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根湯
小兒扁桃體發炎、化膿、高熱,就用內蒙古老中醫李鳳林先生的特效驗方——五根湯
此方由8味藥組成:葛根、板藍根、山豆根、蘆根、白茅根、藿香、紅花、大黃。
五根湯主治扁桃體炎、流感、傷風感冒、猩紅熱、無名熱等病癥。
方中:
葛根 發散風寒,解肌退熱;
板藍根清熱解毒,清利咽喉;
山豆根清咽利膈,泄熱消腫;
蘆根清熱生津,利尿,尤善清肺熱;
白茅根清熱涼血,通關逐瘀且利尿,導熱下行;
藿香辛散表邪,芳香化濕,和中止嘔;
紅花活血通經,祛瘀止痛;
大黃瀉熱通便,活血祛瘀。
此方以葛根、板藍根、山豆根、蘆根、白茅根、藿香清六淫之客熱;以紅花清血分之余熱;以大黃通秘結、導瘀血、瀉里熱。
兒童扁發燒合并桃體炎 五根湯和小柴胡湯加減 王幸福老中醫驗方
葛根6板藍根6 山豆根6 蘆根6 白茅根6 藿香6 紅花3 大黃2 柴胡10 黃芩10 青蒿15 清半夏10 太子參10 仙鶴草30 甘草10 大棗3枚 生姜
五根湯
小兒慢性扁桃腺炎的患者。
此病多發生在春夏季節,患兒往往發燒,咽喉雙側或單側紅腫疼痛,或表面見有膿性分泌物,因其紅腫形狀似飛蛾,尖似乳頭,所以中醫叫乳蛾。又因其在咽喉部位,所以也叫喉蛾。一側腫脹為單蛾,兩側腫脹稱為雙蛾。又因其腫塞導致患兒水漿不下,所以中醫也稱其為喉痹。如不及時退燒消腫,亦可導致邪攻心腹而死,最為兒科急癥。
此病由感冒引起,如風熱外乘、表邪甚者,多有身熱、微惡風寒、無汗稍咳,咽喉痛,乳蛾紅焮、腫大,舌苔薄白,脈浮數。若肺胃蘊熱偏重者,則高熱不惡寒,面色紅赤,口渴,乳蛾赤腫高凸,或有黃白點,吞咽困難,大便秘結,舌苔黃,唇紅等。
前者須清解風熱,我常以銀翹散(連翹、金銀花、荊芥、竹葉、牛蒡子、薄荷、豆豉)、牛蒡甘桔湯(牛蒡子、甘草、桔梗、陳皮、黃連、天花粉、赤芍、川芎、蘇木)斟酌用之。
后者多取普濟消毒飲(牛蒡子、黃芩、黃連、桔梗、板藍根、馬勃、連翹、玄參、升麻、柴胡、薄荷、僵蠶)化裁。
若屬痰熱,得先用此法。甚者針刺排除毒血,并服甘桔湯(甘草、桔梗、元參、連翹、防風、荊芥),若大便3~5日未解、舌苔黃膩而糙,加黃芩、黃連、大黃、芒硝等。熱重則重用生石膏等,如此治法,倒也無不愈者。
但比起李鳳林的“五根湯”來,覺得自己的治法有些雜亂,略遜一籌。
“五根湯”我是無法知道了。但是“五根湯”
內蒙古李鳳林的“五根湯”。
處方:葛根6克,板藍根6克,山豆根6克,白茅根6克,蘆根6克,藿香6克,紅花3克,大黃2克。水煎服2次,每次煎成70毫升,一日分2~3次服。
既能治療小兒因感染所致發燒,又能根據不同病人、不同病癥,自然調節虛實寒熱。經過30年10萬多患者的臨床應用,證明“五根湯”不僅具有消炎殺菌、抗病毒作用,而且還可以不分季節,也不管患兒發熱還是惡寒、惡風,一律使用“五根湯”,累獲奇效。特別適用于小兒傷風感冒、扁桃體炎、猩紅熱所致的發熱,還可解無名熱等癥。
這“五根湯”果然非同凡響!思忖多年,終于獲此良方,欣喜異常。臨證變通運用,頗感應手。此方藥性平和,即便不懂醫者,遇此癥皆可照方應用,不必過慮。通過自己臨床運用,我認為此方配伍巧妙,根據自己體會,分析于下:
蓋葛根辛涼,輕揚發散,最善解肌退熱,是解濕熱時疫第一要藥。
凡發熱之病,退熱當為首務,熱不退,余癥何解?發熱而致咽喉腫痛,則熱重而毒亦成矣。山豆根苦寒,清熱解毒,為治咽喉腫痛的第一專藥,可謂直取咽喉要地;蟲二筆記公眾號提示,山豆根有毒,劑量不宜過大。輔以板藍根,因其甘寒,既能清熱,又能解毒,尤長于涼血利咽消腫,血不涼則腫何以消?此三根可為作戰主力,又加兩根者,以其熱必傷津。蘆根甘寒,清熱生津,又其生于水底直出水面,性涼而又善升,古方治大頭瘟(痄腮)常用其為引經藥,所謂行軍作戰不能無向導也。再用白茅根,以其甘寒,既能清熱生津,又能涼血利尿,使熱從小便而出也。由是“五根湯”成矣!
又慮及此癥多發生于春夏流行性感冒之際,故加藿香芳香化濁、發散表邪,使外感之邪從皮毛而去;加大黃攻下腸胃壅滯,使內熱之邪自大便而出。
凡腫痛又必有瘀血,故加少許紅花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使敵營自內部瓦解,以利攻戰速成。此“五根湯”藥雖僅八味,然表里內外,面面俱到,緊扣扁桃體炎之中醫病機。故外甥服后其效如響,真乃好方也。非但治小兒發熱,治大人外感發熱,吾亦常變通應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