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成為世界私募股權基金行業中最強大的人物,誰就能稱霸華爾街!”《福布斯》如此分析華爾街的“叢林法則”。盡管私募股權基金大鱷竭盡全力避開公眾關注,但幾位華爾街“教父級”的人物還是因為惹眼的收入而引起關注,他們便是黑石、凱雷、阿波羅、KKR這4家全球最頂尖的私募股權基金公司的掌門人。
3月12日,華爾街主要金融機構掌門人在2013年的個人收入基本披露完畢,上述私募公司的9位創始人總收入達26億美元,是中國奇虎360公司去年凈利潤的12倍,也是高盛、摩根大通等投行掌門人的近20倍。其中,收入最高的是阿波羅全球管理公司創始人里昂·布萊克,達5.5億美元,也是截至2011年3月美國在利比亞戰爭中的總支出;排名第二的是黑石集團創始人史蒂夫·施瓦茨曼,達4.7億美元,相當于中國聯想集團在2012財年全球業務的凈利潤。
布萊克:獨行俠
私募股權投資公司總是帶著一抹神秘色彩,人們總是無法知曉它們的財務狀況,無法揣測它們的投資策略。雖然這些公司都在公開市場上市,公眾可以自由購買其公司股票,但這些企業并不支付固定的股息,也不提供精確的季度環比預測。私募畢竟是“私”募。而這些私募大亨之所以如此高薪是因為他們在公司創建之初就持有很大一部分股份。他們的收入多少取決于幫客戶賺到多少錢,換而言之,私募股權基金高管收入高企,意味著其客戶收入可觀,這些客戶一般包括各國的養老基金、主權基金。
在這個注重于“私”的行業,去年個人收入最高的布萊克更被稱為“黑衣獨行俠”,因為他的阿波羅全球管理公司行事異常低調。它不僅對參與的案例嚴密封鎖消息,也不喜歡與同行合作收購。在許多阿波羅參與的案例中,不到合作敲定的最后一刻,外界根本沒有任何渠道了解相關的消息。更有甚者,在合作敲定后,公眾才知曉阿波羅參與其中。即使是阿波羅管理公司主體公司上市時,阿波羅也聲明:就算上市,也不會像其他上市公司一樣作信息披露。在布萊克看來,獨立行事能讓收購過程更簡單,也能使阿波羅在資產重組過程中大展拳腳。而對不良債務的收購及對被收購公司進行重組是阿波羅的強項。
布萊克在資產管理上的得心應手很難讓人相信,他的本科專業既不是經濟,也不是管理,而是哲學和歷史。而在大學期間,布萊克還經歷了人生的重大挫折。當時,布萊克的父親去世,給他留下了9萬美元的保險(放心保)金。隨后,他拿這筆錢進行投資,最終虧得一塌糊涂。用他自己的話說,那是“愚蠢地”投資。
大學畢業4年后,布萊克受雇于德崇證券,擔任并購部負責人,同時兼管企業融資部。1990年,德崇證券因為交易員違規操作等丑聞轟然倒閉。隨后,布萊克牽頭,創辦了現在的阿波羅管理公司,而之前布萊克的種種經歷也造就了該公司低調、謹慎的行事風格。在其他同類公司積極全球化,拓展歐洲、亞太市場時,阿波羅卻仍將重心放在美國本土公司上。不過,近年來,歐洲市場的一些不良資產公司也引起了阿波羅的興趣。最近,阿波羅開始試水亞洲市場,在新加坡和日本投放了少量資金。當然,隨著具有投資價值的公司規模越來越大,受制于資金規模,阿波羅不得不開始與同類公司一起合作“狩獵”。
受身為藝術家的母親和姑姑的影響,除了資產管理外,布萊克還有收藏的愛好。他不但收藏了大量古典主義及印象派大師的作品,還是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及現代藝術博物館的董事會成員,并出資幫助完成了巴勃羅·畢加索的傳記。而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布萊克被認定為世界名作《吶喊》的神秘買家。
施瓦茨曼:精神教父
提起黑石集團,人們的第一印象就是成立最早、高居世界王者位置的私募基金公司之一。事實上,私募基金只是黑石集團的業務之一。根據黑石集團的簡介,其憑借持有的各種基金在世界范圍內進行私募股權、房地產、信貸以及對沖基金投資。此外,黑石集團的獨立財務顧問業務還為全球企業和政府客戶處理高度復雜和關鍵性的并購、改組、重組事宜。與此同時,黑石集團還向另類投資經理公司提供基金募集服務。
2007年6月,黑石集團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該消息震驚華爾街,因為這是私募股權公司第一次向公眾發售自己的股票。史蒂夫·施瓦茨曼不僅開創了私募股權基金企業新的運營模式,還為該行業樹立了良好的道德規范和行業準則。
施瓦茨曼恪守“絕不惡意收購”的經營原則,為業內所稱道,而這是公司創立之初就奠定的“基因”。
在遍地流金、巨富簇擁的華爾街,20萬美元不過是一筆非常不起眼的零花錢,如果有人試圖憑借著這點資本在華爾街扎根創業的話,會被嘲笑“癡人說夢”,但施瓦茨曼做到了。1985年,剛剛卸任雷曼兄弟并購委員會主席一職的施瓦茨曼向被迫提前退休的雷曼兄弟前董事會主席彼得森提議,合資成立一家小型并購公司。兩人一拍即合。就這樣,40萬美元資產、兩個合伙人、兩個助理—黑石集團在沒有舉辦任何開業慶典的情況下便匆匆成立了。
施瓦茨曼的創業過程非常艱辛。在當時的華爾街,尚屬無名之輩的黑石根本無法獲得上千萬美元的大單。“我把所有我認為可能投錢的客戶辦公室大門都敲遍了,但沒人相信我。”施瓦茨曼回憶說。
盡管如此,施瓦茨曼仍將“絕不惡意收購”作為黑石集團的行為規范,這在華爾街顯得非常另類。施瓦茨曼認為:“敵意收購往往是一個把收購成本無限制提高的過程,入侵者要應對可能出現的‘毒丸計劃’(股權攤薄反收購措施)、‘金色降落傘’(按照聘用合同中公司控制權變動條款對高層管理人員進行補償)或者‘白衣騎士’(在敵意并購發生時,目標公司的友好人士或公司作為第三方出面來解救目標公司、驅逐敵意收購者)。而被侵略者為求自保,往往啟動杠桿收購,這直接導致了企業債務猛增。我們認為,和每一單收購生意中的關聯公司保持友善的關系相當重要,甚至我們可以放棄某些已經付出的艱辛努力。”
盡管這樣另類的原則讓黑石失去了一些并購機遇,但也正是這一標志性策略,使得該公司成為一個連對手都愿意與之打交道的公司。施瓦茨曼因此贏得了良好的口碑,被譽為“非主流世界大師”。
或許正由于這樣的道德準則,被認為是中國促進外匯儲備多元化“開篇之作”的外匯投資,在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還沒正式成立時,就搶先購買了黑石集團2007年IPO時的30億美元股份。
在堅守行為規范的同時,施瓦茨曼的戰略眼光也是其成為華爾街“精神教父”的重要原因。黑石集團從德國私人資本手中買下Celanese化學公司,隨即將其推上市,不到半年便轉手獲益30億美元。2007年,施瓦茨曼以389億美元購得美國最大商業物業集團—權益寫字樓投資信托公司,成為當年最大的一宗杠桿收購交易。
黑石集團還擁有全球最大的房地產基金,被業內稱為“全球房地產的靈敏鼻子”,單在2013年希爾頓酒店的IPO中,黑石集團就盈利85億美元。
施瓦茨曼不僅最早提出私募基金公司上市,還率先搶灘中國市場。2009年,黑石集團率先宣布在中國上海成立50億元私募基金。2011年,黑石離開了中國房地產市場,隨后又于2013年成立亞洲房地產基金,重回亞洲房地產,被認為是亞洲房地產市場機遇再現的標志。同年11月,亞洲房地產基金收購了中國最大的商業地產投資開發及經營管理公司深國投商用置業40%股權。
克拉維斯:實業家
與黑石集團“絕不惡意收購”的原則相比,KKR創始人亨利·克拉維斯卻因惡意收購而成名,這段經歷甚至被記者寫成紀實小說,搬上銀幕成為著名的《門口的野蠻人》。
雖然善于“惡意收購”,但KKR對被收購公司的管理非常用心。按照克拉維斯的說法:“一旦你決定購買一家公司,就相當于娶了它,你必須對它負責。”他強調,“我們并不是某一天醒來說有一個機會,我們就去投資吧。在做出投資計劃之前,我們不僅要去理解這個行業,而且我們要對這家公司進行深入詳細的對比分析,以及這家公司如何更好地適應在整個行業中的地位等。我們要做一個標準設定,和其他的行業公司做一個基準的比較。”其實,賣掉一家公司遠比買一家公司要難許多。“為了十多年后能成功出售,我們必須從買進公司那天開始正式對它進行良好管理”。
此外,KKR創始人也不喜歡套現。KKR宣布,公司創始人不會套現所持有的股份。資料顯示,KKR公司資產的13%(約68 億美元)屬于永久資本,這部分資本永遠不需要返還給投資者。
KKR的創始人更愿意把個人收入繼續投入KKR基金。私募股權公司會按一定比例從交易利潤中拿出一部分給公司創始人,這就是所謂的“附帶權益”,這類收入的稅率通常比普通收入要低。KKR的年報顯示,2013年該公司的創始人克拉維斯和羅伯茨各收到約4330萬美元的附帶權益,較2012年增加約26%。
KKR的復合收益率30年來都保持在27%的高位,成為華爾街的傳奇故事。但收益不是令KKR創始人最激動的事,克拉維斯演講時說,“當我們盈利的時候,不要慶祝,賣掉這個公司的時候才值得慶賀。”
當其他股權投資企業積極拓展對沖基金業務時,KKR仍強調股權投資的優勢。“股權投資與對沖基金等短期投資完全不同,我們可以有更好的長期投資能力,以獲得更好的回報。這就是KKR所致力的,希望能夠更好地完善我們的運營。”克拉維斯說。
因此,KKR更像是實業家。“我們不僅是私募,還是一個資產管理集團。”克拉維斯說,“對我來說,我需要像實業家那樣去思考和行事。”
除了像實業家一樣去管理并購的企業,KKR極其強調合伙人之間的利益、意見一致。克拉維斯曾經向新興市場的私募同行分享成功經驗。他說:“我們與合伙人有著非常好的溝通,我們會給他們一些很好的觀點,告訴他們某一個公司的情況,或者我們認為的宏觀經濟以及行業趨勢。這樣一來,我們可以更加緊密地將他們的利益和我們的利益聯合在一起,這樣的共同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KKR兩位創始人之間的默契,也被認為是華爾街經典故事之一。克拉維斯與表弟兼商業伙伴喬治·羅伯茨一起在加利福尼亞州上大學,畢業后又同在貝爾斯登開始金融職業生涯。后來這對表兄弟于1976年另起爐灶,成立了KKR。雖然他們性格迥異,羅伯茨更為矜持,克拉維斯魅力四射,但兩人的組合堪稱完美,多年的融合讓他們彼此非常有默契。克拉維斯說:“我們上一次意見不和是在1951年為了一輛自行車而吵架。”
魯賓斯坦:慈善大使
在全球四家頂尖私募股權基金公司中,最“親民”的莫過于凱雷集團。
目前,凱雷投資希望將以往離普通百姓很遠的私募股權投資變得“親民”,按照凱雷聯合創始人魯賓斯坦的說法,“我們正在經歷一個私募民主化的過程,這種過程可以使投資人無論資歷深淺,都能參與到私募投資過程中來。”
凱雷集團在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的文件中指出,將接納新投資者的最低資金要求降到5萬美元。而在傳統私募行業規則中,投資者參與私募投資需一次性配置500萬美元到1000萬美元的資金。而在此之前,凱雷的有限合伙人投資門檻多設在500萬美元到2000萬美元之間,出資人以養老基金、捐贈基金和單次承諾注資能力為數百萬美元的富裕人士為主。
據魯賓斯坦介紹,中小投資者希望直接參與私募投資正在成為一種新的趨勢。對于那些擁有投資資格卻無法一次性配置數百萬美元的中小投資者,凱雷與融資中介機構Central Park Group(CPG)新近成立的CPG CARLYLE PRIVATE EQUITY FUND將提供一種新的投資方式。
“并不是我們面臨困難而降低標準,而是我們現在資金太充裕了,想讓更多的人參與到私募股權投資中來。”魯賓斯坦如是說。
正如其推進私募平民化的努力一樣,凱雷創始人也熱衷于以“平民化”的方式參與社會公益。凱雷率先將環保、社會責任履行納入自己投資企業的衡量標準。在他們看來,如果一個企業無法履行社會責任,就算其金融收益非常好,也無法吸引凱雷的巨額投資。
這與凱雷3位創始人的個人風格息息相關。凱雷董事長丹尼爾·德安尼祿在推廣教育、企業家精神、社會福利、羅馬天主教等方面做了很多貢獻。聯席CEO魯賓斯坦已經參與簽署了比爾·蓋茨和巴菲特的“捐贈承諾”,承諾在有生之年把他一半的財富捐給慈善事業。凱雷亞洲媒體聯系人周紅旗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雖然參與了很多社會公益捐贈,但創始人并不希望讓大眾知道。比如在保護中國珍稀動物、捐助汶川大地震受災地區、藝術館和博物館的重建等方面,魯賓斯坦都非常積極。另外兩位創始人,則更低調地常年捐贈教會、學校,但他們都不希望對此進行宣傳。”
在四大頂尖私募股基金中,凱雷是在中國投資最集中的一家,大量參與中國公司的并購或上市案。這家公司也是中國人近年來了解華爾街私募股權投資的范本,特步、海爾等中國企業都是其在中國投資的著名案例。而在凱雷的員工中,每12個人就有一個是中國人。到目前為止,凱雷在中國已累計投資了50億美元,被投企業實現的利潤達到100億美元。
對于中國市場戰略,魯賓斯坦透露,國企改革、中國企業海外并購是重點。“中國國有企業特別有吸引力,我們現在的工作重點之一就是尋找政府有意愿出售的國有企業。”
國際金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