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失敗的原因
1,自己認為考不上,所以就考不上。一個學校能夠考上大學的就那么多人,能考上好大學的就更少。為了讓同學們對自己在一個班級,一個年級的名次心里有數,學校把每次考試的成績都公布的明明白白,惟恐有不知道。這對那些成績好的同學可能是個激勵,但是,對不少成績不好的同學,這是冷酷到底的打擊手段。因為這個成績名次表從四個方向打擊了成績不好的同學,一是老師,老師看到學生這個成績,對我的年終獎不大可能做貢獻,就把他排除在重點保護對象以外,愛怎么著怎么著;二是同學,同學覺得這家伙不可救藥,不是笨得出奇,就是皮得出奇,算了,別指望他學習上有是后面長進,我不幫他了。三是家長,家長又傷心又生氣又覺得沒辦法,這孩子怎么辦哪?咳,年紀小,在學校里呆者,不闖禍,到時候能考上是運氣,考不上找個工作算了。四是學生自己,學生環顧四周,不是愛理不理,就是恨鐵不成鋼的表情,就是憐憫的表情,哪個人也不認為他學習還有是什么用處,哪個人都認為前途迷茫,這些情緒、觀點、態度通過各種各項的表情、言語深入到學生的心理深處,學生就建設了自己失敗的形象,一個考不上大學、學習無益、前途沒有的形象。然后,自然就有這樣的心理:我考不上,我學習沒用,我干嗎還學?結果就是真的考不上。
我們可以想一想,考上名牌大學的,是不是絕大多數偶被認為能考上名牌?考上一般學校的是不是絕大多數被認為能考上個一般學校?考不上的是不是絕大多數都被認為考不上,而且,學生自己是不是也都這樣認為?高中學生還是在自我概念形成的時期,他們對自我形象的構造受到外界觀點的巨大影響。所以,學校的成績名次表實際上成了學生建立自我形象的一個標尺,給他們的階段目標加了一個界限,這個界限限制了學生做最大的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因為他們認為自己努力沒有結果。當然,有少數意志堅強,不肯服輸的學生,可能會額外獲得學習的動力,但是,我可以確切地說,這樣的學生必然有過成功的體驗,對自己有比較清晰的了解,或者得到某些額外的激勵,鼓起了他們對自己的信心。
2,太想考上了,結果考不上。覺得沒希望考上大學的同學,不給自己加壓力,學習松懈,所以考不上,但是如果太想考上大學,就給自己加上了額外的個人難于承受的壓力,這樣也會導致高考失敗,有幸考上,成績也好不了。在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自我強迫癥,就是老擔心自己的哪個方面出問題,所以拼命補救,比如太愛干凈的人,老認為自己的手不干凈,認為其他的人不干凈,所以時時刻刻都在洗手。學習上也有強迫征,而且還不少。我不知道同學們是否關心過這些同學,是否問過他們拼命學習的原因,我可以告訴大家,他們拼命學習的原因就是太想考上了,所以老是擔心自己會被別人落下,害怕考不上,害怕自己這里不懂,那里不會,害怕不會的就恰恰會考試,害怕記住的會忘掉,所以他們時時刻刻都在看書,走在做題,全班他走的最晚,到教室最早,可是因為他全部的精力都在這個上面,他不敢騰出精力尋找高效的學習方法,不敢放松自己的心境,不敢按照自己的條件和情況制定個人的學習計劃,時時牽掛其他人學習到什么時間,自己一定要比其他人學習的晚,不講究效率,實際上,他們只所以這樣學習,更多是給自己一個心理安慰,是解除考上大學這個目標帶給自己的極大壓力。可惜這恰恰是最壞的辦法。有句古話,磨刀不誤砍材工,可是這些學生大多數都是在用鈍刀砍柴,學習效率底下,加上心理和精神整年處于高度緊張狀態,到了考試的時間,已經失去了彈力,疲憊不堪,那里還有應對高考的精力?考試成績不好就在情理之中。同學們經常可以遇到這樣的同學,我覺得,這樣的同學比那些毫無進取心的同學更可悲,因為他們最怕失去的一般都會失去,最想得到的一般都得不到,而且還失去心理、精神、身體的健康。
3,因為文理分科不對,所以高考失敗。文理分科與高考有什么關系?首先我們問問,為什么在高中有文理分科?因為文理科學習的內容不一樣,它們對學生的能力要求不一樣。文理分科是基于兩個心理學理論,一是人的能力有多樣性,而且發展不均衡,有的這個能力好,有的哪個能力好,一是學科對能力的要不一樣,所以,為了個人發展,為了學科發展,強調個人能力與學科所需要能力的符合,強調合適的人做合適的事,合適的事合適的人干。高中的文理分科就是這個工作的基礎。現在有人批判在高中文理分科,認為不利于復合人才的培養,不過,這個工作還是有道理的,從高考的角度說,文理分科有利于發現多樣的專一的人才。從學生的角度說,文理分科有利于提高高考的成績。但是如果文理分科錯了,個人能力與學習的課程不符合,就要適得其反。簡單說,文科對機械記憶能力,文字語言能力,想象能力的 要求高,而理科對學生的數理邏輯能力,推理能力,觀察能力,抽象思維能力,空間判斷能力要求高。據我所知,現在高中生文理分科十分倉促,根本沒有時間對自己的能力、動機、性格等等有了解,就選擇了文理科。文理科選擇錯了,有什么樣的結果哪?首先就是學習起來吃力,其次是興趣不高,再次是動力不足,辛苦兩年,成績平平,這樣的例子很多。即便考上了大學,受文理科的限制,喜歡的專業不能考,喜歡的行業不能做,耽誤人生的進步。在2003年7月初的一期上,有學生就業的專題,其中就提到一個學生畢業以后不想找工作,因為他學習的是工業類的專業,而他個人卻喜歡人文學科。他畏懼即將到來的工作內容。而在我們的顧客中,有不少是因為選擇錯誤了文理科,學習能力不能用其所長,而是用其所短,學習吃力,成績還不好,在認清問題的關鍵,重新選擇以后,成績就有了大的改觀。
4,沒有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方法是事情成功的關鍵。學習有學習的方法,不過,學習的方法有自己的特點,那就是學習方法總是具有個人的特征,尤其是學習成績好的同學,在學習上都有一套自己的學習方法,這些學習方法他們自己用起來得心應手,別人用起來,效果句沒那么好。這是為什么哪?因為學習方法必須與一個人的學習能力和心理、生理的節律相符合。在心理學上,把人們的學習能力分為三種,視動能力,聽覺能力,動覺能力,分別表示從閱讀觀察、聽覺、和實際操作中習得知識的能力,一個人在這三個方面的能力不均衡,一般說來,學習方法要與自己比較突出的學習能力適應,就是用自己所長,避自己所短。生理節律是一個人的精氣神高潮低潮的起伏變化,在一天當中,一個季度當中,一年當中、一生當中,人的生命都在隨節律而變化,學習方法的一個要義就是要在精氣神處于高潮時學習,處于低潮時休養生息。為什么要有課間休息?為什么要有周末?為什么要放假?就是因為人在生理的低落期間要注意修養,積蓄力量。有的同學在課間不休息,在晚上不休息,在周末不休息,在假期也不休息,耗盡心力精力,怎么學習得好?還有,人各方面的能力在不同的時間段也有起伏。有的同學早晨記憶力好,有的同學在晚上精力充沛,兩個人的學習方法當然不一樣。現在學校是固定的作息表、課程表,每位同學都應該根據自己的情況設計自己的作息和課程表。可是,真正這樣做的很少。而能做到的,成績都不錯。
在上面的四個問題中,兩個是心態動機問題,一個是學習能力問題,一個是學習方法問題,問題找出來了,那么解決的辦法哪?解決的辦法就是:1,確立新的學習概念,2,調整學習心理,3,正確選擇文理分科,4,設計與自己相適合的學習方法,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四個問題中,第一個問題我能免費告訴大家,因為它是一個普遍的問題,其他幾個都必須針對個人的情況提供單獨的解決方案,在沒有對大家的心理狀況做了解以前,我什么話都不能說,因為那是不負責任。
好,現在我告訴大家這個新學習概念是什么。這個學習概念就是:學習是獲得生存能力職業能力的行為。學習就是獲得就業能力的一種手段。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就可以很開闊的看待學習。
所有可以獲得就業能力的行為都是學習。在我們的家長和老師看來,只有對考試科目的學習才是學習。對考試成績有好處,對升學有好處的才是學習。以前,美術、體育、音樂是小三門,家長和老師認為學生上這些課是浪費時間。因為考試不考,現在有的家長和學校對培養體育、美術、音樂的專才很瘋狂,為什么?因為這樣可以給學生加分,能讓學生考不好也可能升學。現在我說,這種學習觀念錯了。正確的學習觀念應該是,所有可以獲得就業能力的行為都是學習。
同學們可能會說,考上大學,尤其是好大學,不是就能就業了嗎?高中成績好,考大學,考好大學的保險系數不是大嗎?好高中的教學成績不是好嗎?好高中不是要初中成績好才能考上嗎?好初中不教學成績好嗎?小學不是也這樣?沒有小學,怎么考上好初中?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這些話錯嗎?我們來看,上好小學一定能上好初中嗎?上好初中一定能上好的高中嗎?上好高中一定能考上好大學嗎?上大學一定能就業嗎?我想任何人都只能說,機會大,不敢說,一定就能。我們再看,不上重點高中就考不上大學嗎?不上大學一定就沒工作嗎?答案還是不一定。所以我們要問,究竟是什么決定了一個人能考上大學?決定了一個人能夠就業?是成績嗎?不是,成績是個表象,決定一個人能不能考上大學的是學習能力,是自我管理能力;決定一個人能不能就業的是一個人是不是具備了就業需要的能力和素質,其中就包括學習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其他還有情緒控制能力,就是情商;現在說,智商高的不如情商高的;人際關系的管理能力也重要,在一個群體中最如魚得水的,不是最聰明的,出成績最多的,而是最得民心的那個。高分低能說了有多少年了?我說,不是高分低能,是一個人能力不均衡,學習書面知識的能力好,但是其他的能力不好。可是社會不是讓你只學習的,而是要你把學到的東西用起來;不是只讓你學習書本上的簡單知識,還要你學習現實中復雜的新知識,社會人際知識,無窮無盡。只具備了考高分的能力,怎么能夠在社會上立足?怎么能找到職位哪?所以,如果承認學習就是為了就業,就要承認學習就是所有能獲得就業能力的行為,學習不僅僅是讀那些對考試有用的書。學習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高考,所有的學習都是為增進自己某個方面的職業能力,學習書面知識是為了增進文字語言、邏輯思維的能力,所以,你的成績差又怎么樣?這個成績不能說明你的未來,更不能決定你的未來,為什么要因為成績差就不努力學習?你或者考不上大學,但是知識的用處無處不在,舉個例子,你們現在十七八歲,向后看遠五年、六年,就是結婚生子的年齡,你們學到的知識還可以應當幾年,在孩子跟前顯上幾年的學識淵博吧?再不濟,堅持學習也能鍛煉自己管理、自我控制的能力,也是對自己的一個挑戰吧?有偉人說了,與人斗,其樂無窮,我說,與自己斗,能夠成功,更是其樂無窮。
同學們要把學習就是獲得就業的能力這個概念記在心里,在學習成績不好時,就可以看得開,放得下,既不沮喪、自甘失敗、放棄對學習的努力,也不會給自己加太重的壓力,把高中的學習當成命運的賭博,把身價性命都押進去,結果,考上了可能成了中舉的范進,考不上就幾天茶飯不思,甚至一個沖動就上了山頂,樓頂。高中學習不過是一個人為職業生涯準備必要技能的一個短暫階段,無論成績好壞,學習本身對青少年才是重要的。當你不再僅僅關注高考而關心學習,而是為學習發現無窮的價值,你就不會因為高考目標的無望而放棄學習,也不會因為高考目標的沉重而壓傷自己。在任何一種情況下都將學習當作一種職責。
這個學習的概念是給大家一個更高的更長久的動機激勵,同學們可以嘗試為自己發現更多的學習的價值,你找到的越多,對學習就越有利。有句古話,有心栽花花不活,無心插柳柳成蔭,大家可以仔細品品這句話。
其他三個問題的解決需要在了解了學生的心理狀況、能力發展情況、生理節律情況以后針對個人提出解決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