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博物館 南朝 菩薩頭像
菩薩頭像,南京棲霞寺千佛巖出土。菩薩低眉垂目,面目慈祥,眉心有一白毫,為南朝石窟菩薩造像的典型代表。
棲霞山石窟是南朝皇家開鑿的石窟,歷史上多次興建,多次衰亡,石窟開鑿時造像大多毀壞。這件菩薩頭像是南朝唯一幸存的菩薩造像遺存,為研究南朝石窟菩薩造像特點提供了依據。
呵呵很可惜這館關得比其他館早,4點多鐘工作人員就開始清場了,我們沒看完最后依依不舍離開了玉堂佳器館。本準備第二天抽時間再來,可一耽擱又沒了時間,只好留著遺憾下次來南京時再看了。
南京市博物館 青花梅瓶 元末明初
南京市博物館 青花梅瓶 元末明初
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圖梅瓶,1950年南京江寧將軍山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沐英墓出土。器型古樸典雅,青花呈色穩健,濃淡相宜。從肩部到脛部用進口蘇泥勃青料繪以六重圖案紋飾,主次分明,畫面繁復卻毫無瑣碎堆砌之感,造型、釉色、紋飾及燒造工藝各方面均達到爐火純青的水平。主要文飾以蕭何、韓信、艄公為主角,運用中國水墨畫的傳統技法,以蘇泥勃青為墨,白瓷胎為紙,依照楚漢之中蕭何月夜追韓信的故事題材,順著“離”、“追”、“留”的主線,展現了一幅生動的歷史畫卷,為元末明初青花瓷器中的精粹之作,舉世罕見。
南京市博物館 宋 吉州窯瓷瓶
吉州窯卷草紋瓷瓶,1980年南京幕府山南麓宋墓出土,釉色晶瑩勻凈,胎體輕薄細膩。瓶身主體紋飾采用釉下彩工藝,繪以白地褐花纏枝卷草圖案,色澤濃淡相宜,線條奔放流暢,布局疏密有致,紋飾古樸典雅,其嫻熟的繪畫技巧和高超的制作工藝,堪稱吉州窯的上乘之作。
吉州窯位于江西吉安永和,興于晚唐,盛于兩宋,衰于元末。宋代吉州窯瓷器器形通常較小,像該瓷瓶這樣卷草紋布滿器身的大器極為罕見。
南京市博物館 宋 吉州窯瓷瓶
南京博物館 明 龍泉窯瓷瓶
明
龍泉窯暗花瓷瓶,短直口,圓弧肩,鼓腹,脛部收斂,底足略外敞?;野滋ィンw厚重,通體施青釉。釉色純凈,釉質溫厚滋潤,呈現出一種凝重深沉的質感。通體刻劃紋飾,頸部飾纏枝花葉紋,腹部飾牡丹菊花紋,脛部飾細蓮瓣紋一周。刻劃線條清晰流暢,瀟灑犀利,圖案富有立體感。
南京博物館 宋 吉州窯瓷瓶
南京博物館 宋 吉州窯瓷瓶
宋
吉州窯瓷瓶天星紋瓷瓶,2010年南京雨花臺區石子崗宋墓出土。淺灰色胎,通體施黑釉。釉層薄而勻凈,釉色深沉無浮光。器身遍布點彩裝飾,在黑釉地上排列規整的白色星點紋,色澤黑白分明而無暈散,宛若夜空下閃爍的點點繁星,傳遞著靜謐悠遠的神秘氣息。這件器身滿布星點紋的黑釉瓷瓶是吉州窯瓷器中罕見的精品。在宋瓷中也是難得一見的瑰寶。
南京博物館 明永樂 青花瓷碗
明 永樂
青花纏枝蓮紋瓷碗,口沿內繪一周海水紋,碗內滿繪纏枝花卉??谘赝怙椈丶y一周,外璧繪纏枝蓮紋,近底為一周蓮瓣,圈足外墻飾忍冬紋。
纏枝,折枝花卉紋永樂時期喜用的紋飾,往往采用自由活潑的組織形式,既有規律性又靈活多變。這件青花纏枝蓮紋碗充分體現了永樂瓷釉的典型特征;白釉白中閃青,釉色滋潤勻凈;青花濃重艷麗,自然暈散,色濃處“缺銹斑”明顯,堪稱是一件工藝成熟的藝術佳品。
南京博物館 三國吳 青瓷羊尊
三國 吳
南京清涼山吳甘露元年(265)墓出土
通體施青釉,色澤勻凈瑩潤。羊作蹲伏狀、昂首、頭頂有一圓孔。神態安詳,雙目前視,兩耳貼伏腦后,雙角卷曲前彎,嘴微張,頜下無須,體態豐健,兩脅刻劃羽翼紋,四肢蜷于腹下,臂部緊貼短尾,造型生動,釉色晶瑩,堪稱六朝青瓷精品中的代表作。
南京博物館 三國吳 青瓷羊尊
白釉梅瓶 明
白釉“內府”銘瓷梅瓶,1987年南京中華門外天堡橋明天順七年(1463)懷忠墓出土,梅瓶造型端莊,眉部楷體豎寫“內府”銘,為封建宮廷御制瓷的標志。
明代分設內官十二監,四司、八局,共二十四衙門,統稱內府,專司皇帝內宮管理事宜,由于接近皇帝,權勢很大?!皟雀便懺诿鞔善髦猩鯙樯僖?,十分珍貴。
哥窯盤 宋
哥窯青釉瓷盤,青灰色釉,釉肥厚如凝脂,通體滿布冰裂紋,紋片大小相間,大片裂紋線呈黑色,小片裂紋線呈褐黃色,深淺兩色的紋線交織在一起,形成典雅美觀的“金絲鐵線”紋。此盤色調高雅,制作工整,釉色濕潤如玉,紋片疏密有致,為傳世哥窯瓷器中的精品。
哥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以造型,釉質。紋片著稱于世,紋片的產生本屬燒造工藝中的缺陷,因胎體和釉料的膨脹系數不同所致,而這一工藝上的缺陷卻顯示出獨特的裝飾效果,它猶如冬天大河中冰裂現象,千變萬化,獨具古樸之趣,倍受世人珍賞。
南京市博物館 商末 獸面紋銅饒
獸面紋銅饒 商末
銅饒,又有鉦和執鐘之稱,為商周時期金屬打擊樂器之一,常與鼓、磬等樂器一起奏樂,它不僅用于軍旅征戰,而且用于祭祀、宴樂。
獸面紋銅鐃,1986年南京浦口龍王蕩出土,通高68厘米,寬50厘米,重87公斤,甬部中空,無旋,兩面鉦部主紋為獸面紋,云雷紋為地紋,主紋線條粗獷,獸面雙目突起,曲眉挺鼻,形象威嚴,鑄造精美,氣勢博大,為目前南京地區最早最大的銅鐃,是研究商周禮樂制度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
金牌 明
“黔寧王遺記”金牌。1974年南京江寧將軍山明天啟七年(1627)沐睿墓出土。金質,圓形,上端飾兩片蕉葉,中間穿孔,正面中間刻“黔寧王遺記”,右側刻“此牌須用”,左側刻“印綬帶之”,反面刻“凡我子孫,務要忠心報國,事上必勤慎小心,處同僚謙和為本,特諭。慎之戒之”。這面金牌是沐氏家族訓誡子孫處世之物。
南京博物館 宋 月影梅紋銀盤
宋
月影梅紋銀盤,1971年南京江浦黃葉嶺南宋慶元年(1195)張同之夫婦墓出土。
盤口呈五瓣梅花狀,盤底紋飾為一樹橫斜,“暗香浮動月黃昏”的意境。這種紋飾又稱作“梅梢月”。這件銀盤出土于張同之繼室夫人章氏之墓,章氏是南宋文學家葉夢得的外孫女。同出的還有一件鍍金口刻梅花紋銀盂,亦是仿造梅花的造型。宋代金銀器總體呈現出簡約平易的特征,具體玲瓏精巧、典雅秀美的獨特時代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