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故鄉在亞洲,在中國,是中華民族的先民將之由野生培育成一種農作物,創造了制茶的技術以及飲茶的藝術,成為中國古文化的一大特色。影響及于東方,今日則飲譽世界,成為世界文化精萃之一。
然而,若問茶樹的故鄉在何處?飲茶究竟始于何時?茶道,即茶的藝術的源流,茶文化如何東渡,又是怎樣走向世界的?這些問題,至今學者們還在孜孜探索。
染色體與兒茶素
——茶話十題(一)
茶的種植,如今幾乎遍及世界。現在有53個國家是茶葉的生產國,他們都是從中國直接或間接引進茶種的。世界上所有的茶樹都與中國的茶樹有著親緣關系。依此而論,茶的故鄉在中國,應是不成問題的。
再從茶樹的野生種考察,早在1200年前成書的世界上第一部有關茶的專著《茶經》中就記載:“茶,南方嘉木也。”并記下當時川南有兩人才能合抱的大茶樹。相傳古代黃山產一種名茶曰“猴魁”,就是通過馴養猴子,去攀登那人不能上的懸崖,從石縫中采集野生茶制成的。
在中國,野生茶,遍布江南的云、貴、川、贛、閩,以及兩廣許多地方。古代有,今日也有。至今川南金佛山上還有野生的大茶樹。云南尤多,有的高達7-8米,以及20-30米,有的主干合抱不交,徑近兩米。西雙版納有一“茶樹王”,樹齡有1700余歲,已被列為文物,受到保護。
兩年前,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同當地有關部門對云南茶樹資源進行考察,結果新發現目前世界茶譜中尚無記載的17個茶樹新種和一個新的變種。根據中國植物分類學專家張宏達教授的新分類法,目前世界茶樹總計有40多個種,中國有39個,其中云南就有33個。
在中國,特別是在云南,自古至今,有這么多的野生茶種,如果說,茶的故鄉在中國,在云南,似乎不成問題,不會有什么異議吧!
但是,也有異議。
異議始于1842年,有150多年了。那是英人布魯士在印度阿薩姆邦發現了野生大茶樹,從而提出茶樹的原產地不是在中國而是在印度。世界學術界也有一部分人贊同布魯士的觀點。
是啊!野生茶樹并非中國所獨有,印度有,南亞國家也可能有,又怎能說茶樹的故鄉只在中國呢?因之,這成為茶的重要科研課題,引起學者們的廣泛興趣。
中國科研工作者,近年根據對茶樹的染色體核型和兒茶素的研究,進行分類比較,提出了自己的新觀點:
所有茶樹的染色體都是30條。雜交實驗表明,它們彼此都有相當近緣的關系。但染色體的核型還是有差異的,根據核型進化的一般規律,可以確定出不同茶樹的不同進化等級。因而得知,最原始的是四川金佛山的野生大葉茶;其次,依序是云南雙江大葉茶、云南慶豐和臺灣大葉茶、印度阿薩姆大葉茶、海南大葉茶、越南大茶葉。
茶樹也都有兒茶素。茶籽萌發時,簡單的兒茶素隨著幼苗的生長,逐漸合成復雜的兒茶素。生物的規律表明,個體的發育通常是系統發育的部分縮影。有若胎兒的發育過程大體是人類生物進化過程的縮影。根據這一原理,茶樹內含簡單的兒茶素較多的便是比較原始的類型。反之,則是比較進化的類型。研究結果表明,云南野生大葉茶含簡單兒茶素最多;印度阿薩姆大葉茶、云南栽培的大葉茶次之;而普遍栽培的小葉茶則更次之。
這兩種研究結果,彼此是吻合的。從而知道,中國云南西南部,也包括四川西南部,是世界上茶樹起源的中心。
這里說的是關于茶故鄉的新觀點,恐怕還不能說是最終結論,究竟如何,仍有待科學的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