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幸福老師學術思想的總結與探討
金秋時節,丹桂飄香,碩果累累。在這收獲希望的喜慶季節,喜逢『王幸福弟子實踐經驗集』征集文稿,展閱諸卷,躍然紙上,每每透露著王老師的治學思想和學術觀點,獨到鮮明,振聾發聵。王老師已成為當今民間中醫的一個成功典范,其學術思想已深植根于廣闊杏林醫壇,且呈星火燎原之勢,厥功至偉,可敬可贊!
為此,有必要將王老師學術思想予以梳理總結,再度弘揚,以饗杏苑。
一、湯方辨證,方藥對應
湯方辨證,亦稱方證辨證。方證指方藥的適應證,方證辯證指四診合參后,憑直覺思維直奔證候所的湯證(方證)而選其方,是一種心中對腦海里儲存方劑的頓悟選方。
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首先提出“湯證概念”,如“麻黃湯證”,“桂枝湯證”等等,證因方名,方因證立,始開湯方辨證先河。
近代傷寒大家胡希恕先生把仲圣這一思想進一步予以強化闡述,認為“方證是辨證的尖端,中醫治病有無療效,其主要關鍵在于方證是否辨的正確”。
王老師沿承兩位前賢,敢于走出目前中醫教材四字條框的辨證分型約束,在時下湯方辨證未被重視和廣為使用的境況之下,發出吶喊,極力倡導,認為這是眾多青年學子步入中醫之捷徑!這種斗膽直言,堅持已見的胸襟和氣魄讓人敬佩!
二、病機專藥,齊頭并進
王老師強調理法方藥四個環節,關鍵在于最個一個”藥”字。認為藥有個性之長,方有專用之妙,如“天仙藤”治療特發性水腫,“土茯苓”重用治頭痛,“五朵云”治肺癌等等,每味專藥都有其特殊專長與優勢,是它藥無法替代,臨癥除了熟悉藥物四氣五味,升降沉浮,歸經及常規用法之外,更應了解其“深藏于性中不以常理求之”的功效,往往是這種功效出奇兵,奏厥功。
三、大方復進,重復用藥
大家跟隨王老師上門診,都發現他的處方多方合用,同類藥重復使用。但組方層次井然,清晰明了,用藥多而不亂。認為再重再疑難的病也不要怕,要對癥狀體征逐一分析辨證,權衡判斷各個證的主次程度及比例多少,而后確定各自對應的方劑,數方合用,形成大方復進之勢,這樣做是患者病證復雜的需要。重復用藥也具獨到特色,如針對胃病的濕熱癥狀,在清熱利濕時,選用了蒲公英,敗醬草,生地榆聯合作戰,但各自又有側重點,蒲公英清熱利濕,抗菌消炎,敗醬草清熱制酸,中和胃酸,生地榆清熱生肌,保護粘膜。又如治療月經不調活血藥的重復使用上,雞血?,澤蘭,益母草一并并使用,雞血藤活血調經兼補血,澤蘭活血調經兼祛瘀,益母草活血調經兼利水。
四、膽大心細 突破藥量
現代人生話環境,體質狀況與古人差別很大,藥材質量也因人工栽培而療效不如野生地道,在治療上宜放大藥量,特別是對一些專病專藥的藥量,如大劑量半夏治失眠,生地重用治頑痹等等,取效的關鍵在于藥量的精準把握,走完從理論到臨床的最后一米。
五、拿來主義,中西并用
王老師一生信奉唯實,唯真,唯簡。無門派之爭,經方,時方,效方只要是真才實學,真知灼見就接納采用。在對待西醫問題上,更能虛懷若谷,海納百川,衷中參西,采取包容開放態度,實行拿來主義,為我所用。特別強調西醫的優秀思想,理論,方法,完全可以被中醫合理巧用。如他在治療崩漏,脈管炎,強直性脊柱炎等疾病時就受西醫理論啟發,利用西藥藥理研究成果,而酌情針對選用中藥,療效大幅提高。認為吸取西藥藥理理論加入中醫治療是一個提高療效的很好思路。
六、守住經典,繼承前賢
王老師多次在不同場合強調,經典是基礎,師承是關鍵,實踐是根本。他自已早年組方遣藥也走過彎路,自已組方療效一般甚或無效,后來沿用古人前賢的經典良方,守住前人的經方驗方,療效大幅提高。這與大家當前達成的讀經典,拜名師,做臨床的共識一致。
王老師數十年不遺余力,潛心挖掘,并積極付諸古賢前輩經驗于實踐,集其精華,去其槽粕,他身上折射出了一代名醫”大醫精誠,堅持本心,傾囊相授“的行醫風范,展示了當代中醫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的責任和擔當,體現了“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信念和執著!(陜西咸陽中醫田明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