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家庭教育的方法之一——傾聽 傾聽既是家長教育子女必須具備的一種能力,也是教育子女一個好的方法。這是因為孩子的教育80%在于溝通,20%才是教育,只要溝通到位,教育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而傾聽正是親子溝通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因此,要解決孩子存在的問題,首先要解決好和孩子的溝通問題,而要使溝通順暢,家長必須要學會和掌握傾聽的技巧。 但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數家長所犯的錯誤恰恰是忽視了傾聽。許多家長經常扮演著一個說教者的角色。只顧自己嘮叨,不愛聽孩子的話,一次次拒絕和打斷孩子說話,時間久了孩子就不再愿意與父母對話,溝通也就非常困難。當你抱怨孩子不愿意與你溝通,孩子總把事情悶在心里時,你有沒有想過,孩子為什么不愿意與你溝通。事實上,每個孩子都是愿意與父母溝通的,但是,親子之間的溝通之門往往被父母們在無意中關閉了。請看看下面這些經常發生的場景: 場景一: 媽媽正在做飯,孩子回到家高興地跑到媽媽身邊:“媽媽,我們班今天發生了一件很好玩的事!”“沒看我正忙著?還不快去作作業!別整天瘋瘋癲癲的光想著好玩。”孩子一下子蔫了。 場景二:爸爸在看電視,孩子走到身邊說:“爸爸,我想跟您說件事。”“行,什么事?你說吧!”爸爸答應了孩子的要求,但卻沒有認真傾聽孩子的訴說。孩子說的時候,雖然在哼哼呀呀地咐和著,但眼睛卻一直盯在電視上,根本不正眼瞧一眼孩子。最后,孩子氣呼呼得說:“不跟你說了!”轉身離去。 場景三:班主任打電話找家長,說孩子在學校打架了。孩子放學回到家,一肚子怒火的你開口就罵:“你這個渾小子,整天不干好事,凈干壞事!” 孩子嘟囔著:“我、我……”似乎想說明打架的原因。“我什么我,你還有什么好說的?”孩子委屈得流下了淚。 從這幾個場景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時候不是孩子不愿意說,而是做家長的容不得孩子說。這樣的做法,怎么能夠全面地了解孩子,怎么能夠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呢?不了解孩子,與孩子溝通能不費勁嗎!正如賞識教育創始人、著名教育家周弘所說:“要想和孩子溝通,就必須學會傾聽。傾聽是和孩子有效溝通的前提。不會或者不知道傾聽,也就不知道孩子究竟在想什么,連孩子想什么都不知道,何談溝通?” 那么如何正確的應用傾聽藝術,使自己在和孩子溝通的中收到良好的效果呢? 一要有主動傾聽的意識。父母千萬不能因為孩子小,就忽略他們的闡述。不要總是居高臨下,而是要經常蹲下去,與孩子面對面,平等地互相傾聽與訴說。傾聽孩子談話的過程中,運用眼神或簡短的語言表示出你聽的興趣。切忌表現出不耐煩,或說出讓孩子掃興的話語。 二要允許孩子申辯、解釋。現實生活中常會有這樣的情況:孩子犯錯時,父母憑著自己了解的情況對孩子的行為做出評價和責備。當孩子申辯、解釋的時候,父母會氣上加氣,對孩子一聲斷喝:“住口,不用解釋了!”這種做法對孩子會造成很大的傷害。孩子有時候犯了錯,可能有一定的原因,應該讓他申辯和解釋,老是用“你不用解釋!”來制止孩子,孩子漸漸就會放棄為自己辯解的權力,他會背著許多冤屈,一個人默默承受,長久下去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心理問題。 三要善于運用傾聽的凈化作用,協助孩子及排解情緒等方面的問題。傾聽是了解的開始,在心理學上,傾聽更具有凈化作用。當孩子遭遇挫折、困頓、失敗和難過時,積極的傾聽能夠沉淀和過濾孩子復雜而奔騰的情緒,幫助孩子解決存在的問題。就像眼睛里進了一粒沙子很難過,但當眼淚將沙子流出來后,便會覺得舒服多了。請看以下的案例: 孩子:媽媽,我討厭上學,因為全班的同學都欺侮我。 母親:全班的同學都欺侮你? 孩子:對啊!我跟小琪借筆,她都不肯借我。 母親:你覺得很沒面子。 孩子:曉珍和我賽跑輸了,就說我偷跑。其實我根本沒有偷跑。 母親:嗯,還有呢? 孩子:老師叫我登記成績,他們就說我是馬屁精。 母親:喔…… 孩子:作文被老師朗讀,國權就說我是抄來的。其實,我哪有抄。 母親:那怎么辦?全班的同學都在欺侮你。 孩子:其實……也沒有啦……不是全班啦…… 母親:有一半的同學在欺侮你。 孩子:也沒有那么多啦! 母親:至少有十個同學欺侮你吧! 孩子:哪有?這次班上全數通過,我當選三好學生呢! 母親:哦…… 孩子:其實就只那三個人啦!因為他們嫉妒我的功課比他們好!可是……也還好啦!上次他們還請我吃零食,有一次我腳痛,國權還幫我抬午餐呢! 這位母親沒有大段大段的說教,只是用簡短的回應,特別是用“嗯、喔、哦”等簡單的回應,就幫助孩子澄清了情緒和想法,解決了認為全班同學都欺侮自己的問題。 四是要注意運用反映傾聽,幫助孩子找出問題的癥結。所謂反映傾聽,就是試著了解孩子的感受和想法,然后用不加入自己的意思、分析、勸告及任何判斷的話表達出來,向孩子求證,進一步了解孩子話語中隱含的意義,找出孩子隱藏的感受和問題的癥結,幫助孩子從合理、正面、積極的角度覺察自己的感受,使負向情緒得到疏解。可見,反映傾聽是一種開放式的溝通反應,是父母對孩子感受表達的回饋,讓孩子有“我被了解”的感覺。例如,孩子帶著怒氣告訴爸爸:“我討厭體育老師,他從不讓我上場參加籃球比賽,每次比賽我都是坐在場邊。”爸爸聽了這話后的反應:大體會有下面幾種: 其一,“你應該告訴體育老師你的想法,應該知道怎樣為自己爭取權利。” 其二,“你自己技術不行還怪老師。小時候叫你練球你就是不肯。” 其三,“我去找你們老師談談。這對你不公平,你想打球怎能不讓你打。” 上面的三種反應都不能有效的幫助孩子解決問題,甚至會導致孩子出現其他問題。那么我們看看如何采用反映式傾聽,幫助孩子解決自身的問題: 爸爸:“看樣子你在生老師的氣,因為沒讓你參加比賽。” 兒子:“可不是嗎?打籃球挺有趣,尤其是在比賽的時候。” 爸爸:“你很想參加比賽,可是你現在有點失望,因為同學之間有競爭。” 兒子:“是啊,也許我應該加強練習,提高球技,才能有機會上場。” 由上例可見,所謂反映式傾聽,是父母在聽孩子講話時,簡單扼要重述孩子的感受以及這種感受產生的情緒原因。父母就像一面鏡子,把孩子說的話或表達的感情接收過來,然后再反映回去。反映式傾聽是一種尊重孩子的態度。父母可以不同意孩子的想法,但通過反映式的傾聽表示愿意真誠地了解他們的感受,包括字面上的意思或隱含于背后的意思。 五要巧妙的表達你意見,在傾聽孩子述說中,不要表示或堅持明顯與孩子不同的意見。因為孩子希望的是家長“聽”他說話,或希望家長能設身處地的為他著想,而不是給他提意見,批評他。你可以配合孩子的述說,巧妙地提出你的意見,比如孩子說完話時,你可以重復他說話的某個部分,或某個觀點,這不僅證明你在注意聽他所講的話,而且可以用下列的答話陳述你的意見。如:“正如你所說的,我認為……”、“我完全贊同你的看法……”等。 家長怎樣和孩子溝通? 在我的咨詢中,常能聽到家長講:“我和咱家孩子沒法溝通。他(她)啥事兒也不跟你說。” 鑒于此,我想在這里與各位家長談談怎樣與自己的孩子溝通的話題。 一般情況,這樣的孩子初、高中的學生比較多。 孩子的成長既有來自于遺傳的因素,也有來自于環境的影響。遺傳限定了孩子的發展范圍;而環境因素的優劣,則決定了孩子在該范圍內的發展程度。因遺傳及生長環境的不同,因此,每一個孩子都是與眾不同的。有一首歌的名字叫“最遠的你是我最近的愛”,我覺得這個歌名很值得回味。為什么離我們最近的孩子,自己辛辛苦苦養大的孩子,忽然間感覺離我們那么遠?以前,我們在這個年齡的時候也沒有這么多事呀。現在的孩子怎么了? 初、高中的孩子正處在青春期,一方面由于生理的迅速發育,另一方面多數家庭是獨生子女,在生活自理、處理壓力等方面,有的家長過多的替代,使孩子本來已經躁動的心在面對挫折時變得更加的煩躁和激動。往往因為一點小事就會大吵大嚷,甚至摔砸東西。孩子覺得:家長不理解我;家長感到:這孩子莫名其妙,不可理喻。 怎么能夠使雙方相互理解、相互溝通,進而達到融洽、和諧呢?這里給大家提供一些方法,僅供參考: 1、要與孩子溝通之前,先從調整自己開始 在沒有清楚地了解孩子的情緒來源之前,我們還沒有發言權。孩子畢竟未成年,而且她(他)正處在人生的轉折期,請調整你自己的頻道或波段與孩子的年齡同步,忘記家長的位置,也不要用成年人的“尺”來量孩子,那樣對孩子是不公平的。想象自己與孩子同齡,是他(她)的朋友。我們很難想象一個已經處于失控狀態的家長會對孩子起到管理和教育的作用。所以,教育孩子的前提是先調整自己。 2、理解孩子的情緒和行為 所有的爭論和敵對都源于對彼此差異的不接納。當孩子出現極端的情緒和行為時,我們可以肯定這情緒和行為的背后一定有原因:或者成績不理想,或者哪個老師或同學有意、無意中傷害了她(他);或者其它的什么事情。我希望家長在這個時候想一想空氣,它看不見,摸不著,可是每一個人每一分鐘都離不開它,它是所有生物生命中的重要成分,原因是它不只給“好人”,同時也給“歹人”;不只給動物,同時也給植物。在給予時,它是不計較的,它能夠包容和接納差異。沒有一個孩子是自己要求出生的,因此,作為家長,我們有這份責任。以你博大的愛試著去理解孩子,接納孩子吧。 3、世界上最偉大的力量是愛 愛可以化干戈為玉帛,如陽光,象笑臉——溫暖、溫柔,讓人愉悅、舒暢。因為愛,孩子在外面乖巧、守紀、可人,在家里卻很暴躁,這是對家長的信任,信任家長會對她(他)不離不棄。因為愛,家長想盡辦法也要同孩子交流,以達成一致。那么,當孩子躁動的情緒出現的時候,我們來嘗試著用愛來打開孩子的心扉:孩子,媽媽(爸爸)注意到你心情很不好。看到你心情不好,我的心里也不是個滋味,你愿意跟我說說你的煩惱嗎?我很愿意聽……這樣的開場白,會產生什么樣的結果,我只想對你說,“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只要心里有愛,你的語言就是最美的樂章,你對孩子的愛撫和關切就是最神奇的良藥。 4、家長在有些方面策略地示弱,亦可在溝通中起到神奇的效果 人常常有自己的思維定勢,尤其成年人。孩子在成長、成熟,發生著一系列的變化,作為家長,我們也應不斷調整自己的想法。有些方面,我們在慢慢地衰減,而孩子們卻在迅速地發展,比如:記憶力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等,這些是不容質疑的。不僅如此,若在其它方面,家長能夠策略地示弱,對兩代人的溝通將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曾有位家長,每天要向孩子學習2個英語單詞,有時以前學過的忘記了,還要再次的向孩子“請教”。家長的這一舉措使孩子本以落后的英語,又直追了上來。 5、聽比說更重要 孩子同我們雖然生活在一個屋檐下,一個社會里,但孩子與我們是兩個“世界”的人。他們談論網絡的精彩、老師的評價、異性同學的目光和真摯的友誼……我們真的走進過他們的世界里么?截斷和灌輸只能讓情緒的洪水愈發洶涌、泛濫,而用心傾聽就是愛,不打斷對方的講話就是尊重,這本身就有增進彼此理解和療傷的作用。一個好的傾聽者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做孩子的忠誠的傾聽者,讓孩子把情緒完整的傾瀉出來,不做對錯的評判,更不進行批評和貶損,你會發現你和孩子都是幸福的。一旦建立了良好的雙邊關系,再加以適度的引導,可喜的變化就會在不經意間一點一點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