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2017年高考北京卷)37.(38分)兒童:成長、保護與發展
材料一 孔子曰:“不學禮,無以立?!?div style="height:15px;">
年齡段
稱謂
稱謂由來(摘自《禮記》等)
1-3歲
孩提
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
10歲以前
孺子
孺子早寢晏起,唯所欲,食無時
滿10歲
幼學
人生十年曰幼,學
13-15歲(男)
舞勺
十有三年,學樂,誦詩,舞《勺》(一種文舞)
15歲左右(男)
束發
束發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
15歲(女)
及笄
十有五年而笄(笄禮)
15-20歲(男)
舞象
成童,舞《象》(一種武舞),學射、御
滿20歲(男)
弱冠
二十曰弱,冠(冠禮)
(1)禮樂制度是維護宗法社會的重要基礎。表中能夠反映禮樂制度對兒童要求的稱謂有哪些?簡析在先秦社會禮樂制度是如何滲透到兒童成長過程中的。(10分)
【參考答案】
(1)稱謂:幼學、舞勺、束發、及?、舞象、弱冠。
簡析:先秦有嚴格的禮樂制度;貴族根據禮樂制度培養子弟;根據兒童年齡劃分學習階段;男女要求不同;學習禮樂目的在于更好維護社會等級制度,穩定統治秩序。
【知識拓展】
含義:禮樂制是維護封建制度的文化制度?!岸Y”是調整統治階級內部關系、維護貴族等級秩序的典章制度和禮儀規定。“樂”是配合“禮”的進行以維護等級差別的樂舞,如音樂、舞蹈、歌詠等。
目的:為維護宗法制和分封制,以作為各級貴族的政治和生活準則。
正式定型:周公為了鞏固統治,集前朝之大成。從禮鞏固階級分化,控制人們的思想和輿論,從根本上奠定了中國的階級區分。樂則被升華成了一種待遇,對于不同階級有著不同的待遇,也是為了更好的宣傳和鞏固階級統治。故有“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
破壞:春秋后期,出現了“禮崩樂壞”的局面。卿大夫在奪取國君權力的同時,不但僭用諸侯之禮,甚至僭用天子之禮。按禮,天子的舞用“八佾”,這時季孫氏也用“八佾舞于庭”;按禮,天子祭祖唱《雍》詩來撤除祭品,這時魯的三家都“以《雍》撤”;按禮,只有天子可以“旅”(祭祀)于泰山,這時季孫氏“旅于泰山”。卿大夫這樣“僭禮”,實質上就是奪取政治權力的一種表現?!岸Y樂征伐自天子出”變為了“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作用:禮樂制度不僅強化了等級觀念,而且和諧了等級關系,形成了文化認同的社會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