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臟的正常節律
正常人心臟的激動是從竇房結開始,竇房結具有自動節律性, 發出節律整齊的激動(60~100次/分),然后激動依次通過心房、房室結傳至心室,使整個心臟按順序規律協調的收縮與舒張,從而保證心臟的泵血功能,這種心臟節律稱為竇性心律(圖1)。
圖1 正常的竇性心律
2、房顫的概念
房顫是一種室上性心律失常,特點為心房內出現快速而紊亂的電活動,此時心房肌表現為不規則的顫動,從而使心房喪失了正常的收縮與舒張功能。在心電圖上,房顫表現為正常的P波被大小、形狀、時限不等的快速振蕩波或纖維顫動波所取代 (圖2)。
圖2 左為正常竇性心律,右為心房顫動,可見心房內多處不規則電活動。
3、房顫在人群中的患病率情況
心房顫動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心律失常,大約占因心律失常住院患者的1/3。國外流行病學研究(Framingham研究)報告,人群患病率為0.5%,隨著年齡增長患病率增高;60歲以上者發病率可升至6%,而80歲以上人群的患病率則高達8.8%。我國由胡大一教授等在2003年所作的研究顯示,中國總患病率為0.77%,中國房顫患者保守估計至少有800萬,而歐洲的房顫患者約450萬,美國在220萬左右,中國的房顫患者已經超過了歐美國家患者數量總和。幾乎在無聲無息之間,中國已經成為房顫第一患病大國(圖3)。
圖3 中國、美國、歐洲房顫患病情況比較
4、房顫常見的病因和誘因
房顫的急性病因有飲酒、電擊、外科手術、心肌炎、急性心肌梗死、心包炎、急性肺栓塞以及電解質紊亂等,急性原因導致的房顫多數在去除病因后房顫可好轉或不再發作。
而慢性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壓、冠心病、心臟瓣膜病(如二尖瓣狹窄或關閉不全)、慢性心力衰竭、心肌病(如肥厚性心肌病)、慢性肺源性心臟病(COPD)等可導致持續性房顫。
5、房顫的臨床表現及遠期危害
房顫臨床表現多種多樣,輕者僅有心悸、活動后氣短,甚至無任何癥狀,嚴重者則可發生眩暈、胸悶、呼吸困難,甚至發生黑朦、暈厥。
房顫遠期危害主要有:
1)腦栓塞:腦栓塞是房顫患者致殘率最高的并發癥,大多數由于左心房的血栓脫落引起腦動脈栓塞所致,如果房顫同時伴有風濕性心臟瓣膜病或人工瓣膜置換術的患者發生腦栓塞的風險更高。目前大約每6個腦卒中患者中就有1個是房顫患者。
2)心力衰竭:心力衰竭與房顫互為因果,心力衰竭患者發生房顫幾率增加,而房顫則能使心力衰竭進一步惡化。房顫可以使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率大大增加,有研究顯示房顫可使心力衰竭患者4年內的死亡風險增加52%(圖4)。
3)加重心肌缺血。隨著我國經濟水平不斷發展,人們的飲食結構和生活方式發生巨大變化,導致冠心病的發病率顯著增加,而房顫尤其是快速房顫可使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程度進一步加重,是冠心病患者死亡風險增加1倍以上。
圖4 房顫患者與總人群的生存率比較(■代表房顫患者;▲代表總人群。橫軸為隨訪時間,縱軸為生存率。)
6、房顫的治療目的
1)轉復房顫心律,使之恢復并且長期維持竇性心律,是首選的治本之策(圖5)。
2)控制房顫發作時快速的心室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是姑息的對癥治標之策。
3)預防房顫的血栓栓塞或卒中并發癥,是無奈的防后果之策。
圖5 房顫首選的治本之策:轉復房顫心律,使之恢復并且長期維持竇性心律
7、房顫的治療方法
1)病因治療
少數情況下,房顫的病因比較明確,例如,目前已知甲亢、急性酒精中度、藥物及應激等可以導致房顫。對于此種情況,首先應進行房顫的病因治療。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在有效祛除或者控制房顫的誘因或者并存疾病后,雖然有些患者房顫可能會自行消失;但大多數情況下,房顫仍會繼續發作。
2)藥物治療
①預防血栓栓塞:主要對老年、合并瓣膜病、人工瓣膜置換術后、糖尿病等患者使用華法林進行抗凝治療,預防血栓栓塞,尤其是腦栓塞的發生。
②控制心室率:對于高齡老人、不能耐受射頻消融術以及曾經行房顫復律失敗的慢性房顫患者可以考慮應用洋地黃類、β受體阻斷劑和鈣離子拮抗劑(如合心爽)等藥物控制房顫時的心室率,通常靜息時房顫心室率控制在80-90次/分之間,輕度活動時心室率在110次/分左右比較理想。
③轉復房顫并維持竇性心律:這類藥物主要有胺碘酮、決奈達龍、索他洛爾、普羅帕酮及莫雷西嗪等,轉復竇性心律的藥物多需要長期服用以維持竇性心律,但這類藥物多副作用明顯甚或有的對心功能不全患者可增加死亡率,且維持竇性心律的成功率不足50%,多表現為使用初期有效,隨著使用時間的延長,藥物效用降低或失效。其中臨床常用的可達龍可引起甲狀腺功能異常(甲狀腺功能減退或甲狀腺功能亢進)、長期較大劑量服用可致肺纖維化肝功能損害、角膜色素沉積,光過敏等其它副作用。
④預防新發房顫或房顫復發的上游治療:主要指對房顫患者常見基礎疾病,如高血壓、冠心病心力衰竭及高膽固醇血癥等應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或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ARB),β受體阻斷劑以及他汀類藥物,從而有助于有這類基礎性疾病患者預防新發房顫或房顫復發。
3)導管消融
①房顫射頻消融機理:目前認為房顫的發生和維持機制是局灶起源(★)常位于肺靜脈區域,其存在顫動樣傳導,以及折返激動,即多子波同時折返(圖6A、B)。
圖6 房顫的發生機制
基于上述理論,導管射頻消融是通過外周靜脈將心導管送入心房,在左心房與肺靜脈相連接的部位發放高頻電波,射頻能量產生熱量使與發放射頻電流導管頭端相接觸的組織溫度升高,蛋白變性壞死。沿肺靜脈開口部消融一周,形成環形的疤痕(圖7),從而隔斷肺靜脈與左心房的折返或將導致房顫的異常激動限制在肺靜脈內,使之不能傳入心房,從而達到根治房顫的目的。對于持續性房顫患者,除進行環繞肺靜脈的消融外,還需要在心房的其他部位進行連續的線性消融。此即所謂房顫導管射頻消融術。
例如1例64男性,有陣發房顫7年,間斷服用心律平和可達龍,仍反復發作房顫。如圖8所示。入院后在導管室經CARTO三維標測系統對肺靜脈及左房行消融術(圖9),術后恢復為竇性心律(圖10)。
圖8 入院時心電圖示房顫
圖9 從左至右依次為CARTO三維標測系統建立的正前位、左前斜位、右前斜位心房及肺靜脈三維立體圖像,紅色點為消融點,對肺靜脈形成電隔離。
圖10 患者射頻消融術后恢復竇性心律
②房顫導管消融的成功率及風險:單次消融后3個月約70%的陣發性房顫和60%的持續性房顫可恢復正常竇性心律,經第二次或第三次消融后陣發性房顫消融的成功率可達90%。持續性房顫亦可達80%。此種成功指的是在無需服用任何抗心律失常藥物的情況下,患者能夠維持穩定的竇性心律。另有部分患者,術后雖仍有房顫發作,但頻度顯著減少,或通過抗心律失常藥物可以維持不發作狀態。導管消融的風險:因已成為一種臨床常規的房顫治療方法,經導管射頻消融治療房顫總體上是很安全的,嚴重并發癥發生率通常<1%。但同其他一些有創性操作一樣,該治療也存在一定風險。術前醫生會將與手術相關的風險給您進行細致說明。術中醫生會盡自己最大的責任心,并通過一些防范措施將手術風險降到最低。
③適合房顫射頻消融治療的患者:
l發作頻繁的陣發性房顫或癥狀明顯的持續性房顫患者
l藥物治療無效或不愿服用藥物的房顫患者
l不能耐受抗心律失常藥物,或用藥后出現嚴重副作用者
l并存嚴重心臟疾患如心衰的患者,有時需要先治療并存疾病,以便患者能夠耐受射頻消融手術
l已經植入永久性心臟起搏器、植入式心律轉復除顫器(ICD)或風濕性心臟病人工心臟瓣膜置換術后的患者亦可接受該治療
l年齡>80歲者需視患者的一般狀況決定
4)房顫患者的其他注意事項
房顫患者于應戒煙、限制飲酒、低鹽低脂飲食,控制體重,一些病人可能需要避免含有咖啡因的物質諸如茶、咖啡、可樂等。適度鍛煉積極治療與本病有關的一些疾病,包括高血壓糖尿病等。在服用一些非處方用藥謹慎應用,某些治療感冒藥物中可能含有刺激物,這些物質可能導致不規則心律,服用前應當詢問醫生或閱讀說明書,看是否適合自己。
對服用華法林、可達龍等藥物或射頻消融術后的患者應定期門診隨訪,定期復查凝血功能(如INR),心電圖,動態心電圖(Holter)和超聲心動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