內容上有一些變化,可不可以在學科的組合當中有些變化……這就是我們要去做的事情。
引進到借鑒整合最終走向融合
基礎教育的校本課程。由引進到借鑒整合最終走向融合,引進以國家課程委基礎,毫無疑問必須體現國家課程的基本課程,必須以國際課程為參照,一些發達國家好的東西拿過來學習、消化、借鑒引進作為思維。浙江教育出版社曾經翻譯了一套美國的科學流程,這個科學課程最大的優勢有兩點。
1、所有的知識點全部和生活聯系起來,所有知識點來自于生活。我們今天的科學課程的教育教學,我個人覺得我們是用非科學的方法在教科學,其中最重要的毛病就是去生活化,去背景化,而美國的科學課程它所有的資源無 一例外的跟生活聯系起來。
2、所有的都可以通過實驗來驗證,而且是孩子們回到自己家里都可以做的非常簡單的事情,這也恰恰是我們今天科學課程教學過程當中的問題所在。
學科的生活化
比如小學數學,這里有很多數學老師都可以講這個概念數學就是所謂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所謂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我們稱之為雙基數學。但是在明德,小學數學我們不叫雙基數學,我們叫彩虹數學。為什么叫彩虹數學?就是豐富多彩的。我們還有人文數學,所有的數學知識背后都有數學家,所有與數學家他們相關的,我們有意思地穿插在數學教學當中。假如說可以,這就是人文數學。
除了有雙基數學,人文數學之外,我們還有生活數學。什么叫生活數學?也就是把數學知識有意思的和生活聯系起來,把它系統化,貫穿在我們學科教學過程當中,我們稱之為生活數學。
除了雙基數學、人文數學、生活數學之外,我們還有活動數學。每一個月搞一次活動,以數學知識,數學技能為基本線索安排一個相關活動,我們把它稱之為活動數學。
所以這內容可不可以變化?完全可以變化,我們的語文,英語也有彩虹閱讀。
場景教材,把孩子自己的照片放進教材中
所謂的學科重組國內,很多學校都在這樣做,我們也在這樣做。在面對當下的學科教學的問題,可不可以把學科之間加以重新組合?我們把小學1、2年級主題式綜合課程打通學科壁壘,我們的課程特征是親近兒童,站在兒童要變,換句話說要尊重孩子的喜歡,要有兒童意識,兒童的視角,兒童的心理,兒童的話語方式。
我們編寫的教材是順應孩子特點,比如孩子認識生活,無論時間和空間,它都是由近及遠的,我們要順著孩子的習慣。孩子生活先從自己開始,從家人開始,從身邊開始,然后逐漸走向社區,走向學校,走向城市等。孩子喜歡什么?可親可感的生活情景,我們的教材跟老師的教材放在一起,把孩子自己的照片、孩子的家庭照片、孩子的社區照片,統統放進去了,新學期開學孩子拿到教科書,看到自己的、同學的、老師的等都在教材上,那種情景感非常生動。我們的教材從第一頁開始到最后一頁結束全部都有畫面。
我們的孩子喜歡聽故事,我們穿插大量的故事在里面。一年級由我到我的存在,有一個主題:一起成長。慢慢到二年級,我、我們。也有一個內在的邏輯線條。
文科綜合,中華文化、語文、思想品德三個學科整合
小學可以重新組合,初中可不可以?完全可以,高中當然也可以。文科綜合從單堂課開始,跨文理綜合,地理和生物,霧霾與呼吸道可以聯合起來,原本就是有內在的聯系。文科在星星點點基礎之上,能不能穿著來,成為一種課程?比如我們來一種中華文化與語文,思想品德三個學科整合起來。穿插中華文化,這個課程創設其實是受美國語文教材的啟發,美國的語文教材取材跟中國人不一樣,不是語文,而是社會歷史。其次是重視文學代表性。
它這樣做原因何在?根據是什么?想法是什么?再看看體例,語文教材,居然沒有語文的元素,它是歷史發展為線索,文明的交匯,國家的誕生,國家的發展,國家的分裂和解與擴展、不滿、覺醒與反抗、繁榮與保護。語文是培養共和國合格公民,一個共和國的合格公民必須知曉在中國歷史上曾經產生過重大影響的重要文章。但是這樣一種指導思想,換句話說把學生個人成長與國家發展站立起來,支撐這樣做的原因就在這里,也就是它是一種全人文的教育思想。
理科組合,改變學科孤立、缺乏聯系的狀態
我們的理科組合,受到文科這種教育啟發,把中國歷史上對中國人的精神,中華文化精神產生的重大影響的重要文章都拿過來為我所用,目的是什么?明德走出去的孩子血管里面流淌的是中華文化的血液,這就是我們的初衷。我們所在的福田區有一個國家自然保護區,每年11—12月份北京的候鳥就飛過來,于是跟我們的科學老師、化學老師、生物老師聊一聊,能不能開發一個課程?紅樹林有生物,有動物,跟生物有關。紅樹林是濕地,具有降解作用,于是四門學科整合起來,開設這門課程。我們現在還有高中階段開設的海綿城市研究課程。
我們希望把這個傳統學校的學科那種孤立的缺乏聯系的狀態改變一下,每一個學科好比學生挖一個深井,但是井跟井之間沒有聯系。我們希望通過濕地研究這個課程,把這個井和井之間打通,讓深井連通起來,目的是培養完整的人,面向豐富多彩的生活。不僅面對幾個學科,我們希望孩子關注復雜的社會系統;不僅僅是知識學,我們讓孩子提高問題解決能力,面向社會面貌具體問題的能力;不僅僅是解題能力,我們要求解決綜合素養,也就是所謂的核心素養;不僅僅是學科素養,我們為未來的學習,未來學生他有多少發展空間,他有多少解決社會實際問題的能力,不僅僅是為了分數學習。
課堂教學發生變化,用不同的要素組合
我們課堂能不能發生變化?我說今天的課堂教學問題很多,我這里不妨羅列幾個問題,我們用非道德的方式教德育孤立說教;非語言的方式教語言,試題訓練;非科學的方式教科學,去情景化,去生活化……諸如此類。
很多老師,很多學校熱衷于探討教學課堂模式變化,有道理嗎?有道理。我看過各種各樣的課堂研究,中國老師曾經做過發明創造了6千多種課堂教學模式,6千多種教學模式實話實說絕大多數都是一種程序建構:課堂教學第一步干什么,第二步干什么,老師講5分鐘,還是講10分鐘,最后一步干什么……諸如此類。我說能不能改變一下?由模式建構、模型創建,其實我是刻意分開來。我用模型這個詞其實就是有意和程序建構的模式加以區分。加以區分原因在哪里?希望程序建構走向樣式組合。也就是說,課堂教學它有許多重要的要素,根據學生的情況,根據教學能夠需要,根據乃至時間、空間的變化,用不同的要素來進行組合。因為程序建構一旦走向模式化,可能就是封閉的、僵化的。
到目前為止提煉了7個共同要素,這7個不同要素在課堂教學過程當中還可以不斷地生成新的要素。所以這個不是到此為止的,在實際教育教學過程當中也許還生成新的要素。
當別人還看不清未來的時候
我們已經有了實現教育夢想的計劃
加入專業學校計劃,我們一起創造教育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