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抱法處勢則治,背法去勢則亂。—— 《韓非子·難勢》
孟子說,仁義而已,何必曰利?
韓非卻認為,利而已,何必曰仁義?
造車的工匠希望別人富貴,制棺材的希望別人早死,并非他們仁慈或者狠毒,都是因為利益所在。
人的本性就是趨利避害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利己,所以要用“法”來約束民眾。
韓非
《韓非子》是集法家之大成者,糅合了“法、術、勢”三大概念于一身。
何為“法”?
《定法》篇說:“法者,憲令著于官府,刑罰必于民心,賞存乎慎法,而罰加乎奸令者也。”
與儒家言必稱堯舜相反,韓非繼承了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的思想,主張“世異則事異”,提倡變法圖強。
他說,如果想用寬緩之政去治理急世之民,就好比沒有韁繩和鞭子卻要去駕馭烈馬一樣,此不知之患也。
戰國 商鞅方升
儒家講“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而韓非則提倡“法不阿貴”。
他說:“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韓非還主張“法莫如顯”,提倡普及法律知識。
這些觀念與現今的如出一轍。
彩繪《帝鑒圖說·賞強項令》(漢光武帝) 家奴犯法尚不能治,將何以治天下乎?
“術”的方面,主要是馭下之術。
韓非把君臣關系看成赤裸裸的利益交換,“術”也建立在“君臣異利”的基礎之上。
《備內》篇說:“人臣之于其君,非有骨肉之親也,縛于勢而不得不事也。”
《孤憤》篇說:“主利在有能而任官,臣利在無能而得事。”
基于此,韓非主張君主要大權在握,手執“賞罰”二柄用以制臣。
在運用賞罰之術時,要名實相符。
《二柄》篇說:“為人臣者陳而言,君以其言授之事,專以其事責其功。功當其事,事當其言,則賞;功不當其事,事不當其言,則罰。”
明 張居正 《帝鑒圖說·十侍亂政》 萬歷元年潘允端刊本 十常侍相繼專權,濁亂海內,尋召董卓之亂,漢因以
《定法》篇中,韓非給“術”下了一個精準的定義:“術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操殺生之柄,課群臣之能者也。”
關于“勢”,《難勢》篇中有一段精彩的辯論。
慎子說:“堯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為天子,則能亂天下。所以說可靠的不是賢能,而是權勢。”
有人反駁道:“話雖如此,但權勢這東西,賢人用它則天下治,不賢人用它則天下亂。賢與不賢,相差甚遠。”
明 仇英 《帝王道統萬年圖》(舜)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
聽到二人發言,又有人道:
“權勢是客觀存在的,討論這個沒有意義,應當討論如何規范權勢本身。堯舜、桀紂這樣的人,一千世才能出現一次,而世上的君主大都是上不及堯舜,下不過桀紂的中人之資。
我所說的規范權勢就是對他們而言。抱法處勢則治,背法去勢則亂。
如果廢勢背法而待堯舜,就是說一千世才有一治;而抱法處勢而待桀紂,則是一千世才有一亂。”
彩繪《帝鑒圖說·脯林酒池》(夏桀)
韓非認為賢不足為靠,賢人本來就少。況且,要想成為一個賢人也很困難,還是要靠“法、術、勢”方能長久。
然以中人之資能精通此三者也,又談何容易。
此外,法家提倡重刑,主張“以刑去刑”,輕罪重罰才能使人不敢犯法。
對此,老子似乎早有洞見:“大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一流的管理者能無為而治,輔萬物以自然;其次,以身作則,成為人們的榜樣;再次,利用恐懼之心,使人畏服;最差的則肆意妄為,失去根基,自取滅亡。
文子也道:“法能殺不孝者,不能使人孝。能刑盜者,不能使人廉。”
皋陶 《歷代帝王圣賢名臣大儒遺像》 18世紀 帝舜三年,命皋陶作刑。
對于“重刑”與“輕刑”的辯論,一直到今天也沒有停止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