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中國地質博物館迎來了100周年生日,特別向社會大眾推出《百年歷程—中國地質博物館建館100周年成就與精品展》(中國地質博物館四樓展出),展覽包括關懷鼓舞、科學啟航、地質巨擘、先行保障和自然瑰寶五個部分。自然瑰寶部分展出了礦物、化石和寶玉石三大類藏品。礦物部分展出了一批重量級的藏品,許多藏品為首次面向社會公眾展出,現向大家逐一介紹礦物部分的設計理念及重要藏品,便于大家在參觀時了解其背后的內涵。
一進入自然瑰寶-礦物化石部分展區(qū)入口(圖1),迎面而來的是一個特殊的展臺。了解中國地質博物館的人們會知道該館館標主要特征是一個紅藍綠三個六邊形組成的三叉形狀。這一特殊展臺設計原型就是館標,以館標作為該區(qū)入口主展臺,是有豐富的含義的。
圖2 中國地質博物館館標
首先介紹館標(圖2)的寓意:大家知道恐龍的腳印是三趾腳印,在恐龍生活的后期,地球上火山活動頻繁,當巨大的恐龍走過,留下了巨大的三趾腳印(空洞)。在劇烈的火山活動過程中,火山熱液進入到巨大的三趾腳印空洞中,礦物在其中慢慢結晶,形成了粗大的晶體(晶體通常是規(guī)則凸多面體),晶瑩剔透的晶體由于成分或結構的原因,呈現出紅色、藍色和綠色,即代表著人們喜歡的紅寶石、藍寶石和祖母綠。可見,館標蘊含著化石、礦物和寶石的信息,代表著博物館的三大主要藏品,也蘊含著博物館的三大主要研究方向:古生物學、礦物學和寶石學。
可見,呈現在大家面前的這一特殊展臺,不但述說著此次專展展出了博物館的三大主要藏品【該專展的展覽線路是從電梯出口,按中廳-南廳-西廳進行參觀,即按序-領導關懷-館史(科學啟航、地質巨擘、先行保障)-自然瑰寶(礦物化石寶石)展開】,而且該特殊展臺集中展出了重量級藏品,一半以上均為首次展出。
圖3 花簇狀藍銅礦
位于該展臺中央部分上方的標本是花簇狀藍銅礦(藍色),伴生少量孔雀石(綠色)(圖3),產于廣東陽春石菉銅礦。該礦區(qū)產出的藍銅礦有別于世界其他地區(qū)的藍銅礦形態(tài):由短柱狀的藍銅礦組成的花朵狀藍銅礦形態(tài),非常漂亮。通常見到的是一朵朵藍銅礦花,而此標本由許多個藍銅礦花組成的花簇狀藍銅礦實屬罕見,且到目前為止最大的一個花簇狀藍銅礦標本。該標本為首次面向觀眾展出。上個世紀80年代,中國地質博物館全部收藏了廣東陽春石菉銅礦產出的花朵狀藍銅礦,曾作為國禮。
喜歡國畫或唐卡的朋友,知道藍銅礦和孔雀石自古以來用來做顏料,分別稱為石青和石綠。當然它們也是提煉銅的礦石。
位于藍銅礦前面的是狗頭金,現調整到該展區(qū)東側展柜中與巖金和沙金一并展出,在后面再細介紹。
位于該展臺左側最后一件標本是雌黃與方解石,是首次向觀眾展出,不過可惜現在大家只能從本文提供的照片(圖4)進行觀賞了,該標本太貴重了只展出了半個月就撤展了。晶體完好的柱狀橘紅色雌黃與錐狀白色透明的方解石共生,構成了色彩鮮艷的晶簇,非常漂亮,實屬絕品。該標本產于湖南石門雄黃礦,目前已經閉坑了。石門雄黃礦是有著1500余年歷史的亞洲最大的雄黃礦,它生產砒霜、硫酸和用來制造鞭炮、藥材的雄黃粉。由于雌黃和雄黃特別容易發(fā)生光化學反應轉變成砒霜,因此屬于嬌貴類標本。
圖4 雌黃與方解石共生
位于該展臺左側倒數第二件標本是海藍寶石與白云母共生(圖5),該標本產于我國新疆可可托海。市面上常見到的海藍寶石礦物晶體是產于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地方。此標本也是首次向觀眾展出。
該展臺左側正數第一件是釩鉛礦(圖6)。通常看到的釩鉛礦為黃色或黃色略帶紅色調;而此件釩鉛礦是紅色為主,實屬罕見。為首次向觀眾展出。
展臺右側第一件標本為巨型天河石單晶標本(圖7),從該標本形態(tài)可以看出,在形成過程中,一開始有多個單體天河石生長,后期長成了一個完整的巨型單晶體,保留了完好的原始晶面,實屬罕見。喜歡寶石的朋友,在寶石市場上會遇到天河石戒面或飾品,就是這種天河石加工而成的。天河石為含鍶的長石,呈現綠色。
此展臺剩下的三件標本雖然在2014年底開始一直在展廳展出,但也屬于重量級標本,從自然形成的晶體形態(tài)組合的美觀性(白鎢礦、水晶和白云母共生,圖8;毒砂與層解石共生,圖9),晶體顆粒的罕見性(巨大的白鎢礦雙晶,圖10)
圖8 白鎢礦、水晶與白云母
圖9 毒砂與層解石(粉紅色)共生
自然之美,發(fā)表的圖文未做標注均為原創(chuàng),全部版權歸自然之美所有,轉發(fā)請標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