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是清華爸+復旦媽打造的原創親子平臺,
分享身邊育兒達人(尤其是爸爸們)的育兒經,
多元教育理念的碰撞與啟發,
創意游戲與實用資訊,
予教育以理性,予育兒以靈感
在擇校季里,不知你是否焦慮迷茫?我們最近一直在登“不同的聲音”,希望你也來聊聊。本文的作者虎皮媽,自陳是“特別想讓孩子快樂,也特別想讓孩子上名校”,在她的公眾號虎皮媽的夜航船(id:hupima)里有各種原創童話、家庭故事、人生百態的記錄與思考。
今天找了我仰慕已久的陳老師見面。叫聲老師,一點不客氣,陳老師是我老公交大念書時候的教授,08年舉家到了美國后,開始在工業界發展,現在某著名科技公司硅谷研究院工作,發專利如灌水。她做圖像識別。“無人汽車,就是google現在做的那個,我98年在新加坡就做過類似項目,”陳老師笑。
40多歲的資深美女,最引以為豪的,是她的女兒,陳陳。陳陳去年進入東岸某所常春藤名校學習,陳老師朋友圈里記錄著女兒成長的點滴。能申進藤校,一定是學霸吧?當然。以下是申請數據:
學習:SAT 2390,AP共修15門,其中9門文科,全滿分。高中不加權GPA4.0,排名全校top 1%。
語言:英語作為母語,中文聽說讀流利,寫可以寫日記和微信聊天。高中學習4年法語,獲各種比賽獎項。
競賽:奧林匹克物理競賽進全國半決賽,排名全美前300名,NMS finalist。
社區服務:高中義工時間超過300小時,暑期義工活動,在學校圖書館擔任輔導。
領導力:學校最大學生社團主席,社員500多,多次組織3000人以上大型活動。
才藝:加州小提琴CM最高10級榮譽,學校交響樂團首席小提琴,Concert Master,州內多項音樂獎項,加州榮譽樂團第一小提琴。
其它經歷:有科研經歷,有高科技公司帶薪實習。
去年大學申請季結束后,陳陳拿到多所常春藤名校以及UCLA等一流公立大學offer,最終選擇去了東部一所自己喜歡的藤校。但陳陳的學霸生涯并未隨著進入常春藤而結束。大學一年級,各科全A通過,其中多門中位數成績只有B的硬課。陳老師說:“我天天跟她說,成績不用太好,大學是用來玩的,派對、戀愛都比成績重要。”但學霸自己就是想不斷挑戰極限怎么辦呢?
這樣優秀和自推的孩子,真的是天注定的么?作為媽媽,把孩子“推上”名校,陳老師以為自己做的都是普通父母該做的。但和她聊天一席,我卻覺得她的教育觀,和絕大多數我接觸的父母并不相同。
陳陳小提琴成績如此出色,一定是因為從小勤學苦練吧?“才怪,”陳老師笑起來,“她開始學的前6年,天天都在搗漿糊。”
讓她好好學吧,每天就拉15分鐘,時間一到:啊,完成任務解放啦!但讓她不喜歡就不要繼續拉了吧,她不肯:“我喜歡的,我要學的。”怎么辦呢?陳老師也帶著陳陳去拜訪名家。名家一看,問:這個女孩學琴多久了?陳老師老實回答:5年。名家楞一下:哦,我以為剛剛開始學呢。
一般家長比如我,碰到這時候一定發脾氣了:浪費時間浪費錢,還學它干什么呢?想學就要好好學,不想學拉倒!但陳老師對著小提琴老師嘻皮笑臉:老師,她就是搗漿糊,你不要太生氣哦。但你也不要踢她走,她還是想學的呀。小提琴班要辦演奏會了,或者有什么其它事務了,陳老師忙前忙后跑腿。這時候當然要拍老師馬屁啊,否則老師不肯繼續教了怎么辦呢?
學到第7年,轉機忽然來了。“她肯定因為會拉小提琴在學校里出風頭了,”陳老師笑著說,“從此之后練琴勁頭大得不得了。”老師同學們都知道自己會拉小提琴,如果拉得不好,多坍臺?陳陳開始自覺自愿拉提琴,一天兩天,小提琴老師興奮地拉著陳老師:“你女兒現在行了啊!”
常常有人說,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這一點不假,有天賦的孩子順著興趣,一定能越走越遠。但是到底什么時候,孩子會突然意識到自己的興趣和天賦呢?什么時候孩子會看到自己的意志并且愿意為之努力呢?聽陳老師說這段的時候,我想到了電影《墊底辣妹》。在誰都不相信女主角能考取大學時,女主角的媽媽一直愿意相信。
孩子,我不硬逼你做你不想做的事,但只要你自己不放棄,我一定不會提早放棄。
2008年,陳陳十歲,剛來美國時,語言和學習成為大問題。跟不上,急得哭。陳老師陪著女兒:“我來幫你做作業。”說是“幫”,其實是兩個人肩并肩坐在一起,一頁一頁地過,一個單詞一個單詞地解釋。幾個月后,陳陳對陳老師說:“我不需要你了。”再之后,就在學霸的道路上一往無前。
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家長不能越俎代庖。但是,當孩子失去信心要退縮時,家長也是唯一能夠陪伴在孩子身邊帶TA走出來的人。
“我女兒從小,我都是蹲下來看著她的眼睛跟她說話的,”陳老師說。
來美國前,為全家到底要不要出國,舉行過家庭會議。“但陳陳當時只有十歲啊?”我問。“對啊,十歲懂很多事情了啊,”陳老師說。小陳陳是堅決要求來美國的。“上海的老師拎小朋友耳朵!”陳陳的理由很充分。雖然不是自己被拎耳朵,但從小被尊重的孩子很鮮明地說出自己的不滿。
第二個議程是陳老師要不要去美國。陳老師說她覺得很喜歡做教授、也覺得自己很適合做教授,在交大發展得也很順利。“那能不能這樣,”陳老師給出自己的建議,“你去上boarding school(寄宿學校),周末爸爸來接你,媽媽在上海,放假來看你們,好么?”“不好,”陳陳說,“我想要和媽媽在一起。”
還是舉手表決,2比1,陳老師一起到了美國。
“其實我那時候已經40歲了啊,”陳老師說,“我當時覺得,我可能這輩子再也不會工作了。”
來了美國,幾年后買房也是如此。
“買這個房子學區差一點,但房子大一點,那個房子,學區好,但我們只能買得小,就只有這點預算,你說買哪個?”剛10歲出頭的孩子,就要參與做那么大的財務決定。
很多家長抱怨孩子不獨立、從來不負責任,不如捫心自問想一想,我們有沒有給過孩子做決定的機會。如果所有決定都不是孩子自己做的,憑什么要求他們為這個決定負責任?在國內上什么學校、出國留學找什么中介、上哪個學校、學哪個專業,這些統統都是家長幫忙決定好,反過頭來抱怨孩子不獨立,是不是很諷刺呢?
陳陳很小的時候,就知道家里的財務狀況。陳陳長大以后開玩笑說過一次,說每次出去買玩具,都不能超過三塊五塊。陳老師回答:是啊,因為那時候經濟條件不好,不能負擔啊!
“有些家長不肯買東西,不說真的理由,而是說,這個東西這里不好那里不好,或者說一些要勤儉節約的道理,”陳老師說,“我從來都是直說的。這個我們家負擔不起,或者怎么樣。”我十分同意:“真的,我以前有個同學,家長不肯買,還要逼著她自己承認這樣東西這里不好那里不好,所以不應該買。后來她長大掙錢后,變成了淘寶狂人。”
后來家庭條件好了,陳陳問媽媽為什么很多東西還是不舍得買。陳老師回答:媽媽小時候家庭條件不好,所以節約慣了。但你不需要有負擔,該買的東西你都可以買。
智能手機出來后,陳老師一直沒有換。直到有一天,陳陳說:媽媽,你一直不用讓我用,I feel guity(我覺得內疚)。于是陳老師就去換了一個智能手機。“我不想利用孩子的這種內疚感給孩子心理負擔。”
到了美國后,陳陳的英語突飛猛進,很快英語辯論時就壓過了陳老師。“媽媽,你英語不好!”面對女兒的指責,陳老師沒有生氣。
“對啊,我英語就是不好啊,所以以后我們在家要說中文,”陳老師立規矩,“而且,你英語好,你要幫助我學英語。”
中國的家長很容易感到自己作為家長的權威被侵犯了,從而惱羞成怒。我現在給老大念書,她經常要來糾正我的發音,我有時也很下不來臺。但聽了陳老師的經驗后,我覺得孩子挑戰家長的權威,從某種程度看,就是獨立的標志。家長如果想讓孩子超越自己,就要努力接受這種情形,并且把這種挑戰轉化為正面的能量。
美國小孩從小都是閱讀狂人。我家老大一年級一年,讀了100多本書。而且不是那種圖畫小人書,是幾十頁的故事書。他們小學閱讀第一名的小孩,一年讀了800多本書。
“差不多,”陳老師贊同,“陳陳那時候平均大概讀200多本吧。一年2000多塊買書的錢,我算10塊錢1本,差不多200多本。”
“你們家買書么?”我表示很訝異。美國圖書館資源非常豐富,我從來沒有想過每年花2000多刀給孩子買書的可能。
“是啊,陳陳說服我的,我覺得她說得有道理。”
一本新書出來,書店立刻上新,但圖書館要等到半年后,而且一般都有長長的等待名單。“那時候我說不定已經不感興趣了,”陳陳對陳老師說,“而且這個會給我帶來很多其它的機會。”
有一本書,剛出來時,班上只有班主任和陳陳有,于是兩人就多了共同話題可以聊天。聊著聊著,班主任說:陳陳,我覺得你說得很好,你愿意不愿意做一個presentation(演示),給全班同學說一說?陳陳同意了,反響很好。于是別的班級老師又來問:陳陳,你愿意不愿意到我們班也來講一講?每多講一次,就對自己多一份自信,就多一份別人的認可。
“她后來的那些學校里leadership(領導力)的經歷,我覺得都跟這個有關系,”陳老師總結,“所以我覺得至少在我家孩子身上,這并不僅僅是看舊書和看新書的區別。我很高興我當時被我女兒說服了。”
讓孩子做決定,而自己負責支持,是陳老師的教育理念。“我從來不說,陳陳,你應該干什么干什么,但我會給我的一點建議。”
但孩子都是站在家長肩膀上的。陳陳現在大學里把CS作為自己的一個major,還在考慮第二個。“我對她說,你看,你編程編得很好,這也是一份很好的謀生技能,不管怎么樣你未來可以靠這個有一個飯碗。你不是老說我們這些英語不好的在硅谷都是被英語好的領導么?那你英語也很好,你以后更有前途。”
但也不是非要在IT行業。自己的孩子自己清楚,陳老師知道陳陳的邏輯思維能力強。“我認為她不應該放棄自己這個強項,但她如果真的想要學別的,我也很支持,為自己的決定負責就好了。”
“我老公表揚我,說我最大的優點,就是總是能讓自己高興,”陳老師說,“我總是認為,我做的每個選擇都是對自己最好的。”
26歲拿到博士學位,28歲在上海交通大學當副教授,年輕有為,重點培養。“如果沒有折騰,可能官可以做得大一點,”陳老師笑著。
但是出國了,后來在美國某龍頭企業總部工作。2002年的時候,因為家庭原因,又回國了。回國回到交大,當年論文被自己審的同學,現在變成了自己的領導。
“那時候有個老師問我,某某某,你以前不是學習也很好,混得也很好,怎么后來出國了?既然出國了,怎么又回來了?我就直接跟他說,是呀,我在美國混得不好呀,所以回來了。”其實當時在美國的公司是有外派回國的機會的,“但你越解釋,別人越覺得你吹牛,還不如沒等別人踩自己先踩一腳。后來那個老師跟我關系很好,很照顧我。”
2008年又回美國。“又有人問我,哎呀,別人都海歸,你怎么回來了呀?我就說,是呀,我在國內混得不好,還是回來吧。”
所以不管做什么選擇,都有人會有非議,都有可能被看笑話。但那又怎么樣,日子難道是過給別人看的么?之后順利回到原來公司上班,再之后又到了研究院。“我們那屆同學里,有非常飛黃騰達大富大貴的,經常可以在新聞里看到名字。跟他們比起來,我好像混得確實不怎么樣。但我總覺得,人應該要過自己能把握得住的生活。”
“不是有人說,人生是一場旅程,這站上車,那站下車。我們看過的風景比別人多,不也挺好的么?”陳老師說這句話,是鼓勵30多歲還在念書的我。
陳老師始終認為,媽媽自己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樣。你想讓孩子變成什么樣的人,首先自己要努力向那里靠攏。“不是說要成為多有名有錢的人,而是媽媽的努力與堅持,本身就是孩子最好的參照物。”
您可以直接點擊下面的標題看虎皮媽更多的文章——
◎ 您可以在“爸爸真棒”后臺輸入“爸爸說”、“棒學堂”,“他山石”“育兒經”“特會玩”等獲取更多相關的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