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認識和克服“學生聽懂了課,做不出習題”的現象
在數學教學工作中常常聽到學生反映“聽懂了課,但做不出習題”,這種現象在一些生源比較差的中學還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現象,而教師往往把這歸結為學生沒有真正的聽懂課,“似懂非懂”或“不懂裝懂”,因此就必然做不出習題,對于這樣的結論我有不同的認識。
根據我自己數學教學的實踐,以及多年來對一些學生進行調查了解分析,這種現象的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學生雙基差。由于本課節中所學的知識與前面舊知識聯系不大,學生也能聽懂課,但習題中有涉及到一些本來沒有掌握的舊知識,因此就做不出習題來;或者學生在做題時思考方向雖也正確,但由于基本技能差表達不出來,因而也做不出習題。
第二、由于數學學科的特點----極大的靈活性和創造性,課堂上講了定理、公式、法則或例題,而往往在習題中出現的可能是學生所沒有見過的新問題,并不能簡單的模仿例題。而是需要學生靈活的運用多種知識去創造性地思維才能解決為題,教師有時對于學生的認識過程不了解,對于習題的難度認識不足,過高的估計了學生的創造能力,習題與例題比較,跳躍幅度太大,學生根本跟不上去,這也造成了聽懂了課,做不出習題的現象。
第三、教學思想落后,教法陳腐。課堂上只傳授知識,不注重培養能力,教法上,為了使學生“聽懂”、“聽起來不費力”,把課本“嚼碎、嚼細”然后灌輸給學生,其結果使學生的智力得不到應有的開發,能力得不到有意識的培養。有時教師還認為只要學生熟記公式、定理、法則和例題,記住題型就能學好數學 ,其結果是有的學生雙基雖然較好,但缺乏創造力、想象力,一遇到“沒見過”的題目就感到茫然不知所措。
第四、學生缺乏勇于探索的精神,我在教學中也多次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布置作業以后,有的學生把習題看一兩遍,就開始做了;做不來!不會做!有的試著做了一兩遍探索和思考,沒有思考出來,也就不再努力了。
第五、教師布置作業缺乏針對性,使學生窮于應付完成。
通過以上分析。我認為提高數學課的教學質量,克服“聽懂了課,做不出題”的現象,應注意如下五個方面的問題:
1、狠抓雙基,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查漏補缺”
2、轉變教學思想,改革課堂教學,在培養學生能力上下功夫。引導學生從已有的知識出發,主動的探索和獲得知識,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在例題和習題的講解中,要讓學生形成正確的邏輯思維習慣。
3、教師要利用心理學、教育學,了解和掌握學生的認識規律,不應要求過高。
4、鼓勵學生動腦、動口、動手。
5、培養學生勇于探索,刻苦鉆研的精神,使學生能逐步體會到鉆研數學的樂趣,享受到了取得成功時的喜悅,學生就會盡力去探索和鉆研習題,不再知難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