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研對象:府谷鎮石畔路社區
調研人員:辛耀峰、韓虎忠、王振兵、郝 瑋、岳 毅
調研時間:2012年3月2日
當前府谷經濟正處于快速發展時期,城鄉一體化建設進程逐漸加快,街道社區職能不斷拓展,社區建設、管理、服務不斷推進,工作有序開展,初步形成了“街道推動、社區主動、社會聯動”的共建機制,構建了比較完善、合理的建設和管理體系。2012年3月2日,辛耀峰縣長一行深入府谷鎮石畔路社區,調研社區建設情況。
一、基本情況
石畔路社區位于府谷縣城北部,東與官井社區相鄰,西接新堯區社區,南至人民中路,北至新府路,總面積1.3平方公里。轄區內共設9個居民小組,共1007戶,3506人,常住人口618人,流動人口2888人。轄區內共有單位7家,商業門店54個。社區有工作人員13人,黨員4人。石畔路社區有黨員29名,正式黨員24名,流動黨員1名,預備黨員4名。在“雙聯雙管”活動中接受在職黨員44名。社區低保戶154戶,334人,殘疾人38人,單親家庭24戶。
二、社區建設和管理情況
石畔路社區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服務居民的原則,做到優質服務、規范管理,形成了社區和諧穩定的大好局面。
1、強化社區領導班子建設。由于社區整合,班子各成員間相處和了解時間不長,各人工作水平不同。通過召開班子會議,相互間坦誠布公,溝通交流思想、工作、生活,做到分工明確,配合默契,形成一支有向心力和凝聚力,作風優良、工作扎實的領導隊伍。
2、大力改善社區人居環境。以徹底根治臟、亂、差為突破口,大力實施環境綜合整治,使居民巷道和居民院落環境衛生得到徹底改變,為全縣順利實施“雙創”目標奠定了基礎。同時,將環境衛生常態化,努力為縣城的美化工作扎實開展各項活動。
3、積極實施民生保障工程。社區作為最基層、最貼近社區居民單位,對社區居民開展摸底調查,將殘疾人和孤寡老人全部納入低保,目前,社區共有低保生活保障對象154戶(334人)。對3名80歲高齡老人進行了補貼慰問。60周歲以上老年人享受養老共82人,新參保89人,續保41人,為他們一定程度上解決后顧之憂。2011年為社區29名殘疾人配備了輔助器具,方便了他們的生活和行動。老年人免費給發放了預防骨質增生的藥品,關心關愛老年生活。12名居民得到了臨時救助,累計發放廉租房補貼10萬多,發放鹽票2200多張。保障性住房摸底工作中社區共報400多套保障性住房。辦理公交愛心卡154張,普通卡150張。
4、扎實開展計生服務工作。2011年為了達到省級優質服務縣標準,縣上統一解決了社區辦公條件,計生設施配備齊全。社區一直從常住人口和流動人口兩方面入手,結合入學許可證的辦理,展開對常住人口摸底和縣內外流動人口的清查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育齡婦女持證、驗證率分別達到96%和98%,重點對象“三查”率達到99%,現有育齡婦女997人,上環363人,結扎425人。對社區無業人員、下崗人員、人戶分離人員和外來人員進行摸底,建立臺賬,及時向計生辦反饋社區的計劃生育信息。平時在三查過程中積極主動和育齡婦女交流并為她們免費發放藥品,年底在計生局對育齡婦女進行免費的婦病普查,切實關心婦女的健康。每個季度在社區開展一些計劃生育知識講座,同時進行知識問卷調查并發放1000多份宣傳冊。
5、加強社區組織管理建設。為便于組織活動,社區把黨員劃分為3個小組,組建了黨員宣傳隊、便民服務隊、黨員巡邏隊。社區以支部為領導核心,駐地單位共駐共建,資源共享。2011年府谷對在職黨員實行“雙聯雙管”。在職黨員持報道卡到社區報道,社區對在職黨員進行考核反饋,目前社區共接收在職黨員42名。
6、不斷推進社區文明建設。以貫徹落實《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為重點,從城市建設、環境衛生、土地政策、拆遷條例、居民文明行為、法律法規等方面加強了居民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的教育,居民教育覆蓋面達到100%。居民文明意識不斷提升,行為習慣不斷規范,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三、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府谷鎮石畔路社區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績。但調研中了解到,目前社區依然有一部分貧困人口,居民楊霞、高蘭擋、郭翠如、王占榮、甄二憨、劉秀朵、付根存、劉興旺、艾銳等,有的是單親家庭,有的身患殘疾,住房條件差,經濟收入微薄,家里又都有孩子在撫養,生活壓力大。居民要低保、要就業、要救濟人員多。對照上級的要求和居民群眾的需求,工作還需完善的地方。
1、職能發揮有所欠缺。社區的工作方式仍然以行政指揮為主導,對引導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的認識不夠,方法不多。
2、服務領域尚需拓寬。社區工作面廣量大,需要發動群眾主動參與共建,加之社區本身服務主動性和創造性不夠,服務內容、方式還停留在較低層次的服務上,面向全體居民各種需求的服務辦法、項目不多,致使部分居民認為社區就是辦辦證明、管管衛生,居民群眾的參與意識不夠。
3、隊伍素質參差不齊。工作人員知識結構不盡合理,本科2人,大專10人,高中1人。縣上用公益性崗位解決的工作人員,沒有從事過管理工作的經歷,普遍缺乏工作專業知識和技能。
四、加強社區建設和管理的建議
一是進一步明確社區功能定位。要搞好社區服務,抓好四項服務:即抓好社區安全服務,保持社區的長治久安;抓好社區的文化服務,滿足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抓好社區的健康服務,培養居民良好的生活習慣;抓好社區生活服務,解決居民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和問題。樹立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以居民需要與否、居民滿意與否、居民擁護與否為社區服務的唯一宗旨,來推動社區服務。
二是進一步加強社區建設力度。應整合資源,加強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全力推進社區建設步伐。組織部、民政局和人社局要進一步重視社區組織建設工作。依托社區開展公共服務的教育、公安、司法、綜治、人社、文化、衛生、計生、環保等部門要把支持和幫助社區建設作為為民辦實事的重要內容予以落實。工青婦殘、老齡協會、計生協會、慈善協會等組織要發揮各自優勢,積極參與社區建設。相關部門要加大對衛生、警務、文化、體育、養老等服務設施統籌規劃建設力度。
三是進一步提升服務水平和能力。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和工作需要,對人員分期分批進行培訓,以提高他們的政治思想素質和業務工作能力,增強工作人員的服務觀念,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工作隊伍。建設集行政管理、社會事務、便民服務為一體的社區信息服務網絡,積極推進內部管理電子化,提高工作效率。
四是進一步加強流動人口管理。要提高服務管理效率,切實推動流動人口服務和管理工作各項措施的落實。加強出租房屋管理,健全和完善房屋租賃登記備案、部門協作和信息共享機制,強化流動人口落腳點控制。鼓勵和支持流動人口參與社區工作,激發流動人口投身社區的意識和活力,促進流動人口融入社區生活,與當地居民和睦相處。
五是進一步推進多元化服務。社區要適應居民生活需求多樣化的趨勢,積極探索新時期工作的新特點、新規律,積極推進多元化服務。一是面向貧困群眾及優撫對象,開展社會救助和社會福利服務,對區內特殊群體提供各種無償和低償的生活服務。二是積極培育社區服務性、公益性、互助性社會組織,積極引導各種社會組織和各類志愿者參與社區管理和服務,鼓勵和支持居民開展互助服務。三是積極開展維權活動。組織居民對水、電、環境衛生等市政服務單位的服務情況進行監督,指導和監督轄區內社會組織、物業服務企業開展工作。