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炎黃譜系
《
國語·晉語四》:“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黃帝、炎帝”。當我們把夏朝定位在古埃及,并采信古籍記載,那么很多事情都很清晰了。以下根據網上資料進行整理。下圖是炎黃世系及姬周家族早期譜系關系圖:
三皇采信
燧人、伏羲、神農這種說法。至于黃帝、太昊、伏羲是不是一個人,暫時存疑。而伏羲女媧更可能對應蘇美爾人體系(夏朝之前的虞朝)。而少典家族很可能自兩河流域遷徙到尼羅河流域。
三皇
①燧人、伏羲、神農(《尚書大傳》); ②伏羲、
女媧、神農(《
風俗通義》);
③伏羲、
祝融、神農(《風俗通義》);
④伏羲、神農、
共工(《風俗通義》);
⑤伏羲、神農、
黃帝(《
古微書》)。
五帝采納黃帝、顓頊、帝嚳、堯、舜說法。
五帝
①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大戴禮記》); ②庖犧、神農、黃帝、堯、舜(《
戰國策》);
③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
呂氏春秋》);
④黃帝、少昊、顓頊、帝嚳、堯(《資治通鑒外紀》)。
由于漢劉出自于堯之祁姓劉氏一系,以及陳袁等來自于舜系的姓氏后人在中國的廣有分布,因此推測隨姬周家族東來的還有堯舜系,因此堯舜也被擺到到了重要五帝位置。此外炎帝系的盧謝等姓和來自于少昊系的張姓后裔也有分布,他們可能都是不滿于夏啟皇室而隨姬周家族到東方另尋文明發展地。
而帝嚳和顓頊作為黃帝的兩大支系,也被擺放到了人文初祖的位置。顓頊帝嚳陵位于河南省
內黃縣。史書記載:“從
宋徽宗正和二年開始,確立歷代所祭之陵墓祠廟,在
澶州祭高陽顓頊和帝嚳”。
二帝陵前碑碣數量之豐,是其他各地傳說帝陵少有的。陵內多是元、明、清時期的遺物。
(這二人手中拿的東西有意思:一為曲尺,二為斧頭,可能叫鉞(也可能代表了一種叫“劉”的戰斧)
2 姬周祖先(1) 后稷(hòujì),
周族的始祖。傳說
有邰氏(可能是現在猶太氏諧音)女姜原踏巨人腳跡,懷孕而生,因一度被棄,故又名棄。善于種植各種糧食作物,曾在堯舜時代當農官,教民耕種,被認為是開始種稷和麥的人。《史記?周本紀》曰:周祖后稷,名棄,好耕農,宜稼穡, “帝堯聞之,舉棄為農師,天下得其利,有功。” “封棄于邰,號曰后稷,別姓姬氏。”
疑問:從譜系看,后稷是黃帝的五世玄孫,與堯同時代,與舜時代似乎不符。所以后稷在堯時代為農官是可信的。
(2)不窋(bu zhú):先周文化從不窋開始
不窋襲父職,繼任農官,時夏孔甲帝"好鬼神,事淫亂,夏后氏德衰,諸侯叛之",致使朝綱大亂。不窋失官,遂率部族奔族遷徙.《史記.周本紀》載:“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務。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間”。《國語.周語》中也載有:“及夏之衰也,棄稷不務,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竄于戎狄之間。”
疑問:不窋與孔甲同時代,如果不窋是后稷之子的話,那么在時間順序上是存在問題的。
根據百度資料夏朝帝王譜系年代如下:
禹(鯀子)
(前2069——前2062)
啟(禹子) (前2059——前2050)
太康(啟子) (前2049——前2021)
仲康(太康弟)(前2020——前2014)
相(仲康子) (前2013——前1986)
少康(相子) (前1960——前1940)
杼(少康子) (前1939——前1923)
槐(杼子) (前1922——前1897)
芒(槐子) (前1896——前1839)
泄(芒子) (前1838——前1813)
不降(泄子) (前1812——前1754)
扃(不降弟) (前1753——前1736)
廑(扃子) (前1735——前1716)
孔甲(不降子)(前1715——前1676)
皋(孔甲子) (前1675——前1665)
發(皋子) (前1664——前1653)
桀(發子) (前1652——前1598)
我們可以認為姬周族對夏王朝譜系的記憶(或記載)應該是準確的。孔甲與大禹相差11代,至少347年。而不窋的上一代后稷是與大禹同時代,所以這里記載可能存在問題。很可能不窋并非后稷二代,而是中間了隔了十多代左右,周人或許丟掉了不窋與后稷之間幾百年歷史。至于商朝一線,由于并非姬周族直接見證,暫時只能做參考。
而孔甲在位期間,是一位胡作非為的殘暴昏君。使得各部落首領紛紛叛離,夏朝國勢更加衰落,逐漸走向崩潰。所以《國語.周語下》說:“孔甲亂夏,四世而隕。”他沉湎于歌舞美酒之中(傳說他是一種叫做“東音”的樂調的創始人)。因此不窋與孔甲同時代而離開孔甲夏朝另尋東方殖民地在邏輯上也是非常合理的!至于孔甲會對應于古埃及哪位法老,這是一個有興趣的問題。
而中國境內發現的古埃及權杖頭分布于新疆、甘肅、陜西西部等地,其形態與近東和中亞發現的同類物非常相似,甘肅和陜西西部正是公劉遷徙到此定居的彭陽-慶陽一帶。而玉門火燒溝出土的古埃及權杖頭經測定年代為公元前1800年左右,與孔甲年代非常接近,也與不窋奔于戎狄之間遷徙年代相近,很有可能是姬周一族遷徙途中遺失。
(3)公劉
公劉, 北豳(今甘肅省慶城縣)人,古代周部落首領,為周先祖不窋孫,鞠陶子。后稷的曾孫,古公亶父是他的第九世孫。鞠陶死后,公劉繼其位。
《詩·大雅·公劉》便是其后人祭祀時稱頌他功績的詩歌。他“復修后稷之業,務耕種,行地宜”。因此以此推之姬周先祖從不窋辭去夏(古埃及)農官不做,而“奔戎狄之間”開始到公劉遷徙到黃河上游甘肅慶城,而貶戎狄之俗(游牧),復修后稷之業(定居農耕),實際上姬周族只用了2代人時間就完成了了從中東到黃河上游的遷徙。
而在姬周遷徙路線上的2500年前的東周時代寧夏彭陽墓葬,父系全部是Q, 母系大部分是D4, 人種特質特征為典型蒙古人種!
周朝始祖公劉,帶領族人開墾荒地,興修水利,制造農具,整修田園,種植五谷,發展畜牧,傳播農耕文化。爾后,公劉將其活動擴展到寧縣。合水、正寧,鎮原一帶,并移居溫泉附近居住。22歲時,將首府遷移至南崗(今寧縣城西廟嘴坪),史稱“公劉遷囪”,大大地開拓了周的基業,其勢力范圍包括今慶陽市和陜西省的旬邑、彬縣。長武、淳化、耀縣、宜君。黃陵及涇川、靈臺等16個縣城。公劉造福后代,惠及子孫,后人修邑建廟,尊為神圣。每年古三月十八,慶陽人及長武、彬縣四方百姓赴公劉廟拜謁祭奠,緬懷這位華夏農耕文化的開拓者。
《史記?周本記》所載先周世系為: 后稷——不窋——鞠——公劉——慶節——皇仆——差弗——毀隃——公非——高圉——亞圉——公叔祖類——古公亶父——季歷——昌。這樣從后稷到不窋“十有余世”,自不窋以下,十四代人。此時中原正是先到一步的帝嚳另一后裔契的支系殷商統治時期,殷商后來被周推翻后去了美洲,但這里存在了Q1a3與Q1a1之間的沖突問題,這一問題另外再討論。
不窋的年代可信,不窋犇戎狄之間,亦為信史。不窋是周先祖第一個有名可考的人物。
(4)古公亶(dǎn)父
周太王
古公亶(dǎn)父在周人發展史上是一個上承后稷、公劉之偉業,下啟文王武王之盛世的關鍵人物,他是中國上古周族領袖。周文王的祖父。亶父“積德行義,國人皆戴之”,而戎、狄等游牧部落卻常侵逼。古公亶父是周王朝的奠基人。是一位遠見卓識,英明果敢的偉大的改革家、軍事家、政治家,締造者之先驅。使周興盛的一位重要人物,是歷史上的著名賢王。
“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于岐下。”(《詩經·綿》),古公亶父率姬姓氏族二千乘,循漆水逾梁山來到岐山(箭括嶺)下的周原(周原位于陜西關中平原的西部,它北倚巍峨的岐山,南臨滾滾東流的渭河,西側有汧河,東側有漆水河。東西長約70余公里,南北寬約20余公里。岐山山脈綿亙東西,以西北諸峰為最高,山麓的平均海拔在900米左右)。周原水源豐富,氣候宜人,土肥地美,適于農耕與狩獵,岐山系天然屏障。經占卜后大吉,就決定在此定居。從此姬姓的部落就自稱為周人---生活在周原上的人。
周族在古公亶父的領導下,疏溝整地,劃分邑落,開發沃野,造房建屋。并營建城郭,設宗廟,立太社。構建中央機關,設官分職,官職庶務,發展農業生產,使周逐步強盛起來。豳和其它地方的自由民,視古公為仁人,扶老攜幼紛紛皆來歸附。因地處周原,初具國家雛形。定國號為“周”。
《詩經魯頌 閟宮》說:“后稷之孫,實維大王。居岐之陽,實始翦商。”古公亶父約公元前1146年謝世,他有三個兒子:太伯(也稱泰伯)、虞仲和季歷。古公亶父在位時,非常喜歡孫子姬昌(即周文王),想讓姬昌以后能繼承王位,但是周人的傳統是長子為裔,而姬昌是他三兒子季歷兒子。太伯、虞仲明白古公亶父的心思,就欲讓位給季歷,出游荊楚,在夷蠻之地斷發文身,失去了消息。于是古公亶父去世后他的小兒子季歷繼位,后來季歷又傳位給姬昌。周武王姬發在位時尊古公亶父為周太王,而太伯最后在東部沿海建立了吳國,在春秋時期曾經稱霸一時。
周原遺址
周原是周室發祥之地。周原成為歷史圣地,距今已三千多年。著稱于世的周原遺址,是周王朝最早的京城所在地。《詩·大雅·綿》“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來胥宇。周原朊朊,堇荼如飴。爰始爰謀,爰契我龜,曰止曰時,筑室于茲”,記述的就是周部族在岐山腳下建邦立國的史實。周原遺址內涵豐富,文物遺存數量繁多,周原文化瑰寶博大精探。1982年,國務院公布周原遺址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