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于中醫世家。半個世紀以前,父親講,他治梅核氣,即用張仲景的半夏厚樸原方,臨癥有效,但見效慢。
孫之道醫生在原方的基礎上,擴大藥物為香砂六君子湯去黨參以和胃祛痰濕,去蘇葉,改為枳殼、小茴香、烏藥配香附、厚樸以增強疏肝理氣降逆之力,并加清利咽喉之桔梗、牛蒡子、山豆根、射干。
理氣消梅湯
組成:白術、茯苓、甘草、半夏、陳皮、木香、砂仁、枳殼、小茴香、烏藥、香附、厚樸、桔梗、牛蒡子、山豆根、射干。
如肺熱咽干加麥冬、知母,并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情志愉快,可收到更滿意的效果。
這種經驗多么可貴。數十年來,我治療梅核氣,依先父之教導,用上述藥物,病程在3-5年者,常10劑藥左右而痊愈。其治法定為疏肝和胃、清利咽喉,方名為理氣消梅湯。
肝腎陰虛或肺胃有熱,亦可導致咽喉干燥不爽,癥似梅核氣,因臨床少見,故不費述。
過去民間治梅核氣,是用兩個銅錢夾梅子,用麻線捆綁,埋在地下,三年后取出,吃梅子。新中國成立初期,一個梅子就賣到一個現洋。雖能見效,但不能根治。現在我把治梅核氣的處方傳給我的學生,并在《李振華醫案醫論集》一書中公布,推廣,希望讓更多的患者受益。
附:《李振華醫案醫論集》之梅核氣(慢性咽炎)
周某,男,32歲,司機。微信搜索行之醫話公眾號關注更多秘驗方
初診:1992年3月2日。主訴:咽中異物感半年,加重15天。
病史:平素吸煙、飲酒量多,半年前感咽中如有異物梗阻,吐之不出,咽之不下,伴胸悶,腹脹,食欲不佳,經當地醫院胸透、B超檢查未發現異常,遂按慢性咽炎治療,服冬凌草片,山豆根片等藥物,病情時輕時重。半月前因過春節飲酒過多,致病情加重,再服冬凌草片療效不佳,故前來就診,現癥見:咽中有異物感,胸悶,氣短,腹脹,口干口苦,精神尚好,面色紅潤,語言有力,形體較胖。舌邊尖紅,舌體胖大,苔薄白,脈弦細。
中醫診斷,梅核氣(肝胃郁熱,痰凝氣滯>。
西醫診斷:慢性咽炎。
治法:疏肝和胃,清化痰熱,行氣利咽。
處方:理氣消梅湯(自擬經驗方)加減。
白術10克,茯苓15克,陳皮10克,半夏10克,香附10克,厚樸10克,紫蘇10克,枳殼10克,郁金10克,知母12克,桔梗10克,牛蒡子10克,射干10克,山豆根10克,甘草3克。
二診 1992年3月9日。上方服六劑,口干口苦消失,余癥大減,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細。
二診辨證論治:脾胃功能健復,使痰濁漸得運化,氣機升降有序;肝郁將疏,氣機趨于通暢,熱勢消去,固病情好轉。口干苦消失,故上方去清熱養陰之知母,加砂仁12克溫中和胃。6劑水煎服。
三診 1992年3月16日。咽中異物感消失,無特殊不適癥狀,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細。
三診辨證論治:痰濕已去,脾胃功能正常,肝疏胃和,然紫蘇多服泄人真氣,故去紫蘇,繼服6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