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琦霞:運用觀念方法,影響周圍環境,打造適宜兒童閱讀的社會|種子
本文是臺灣悅讀學堂執行長葛琦霞老師在“班級讀書會”微信群中的閱讀及實踐分享。葛琦霞,臺灣悅讀學堂執行長,畢業于國立臺北師范學院語文教育系。擔任國小老師十余年,自一九九八開始推廣“兒童文學與閱讀”, 一九九九年獲臺灣 “師鐸獎”表揚及臺北市特殊優良老師語文與社會科學類入選。曾為臺灣教師會 “二十世紀老師必讀好書”書評委員,受臺灣立報、中國時報人物專訪。 我跟《打造兒童閱讀環境》、《說來聽聽----兒童、閱讀與討論》這兩本書的邂逅,始于2001年。 在跟這兩本書見面之前,我在小學已經教了11年,其中6年擔任教學與評量改進班的班主任,我從1994年帶著這一班的學生,一直到2000年這一班畢業,我離開小學。這六年,針對學生的語文教學、課程統整、多元評量、家長溝通等都進行了極大的改變。 其中,對于文本的閱讀討論,是我當時覺得最棘手、最需要專書協助的部分。 《打造兒童閱讀環境》與《說來聽聽----兒童、閱讀與討論》這兩本書,對于教師進入閱讀教學,是輕薄短小卻字字珠璣的好引導。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閱讀后對我幫助最大的部分,以及運用這些觀念方法,去影響周圍的環境,打造成一個適合兒童閱讀的社會。 《打造兒童閱讀環境》側重硬件環境以及提高大人對于帶領閱讀的能力。 初看這本書,便對艾登?錢伯斯所提出的“閱讀循環圖”非常認同。因此,針對成為一位有協助能力的大人,我思考的是如何針對選書、閱讀與響應這三件大事,不斷的進行學習。 要選書,首先要學習選擇并建立藏書。這些藏書,需要有我們感興趣的種類。這里有許多值得注意之處,初期,我先購買許多繪本,留意得大獎的繪本、一些畫風特別的作家作品、觀點特別的繪本、語言有創意的繪本,以及足以讓學生能進行更多延伸活動的繪本。比如︰凱迪克大獎繪本或其他包括美國圖書館獎的繪本等。畫風特別的包括約翰?伯寧罕、五味太郎、林明子、芭芭拉?庫尼等作家。 橋梁書與小說同時在涉獵,所以自己閱讀的量很大,但一方面又要提升自己閱讀的能力,所以我上了很多學習的課。 書中提到︰閱讀文學作品的樂趣,來自于探索故事中的人物、情節、想象空間以及令人贊嘆的遣詞造句。 這是有協助能力的大人,時時在探索的方向,并且要注意,別在”響應”時,把自己的結論強加在孩子身上。 有兩種響應,幫助孩子成為一位思考型的讀者非常重要︰ 1.在讀完一本喜歡的書之后,期待能再經歷相同的閱讀樂趣。這種感覺會驅使我們想重讀這本書,或是想去看看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或者是相同主題的更多作品,甚至,就只是單純的想再閱讀其他書籍。如此一來,我們就有動力再去選讀其他的書,經歷另一個閱讀循環。 2.在讀完一本喜歡的書之后,迫不及待地想和人談論自己的閱讀心得,我們期待其他人,尤其是我們的好朋友,也能夠和我們經歷相同的喜悅。 其中的關鍵,在于和孩子討論書籍的是什么人。 有些討論能引導孩子做更深入而細致的思考,讓孩子有機會審視這本書到底帶給他什么,更進一步使他明白自己的閱讀興趣所在。 閱讀的世界不應該是平面的二維空間,而是立體的三維空間,它應該是一個包羅萬象的精采世界,更棒的是,我們可以藉由文學,輕易的抽離現實所在的狹隘世界,盡情遨游于宇宙星河之間,并在任何感興趣的地方停留探索。 倘若能有個大人引導孩子領會這么一個閱讀境界,那么他們絕對不會紙巾閱讀是唯一種排遣時間的活動,或只是被動的經歷一個又一個了無新意的閱讀循環。 第九章與第十章,我在閱讀時很容易理解如何應用,跟我曾經在兒童劇團的經歷有關。這部分非常關鍵的地方,是怎么樣在文學作品與動態說故事、講故事的歷程中拿捏得當,取得平衡。因此,我后來會以目標設定。 假設學生是不太喜歡閱讀的孩子,我會用講故事的方式先引起學生對故事的注意。比如羅德?達爾的作品”吹夢巨人”、”瑪蒂達”,或是議題觀點較特別的故事,如”三只小豬的真實故事”。 但是若要跟閱讀結合起來,我會傾向用讀故事的方式,讓學生進入文字的世界,直接引導思考,這就會跟第二本書”說來聽聽”更多的內容有關。 臺灣在推動閱讀之初,引進了很多不同的做法。有關念故事、講故事部分,讓很多志工媽媽、爸爸進入學校進行晨間說故事,也有的家長會組成故事團,將故事變成戲劇,演給孩子看,再進行互動問答或其他活動。其實光是念故事給孩子聽,就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比如聲音的掌握、情感的拿捏,腳色的喘摩,翻頁的技巧,何時討論何時不討論,這些都需要很多實際的經驗。目前我走訪的學校,志工家長進入教室念故事,以及做一些簡單的延伸活動,是學校和家長共同規劃的觀念與做訪,也變成常態。 我在臺灣屬于資深的閱讀推動者。比較能給大家再進一步的分享,是教育部在參考英國Book Start推動小一新生入學所做的閱讀起步走活動,這個活動是臺灣所有小一新生上學第一天,會收到一個可愛的小書帶,里面有一本送他的繪本,以及一本給家長的親子手冊。我從第一年的親子手冊開始擔任編輯委員,一共五年。以下是編到了第四年時,我個人覺得可以給大家分享的幾個面向。 在推動閱讀,以瑩閱讀的社會,臺北市會針對小學進行深耕閱讀的計劃。其中為大家介紹臺北市松山小學學校圖書館環境—— 第二本書,我側重在實戰經驗。但是前面的幾個章節,給帶領者非常重要的概念,尤其是第八章中,'老師,別急著發表高見”,這里是作為一位討論引導者很重要的控制。 剛開始我帶學生學習討論,學生以為又是像上課一樣'老師先設計好問題,學生回答”這樣的模式,所以他們會”揣摩上意”,說出”老師要的答案”,而不是他們真實的感覺。 后來,他們發現我沒有給答案,不斷的鼓勵他們”提出新觀點”,單是都要”依據文本”,而不要只是”我感覺”,這時,討論的狀況便開始活絡起來。 我帶過很多場讀書會討論。最早在自己的班級,那是一種享受,看到學生透過一次又一次的討論,逐漸變成思考型讀者,是當老師很大的樂趣。 后來,常常在示范課中帶不認識的班級。每一次的示范課,都是一場新挑戰。 我也在工作坊中帶大家學習如何帶領討論。用的方法不難,就是第12章的凸顯討論問題。不過,在實際帶領過程中,很多大人仍然覺得困難,主要原因是從來沒有做過。 現在,我平日在帶一群學校教師,每月進行一次討論,針對小說進行閱讀討論,側重文學,探索故事中的人物、情節、想象空間以及令人贊嘆的遣詞造句。光是討論這些方面,就已經欲罷不能。這群老師也越來越能跳脫”教師”的角色,而成為”有協助能力的大人”。 當然,隨著個人學習的越多,我對教學以及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觀點,也不再局限錢伯斯這兩本書的方法,但是,這兩本書是基礎書,沒有這兩本書,我想,很多閱讀的軟硬件設備以及帶領方式,都會停留在淺層。 我個人在看許多帶領討論時,有時大人會很急切的想說出他的觀點,想趕快告訴孩子'正確的答案',只要是花時間探索的課堂,都會覺得不夠精準,孰不知當老師講完之后,這堂課的體會就會停在老師的觀點,再也沒有別的、令人驚艷的觀點了。 教師得先進行內容分析,準備一些問題,在帶領時可以適時拋出: 最后,我要向錢伯斯致敬。很少有文學家這么致力于推動閱讀。很多作家比較在文學作品的寫作層面表達他們的看法,只有錢伯斯,戮力為推動閱讀做了很多事情。我深深感覺最難得的一點,是他雖然是小說家,但是他欣賞每一個孩子,為了引導孩子進入閱讀文學的世界,他傾聽許多教師的實戰經驗。他的書,比如《來自無人地帶的明信片》《在我墳上起舞》,都是走入青少年內心世界的好書,讓我們謝謝錢伯斯,引領我們進入學習如何帶領孩子閱讀的美好世界。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