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大的動蕩時期。禮崩樂壞的時代,諸子百家紛紛游走于各國之間宣揚自己的學說,因而當時是我國第一個學術大爆發的時期。
各諸侯國采用不用學說壯大自己國家的實力,從而達到兼并他國擴大自己地盤的目的。但是,有時的戰爭并非是靠足夠的智謀和排兵布將來獲得勝利,可能也只是出自于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
細枝末節,牽一發而動全身,最終導致一場重要的戰役失敗。
春秋時期,諸侯國兼并不斷,各國戰事紛起。朝為睦鄰,夕為仇敵,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宋國當時就是如此,當它正與齊國酣戰的時候,鄭國趁其不備發動攻擊。當時大軍正與齊國大戰,自然無法抽調回來,于是只得派留守在國都的高級將領親自前往戰場。
公元前607年,宋國與鄭國交戰。宋國派出的主帥名為華元,不僅手握大權,還是宋國的皇親國戚。這樣尊貴的身份,本不應該親自前往戰場,卻因為當時宋國身陷兩處,不得不親自上陣。
當時宋國正處于苦戰之中,軍心浮動。為了穩定軍心,犒勞大家,華元在開戰的前一天, 讓人將附近的羊盡數宰了,拿來給士兵們加餐。畢竟戰場之上生死都將置之度外,一頓好吃的必然會令軍中士兵士氣大增。
當等羊肉做好之后,華元將其一一分給軍中人員。當時,華元的車夫正有事耽擱,而華元也忙著給士兵們分羊肉,無暇顧及其他。因此等他的車夫回來之后,羊肉已經全部分發出去。
車夫見狀并沒有多說什么,看著士兵們吃羊肉的神情與動作,聞著肉香離開了。
第二天,兩軍交戰。
士兵們前一夜剛受主帥鼓舞,士氣正盛,宋軍與鄭軍交戰正酣,變故卻突然發生了。
春秋時期,戰車還是非常先進且奢侈的東西。當時的戰車,是四匹馬的樣式,車上站著三個人,他們各司其職。分別是拿矛近戰的士兵已經拿弓進行遠程射殺的弓箭手,他們的目的殲敵。而剩下的人便是專門負責駕駛戰車,讓士兵們能夠有更好的操作空間。
華元當時所用的便是那樣的戰車,正當交戰的時候,他的車夫卻突然趁機帶著戰車急急而行。并且,車夫還說出了這樣一句話:
“疇昔之羊,子為政,今日之御,我為政。”
昨天分發羊肉,是你說了算。今天駕駛戰車,卻是我說了算。華元聽完之后,還沒弄清楚發生了什么,就被車夫駕著戰車朝鄭軍的大營跑去。這時,華元才明白車夫原來是怪罪自己沒有跟他分羊肉,伺機報復他。
鄭軍看著敵方的戰車疾馳而來,納悶之余讓開了通道。很快車夫得以長驅直入,將華元送入了鄭軍的大營之中,華元因此被捕。
本是勝負未定的一場戰役,在車夫的記恨之下,華元被捕。
正所謂“三軍可奪帥也”,沒想到宋軍的將領是被自己這邊的車夫所擒。宋軍失去將領,軍心渙散,輸掉了與鄭國的戰爭。
此后,本就身陷于齊國戰場之上的宋國,因為作戰連連失利,很快便被其他國家打敗,最終成為其他諸侯國的盤中之餐。
而究其緣由,居然是因為華元忘了分給車夫一口羊肉。
這名車夫叫作羊斟,他因為自己的口腹之欲,罔顧國家存亡,最終導致宋鄭之戰失敗,也加劇了宋國的滅亡。
《左傳》曾這樣評價羊斟的做法:以其私憾,敗國殄民。
同樣,這個典型的案例也讓司馬遷將其特意記在《史記》之中。
由此,一個新的成語誕生:羊斟慚羹。從這個故事當中引申出來的含義便是比喻以私害公的人。
這種以私害公的小人,在歷史之上并不少見。就如《戰國策》之中,還記載了另一個類似的故事。
戰國時期,中山國的君主在國都設宴,大宴群臣。好巧不巧的是,這位國君也選擇了羊羹作為分發群臣的東西。
當羊羹煮好之后,中山國國君便挨個分發給在座的臣子們。但是,當分到司馬子期面前的時候,羊羹沒有了!
在座每一個人都有,偏偏自己沒有!而且,偏偏自己就是被放在后面的人,這國君不是讓自己掉面嗎?
于是,司馬子期生氣了。他認為中山國的君主不看重自己,還大庭廣眾之下讓自己出丑,于是連夜跑路,投奔了楚國。
在他的慫恿之下,沒多久楚國就派兵攻打中山國。
戰國時期,楚國本就強大,而中山國的國力小,怎么能夠抵擋得住楚國的強勢出擊呢?于是中山國君只得倉皇出逃。在逃亡途中,他發現有兩個人一直跟著自己,并且隨侍左右。經他詢問,才得知這倆士兵的父親受過中山國君的恩惠,因此讓他倆來報恩。
從后面可以看出,中山國君并非特意刁難臣子之人,卻因為羊羹不夠而讓臣子懷恨在心,最終導致中山國的滅亡。
這則故事衍生出的成語便是司馬怒羹。他的意思,等同于“羊斟慚羹”。
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之中,每一場戰爭,都有無數士兵的死亡。因此無論是和平年代還是戰亂時代,戰爭都是值得人們慎重的事情。
但是你也無法預料,戰爭之中因為某些環節的疏忽而導致全局潰敗。
小人的情緒,總會有挑刺的地方。但是戰爭敗于此,著實令人感到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